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通用8篇)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1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藝術創作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2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3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4
年味正濃是元宵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5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舊時,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們便三五成群,結伴出游,她們一邊賞燈散步,一邊遛彎兒“走”除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門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門釘”,又稱“摸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游,到各城門去“摸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設備,一次便摸中者視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門摸釘的,要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來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6
舞龍賞燈鬧春來
春節漸行漸遠,元宵轉瞬即至,迎來送往之間,說不盡火樹銀花、春風得意的盛況。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要說皖東南元宵民俗,卻也是五彩繽紛,既有宣城本地的圓燈會,又有郎溪、廣德一帶的花燈節,還有績溪等地別具一格的“秋千抬閣”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圓燈之說。原來,從臘月開始,這里的農村燈會就開始走村串戶送燈、玩燈,包括布龍(滾龍)、板龍、旱船、蝦子燈、河蚌燈及采茶戲等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就要圓燈,取圓圓滿滿之意,表示此后就要專心稼穡,準備春耕。元宵節當日,還要舉辦為期一天的“燈壇”匯演,算是這一年燈會的“告別演出”。在宣州區洪林鎮萬村,還存在一種延續百年的“龍燈會”,從正月初八到元宵節,有連續三次的“龍神三巡”活動,龍燈巡游全村,名曰“龍神大拜年”、“回龍保平安”和“龍舞元宵慶豐年”。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7
在古代,漢族人還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這天,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傳統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8
正月花市燈如晝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
在徽文化發源地之一的績溪縣,元宵民俗更是豐富多姿,令人流連。
盛行于該縣東鄉的民間燈會游藝活動源遠流長,當地在元宵節當日要燃放一種叫孔明燈的燈,由一只大燈和若干小燈組成,大燈上糊扎著用鐵絲、篾片制成蜘蛛網狀的燈絡,用來盛放燃料;小燈即簡易小燈籠,里面插上蠟燭,等距離系在細繩子上,掛在大燈之下。放時燈絡上置放松明片、廢橡膠和豬油夾棉紗搗成的團子,將燃料點火,使濃煙熏入燈肚,大燈依靠濃煙熏騰,牽引小燈升空。
除放燈之外,當地還舉辦一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傳統文藝活動,包括舞龍舞獅、蚌殼舞、劃旱船、抬花轎等表演,相關民間藝人當日會齊聚現場,現場PK。其中來自該縣湖村的“秋千抬閣”表演令人嘆為觀止。此種秋千系風車形,轉輪于花船上緩緩轉動,花船由人抬行,轉輪懸活動轉椅,四名幼女穿著古戲服扮作彩旦,縛坐在椅上,有樂師伴以吹奏。抬閣為木棉方箱,四周鏤花,儼然一小小舞臺,由七八位壯士抬著走。幾個七八歲的孩子臉上化著五彩的妝,扮作生旦凈末丑等各式戲劇人物,或鳳冠霞帔,或金盔鐵甲,根據劇情組成一個個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閣的鐵柱和支架上,有驚無險。秋千抬閣與耍獅舞龍、彩船隊相互交融,一路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一時間萬人空巷,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