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精選3篇)
關于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 篇1
開展準低溫儲糧技術試驗,促進儲藏技術由傳統向綠色生態型轉變
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主要理念,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綠色、無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對作為食品和飼料重要原料的糧食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對糧油儲藏技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綠色儲糧技術概述
綠色儲糧技術,即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儲糧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在糧食儲藏過程中,盡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藥劑,以調控儲糧生態因子為主要手段,從而達到保護環境,避免儲糧污染,確保儲糧安全,使人們吃到新鮮營養可口無毒的放心糧的技術,主要包括低溫或準低溫、氣調、非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技術。我國地域廣闊,要根據不同儲糧生態區域的氣候特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儲糧技術。
二、開展稻谷準低溫儲糧技術試驗
為適應居民口糧消費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況,市政府從開始增加稻谷儲備數量,目前庫存規模達幾十萬噸。
北京屬于華北干熱儲糧生態區,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1月平均氣溫-7℃至-4℃,7月平均氣溫25℃-26℃。極端最低氣溫-27.4℃,極端最高氣溫43.5℃。優質粳稻谷儲藏品質變化快、保鮮困難、不易度夏,隨著北京地區優質粳稻谷儲存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保持儲存品質成為突出難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區環境條件下的安全儲存技術,指導北京市稻谷科學儲存,確保稻谷在儲存年限內品質良好。
(一)稻谷準低溫儲糧大規模生產性試驗歷時3年,取得成功
為解決北京地區稻谷度夏難題,市糧食局在北京儲備糧庫中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稻谷準低溫儲藏的大規模生產試驗。
從到,對北京市房山糧貿總公司等4個儲糧單位的9棟倉房,總量5萬噸的黑龍江產粳稻谷進行了儲備稻谷安全儲存生產性試驗。各承儲單位根據北京地區的儲糧生態特點,采用以準低溫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綜合科學保管措施,確保了市儲備稻谷安全儲存三年目標的實現。
通過分析華北干熱儲糧生態區特點和影響儲糧安全的生態因素,提出了針對北京地區的安全儲糧優化方案,包括適合的儲糧倉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適用的儲糧技術。通過延長稻谷儲存年限的生產性試驗,探索出實現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藥劑熏蒸保管的綠色儲糧之路,為首都糧食宏觀調控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
(二)稻谷準低溫安全儲糧試驗結果分析
1.北京地區稻谷儲存的倉房條件
通過試驗可以認為,適合北京地區稻谷安全儲存的最佳倉型是保溫隔熱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倉。同時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陽面門窗,隔斷環流熏蒸管道等倉房保溫隔熱措施,提高倉房的隔熱性能。以此在冬季通過機械通風或自然通風降低糧堆溫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倉糧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糧堆導熱性不良,所以在整個度夏期間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區儲存市儲備稻谷的倉房全部采用高大平房倉。
2.控制糧堆表層糧溫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下,通過各種措施將高大平房倉倉溫控制在26℃以下即具備了稻谷安全儲藏的基礎。北京北部地區承儲單位充分利用儲糧生態環境的優勢,在不配備制冷設備的條件下,采取各種對策,合理控制倉溫糧溫,為稻谷安全度夏創造有利條件;平原地區承儲單位采用機械制冷降低倉房上層糧溫的方法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儲存市儲備稻谷的高大平房倉全部采用機械制冷方式降低倉溫。
3.實現稻谷儲存年限延長到三年的目標
以儲糧生態理論為指導,以綠色儲糧技術為主要手段,對試驗高大平房倉保溫隔熱改造,并采用多種科學保糧措施,做好糧情監視和稻谷品質跟蹤,延緩稻谷存儲期間品質變化,使稻谷安全度夏,指標全部在宜存范圍內,品質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儲備稻谷儲存年限由規定的二年延長到三年,為北京市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決策支持。
(三)稻谷準低溫安全儲糧試驗的主要技術創新點
1.制冷方式優化集成。根據四季氣候特點和稻谷糧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區稻谷準低溫儲藏技術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溫作為冷源降低糧堆溫度;夏季采用制冷空調機產生的冷量抵消倉房外部傳入倉內糧堆上部空間的熱量,從而控制糧堆表層糧溫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區則利用晝夜溫差采用風機排除空間積熱,利用自然低溫和多種降溫方式的優化組合,低成本高效益實現稻谷常年準低溫儲藏。高大平房倉稻谷糧堆常年保持準低溫狀態,在整個存儲期間,不使用化學藥劑熏蒸,不在糧堆施藥,稻谷儲存品質良好。
2.稻谷倉房設施優化集成。北京地區稻谷準低溫儲藏技術選用 高大平房倉作為準低溫長期儲存的倉型。通過在倉房房頂噴涂反光隔熱涂料,將倉房門窗與通風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進行密閉,隔斷封堵環流內、外熏蒸管道的連接等多種方式進行倉房隔熱改造,提高倉房的保溫隔熱性能,保持高大平房倉稻谷糧堆巨大容積的冷心。通過這些對倉房設施的優化集成,為北京地區實現稻谷準低溫儲藏提供了很好的倉房條件。
三、促進北京市儲糧技術由傳統向綠色生態型轉變
(一)加大倉儲設施投入,改善倉儲條件
倉儲設施建設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多年來本市不斷加大投入,重點建設了一批新型房式倉房,1998年到十年間,新建倉房數量達到184.4萬噸,各單位為新建倉房配套購入了各種倉儲設備和檢化驗設備,大大改善了本市倉儲設施條件,為糧油安全儲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新建倉房以隔熱密閉性能良好、配套儲糧設備先進、儲糧新技術應用方便的高大平房倉為主,改變了過去房式倉比例偏低、多種倉型并存的倉型結構布局,使得房式倉占到了總倉容的76.3%。同時淘汰了大量隔熱性能差、倉容小的落后倉型,包括土堤倉、鋼板倉、簡易倉等。
(二)積極開展非化學藥劑防蟲技術試驗
在推廣稻谷準低溫儲藏技術的同時,市糧食局還積極推進其它形式的非化學藥劑防蟲技術試驗。
儲糧害蟲防治工作是糧食保管的難題之一,通常采用磷化氫熏蒸防治儲糧害蟲,并輔以敵敵畏、馬拉硫磷、書虱靈等各種化學防蟲劑。采用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不僅威脅操作人員身體健康,而且污染環境,還在糧食中有化學藥劑殘留。而惰性粉顆粒上存在著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強的吸收水分和蠟質能力。當儲糧害蟲接觸到惰性粉顆粒后,這些顆粒吸收害蟲體壁表層防水結構蠟質層上的蠟質,破壞害蟲體壁保持水分蒸發的功能,導致害蟲失水死亡。
平谷北楊橋、山東莊糧食收儲庫和西南郊糧食收儲庫分別在惰性粉防蟲技術方面開展了試驗。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糧食正常儲存期內(2~5年)常年有效。相比“雙低”儲藏可節約費用,并減少或免除了化學藥劑熏蒸,避免了藥劑污染和殘留,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化學藥劑使用量逐年減少,糧食儲存品質逐年提高
應用準低溫儲糧技術及其它非化學藥劑害蟲防治技術后,本市儲糧單位化學藥劑使用量逐年減少。初步估計,如果應用稻谷準低溫儲糧技術后將減少50%磷化鋁用藥量,全市稻谷熏蒸藥劑每年減少約500kg磷化鋁使用量。
多年來經過開展綠色儲糧技術推廣應用,特別是推廣準低溫儲糧技術,有效延緩了儲糧品質劣變,延長了儲存年限,實現了糧食保質保鮮。比如,稻谷儲存品質在未采用準低溫儲糧技術儲存之前,兩年后其儲存品質判定指標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采用準低溫儲糧技術后,經過三年儲存稻谷脂肪酸值仍在宜存范圍內。準低溫儲藏技術在本市的全面推廣,大大提升了本市糧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儲備糧已實現連續兩年100%宜存率。
四、推廣綠色儲糧技術的社會效益
通過多種優化組合技術手段實現稻谷準低溫儲糧,所應用的各種技術對環境、糧食和操作人員而言均為綠色環保,避免了傳統應用化學藥劑對環境和糧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會效益
1.保護自然環境。改變了傳統利用化學藥劑殺滅和控制儲糧害蟲和微生物的做法,減少了化學藥劑對空氣、水等自然環境的污染。在保障社會安全方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2.保護了人員健康。由于準低溫技術本身是一種物理的殺蟲和儲藏技術,對于操作人員身體健康是安全的。該技術的應用替代了傳統的化學技術,避免了化學藥劑對施用人員身體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員的健康水平。
3.增強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學藥劑在糧食中有少量殘留,對加工后成品糧的食用安全構成一定影響。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對糧食在生產、儲藏、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采用技術提出了更加綠色環保的要求,準低溫儲糧技術符合人們這一要求,為放心糧油在儲藏環節提供了重要保證。
關于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 篇2
一、國家儲備庫概況
庫于20xx年七月完成改制工作,組建了新的庫領導班子,優化聘用了職工隊伍。現有職工52人,有效倉容33500噸,庫存糧食近*萬噸。近年來,該庫在管理上突出一個“細”字,狠抓一個“嚴”字,追求一個“新”字,不因庫小而自輕,不因量少而松勁。通過不斷加強管理,確保了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糧情穩定,儲存安全,在滁州市乃至全省各市、縣、區儲備庫儲備糧管理工作評比中連續幾年名列前茅。
二、主要做法
1、“兩個考查”抓日常管理正規化
在日常管理中,庫狠抓“考勤”、“考績”兩個考查,使日常管理逐步走上正規化軌道。在考勤中,為了嚴格執行上下班制度,每天上下班都由一名庫領導值班,負責監督打卡和掛牌上崗,執行嚴格的請銷假制度,未經批準外出的,堅決按早退和曠工進行處罰。在考績中,每個星期由科室負責人對全科室同志的工作情況進行點評,并做出記錄,每月各科室向庫領導班子作一次匯報,庫領導根據各科室對所屬人員作出的評價,在職工大會上對好的同志提名表揚,對差的同志進行批評,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促進全員提高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庫,我們看到,庫容庫貌整潔,員工統一著裝,推行半軍事化管理,全庫氣象為之一新。
2、“三個階段”抓出入庫管理規范化
在收購階段,為了能夠以最低的價格收到最好的糧食,庫跑市場、找糧源、看行情,進行市場分析,建立市場價格預測體系,創新收購方式,做到“三結合”,即:全員分配任務與績效獎勵相結合;坐庫收購與上門收購相結合;自主收購與委托收購相結合。制定出臺《糧食收購紀律規定》,堅持“一條龍”收購程序,明確各崗位職責。在檢驗階段,與化驗室簽訂《糧食收購化驗工作責任狀》,安排專人扦樣,并由科室負責人輪流值班監督扦樣。在檢驗過程中進行二次編號,嚴格化驗操作程序,明確獎懲措施,確保入庫糧食化驗結果的公正性、嚴肅性。在保管階段,與保管員簽訂《糧食收保調責任書》,明確“收保調合一”責任,制定糧食入庫獎懲措施。要求收購倉保管員對入庫糧食逐包復檢,發現問題有一包退一包。在此基礎上,對收購入倉的糧食全部進行過篩除雜,確保收購的每筆糧食都符合儲備糧的標準。
3、“四個方面”抓倉儲管理精細化
在糧情檢查方面,一是建立了主任、分管主任、倉儲科長、防保人員的四級查糧責任制;二是每周三定期召開保管員例會,分析糧情變化情況,制定針對性措施,做出工作安排;三是每月不定期開展倉儲管理綜合性檢查評比,對儲糧安全和衛生進行查評,獎優罰劣。在科學保糧方面,積極探索新的科學儲糧方法,確保糧食品質、降低保糧成本。這些新方法有:利用冬季低溫的時機,開展分階段機械通風,降低單位能耗;針對高大平倉冷心特性,實行壓蓋密閉糧面,用泡沫板隔熱風道口,減緩外界環境對儲糧的影響,實現倉內糧堆低溫等等。通過采用這些新的方法,該庫科學保糧率達到了100%。在提高技能方面,加強對保、化人員進行業務技術培訓,每年都要組織開展一到兩次業務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每年還要派出若干人員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保化人員培訓班,僅20xx年就分四次派出五名保化人員參加省局舉辦的培訓班,并全部獲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在庫,我們看到,保管人員能夠熟練報出所保管糧食的生產年份、入庫時間、品種數量、質量參數等以及所在倉庫的基本情況,做到糧情、庫情“一口清”。在硬件建設方面,近年來,庫不斷加大對倉儲管理的投入,先后投資20多萬元購置了移動液壓式裝倉機、輸送機,單管通風機組及測溫電纜線,增加了內環流熏蒸管道。投資40余萬元,對現有的倉房進行維修、改造通風槽等,提高了糧食儲藏的穩定性,確保了儲糧的安全。
4、“五個落實”抓安全管理常態化
保糧離不開安全、消防,安全、消防為保糧提供外在的保證。庫把安全、消防工作當作長期的工作目標,長講不倦,長抓不懈,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具體的工作上,做到了“五個落實”:一是組織落實。成立了由庫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安全消防領導小組、安全保衛領導小組、儲糧安全領導小組。二是制度落實。建立了安保、消防、防火、用電、消防器材管理、化學危險品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三是硬件落實。配備了消防器材并開展定期的檢查和維修保養工作,保證器材的完好與正常使用。四是培訓落實。每年都要對安全、消防人員進行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達到“三懂”、“三會”、“三能”。五是檢查落實。主要有:自查、日查、周查、月查和不定期抽查等。通過五個落實,強化了安全、消防工作的管理,確保該庫多年來安全無事故。
三、主要特點
1、以制度建設夯實基礎。制度是管理的依據和保證。庫在省、市頒布的儲備糧管理辦法及相關技術規范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相關的業務管理制度和 “考勤獎懲制度”等34項行政規章制度、職責,形成了行政管理和業務技術管理兩大塊管理措施,涵蓋了所有崗位及日常工作環節。初步形成了工作有目標,管理有制度,檢查有指標,獎懲有依據的管理模式。同時,隨著工作的深入、經營的需要、政策的變化,及時對各項管理制度加以調整、更新、充實、完善,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2、以檢查評比落實制度。制度建設關鍵在于落實。庫在管理中加強檢查評比、獎懲兌現,有效促進了制度落實。庫堅持采取定期不定期檢查的方式,對各項工作開展評比,促進各項制度的執行和工作任務的落實。同時,為使檢查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勵的作用,庫還堅持把檢查評比結果與獎懲相結合,把工作實績和個人利益相掛鉤,達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目的,推動工作的更好開展。
3、以機制創新提升管理。在努力搞好管理制度建設和落實的同時,庫還積極做好機制創新,建設和諧企業,促進全庫的管理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導,喚醒職工自覺性,調動全員積極性,員工精神面貌、工作狀態積極向上,企業充滿活力。二是針對保管、防化、消防、安保等重要崗位,簽訂責任書,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責任、獎懲,并以此作為考核的依據,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實行民主管理,吸收普通員工參與管理工作,帶動全庫人員管理理念轉變,促進了工作落實。
關于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 篇3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問題。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地區也同樣如此。xx縣糧食儲備企業承擔著各級儲備糧的管理和糧食流通主渠道的職能,對穩定地區糧食市場價格,確保糧食供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形成和國際國內糧食市場的變化,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給糧食儲備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縣改革后的國有糧食企業如何通過創新管理,進一步增強實力,進而更好地承擔起糧食流通主渠道和確保糧食市場穩定職責,將成為我縣糧食儲備企業發展的方向。通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學習的基礎上,對我縣糧食儲備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了調研,就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發展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一、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現狀
(一) 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狀況
xx年,按照國務院、省州政府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相關文件要求,在縣委、政府領導下完成了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任務,實現了職工身份全員置換,妥善解決(移交)企業退休及供養人員,并在改革原糧食收儲企業的基礎上,剝離部分資產,重新組建1個縣糧食儲備有限公司,使長期以來我縣國有糧食企業所背負的“三老”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企業按公司法的`要求,輕裝上陣,逐步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xx年11末,我縣國有糧食企業資產總額從改革前的 1324萬元增為改革后的1826萬元,企業負債從改革前的1460萬元減為改革后的 1390萬元,所有者權益從-136萬元增為436萬元,固定資產原值從866萬元降為420萬元,在改革過程中處置了部分資產,籌集了469萬元的改革成本。在改革中,在職人員從52人降為12人,退休及供養人員按時移交社保,極大地減輕了新企業的負擔。
xx年末,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效果明顯,從改革前虧損45萬元變為盈利6萬元,實現了改革的預期目標。但是,改革并不意味著“一改就靈”,也不可能一改革就使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改革后新公司的組建,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面對國際國內的糧食形勢和國有糧食企業所肩負的責任來看,還需要深入調研、分析,找準制約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障礙,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實現企業的規范運行和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顯著提升,才能真正使國有糧食企業實現良好發展,才能真正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和更好地完成相關職能任務,實現改革發展的目標。
(二)國有糧食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我縣國有糧食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按照國務院〔〕6號文件及糧食安全現實需要,每個縣市必須保留一戶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的要求,由于我縣屬于糧食產銷平衡區,國有糧食企業長期以來都處于規模小、實力弱的狀況,如此帶來了新的國有糧食企業競爭力弱的問題,在主導糧食市場和發揮主渠道作用上顯得十分乏力。
2.隨著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形成,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國有糧食企業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到xx年,全縣糧食經營、加工企業達6戶(已辦證戶數),全社會購進原糧11584噸,其中,非國有糧食企業購進7123噸,占61.5 %;全社會銷售糧食10644噸,其中,非國有糧食企業銷售7204噸占67%。可以看出,非國有糧食企業在全縣糧食經營上,其購銷量已接近全縣糧食購銷總量的64%,國有糧食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果在改革的基礎上不認真謀劃發展,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企業經營將會重新走上虧損的道路,形成對糧食安全工作的重大影響。
3.由于受長期糧食計劃經濟的影響,我縣國有糧食企業人員及其管理者在認識上、管理上、觀念上還有較大差距。首先,在認識方面存在認識滯后的問題,即還未認識到糧食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xx年以來,由于諸多因素(世界糧食總庫存下降;消費量增加,產需缺口增大;生物燃料替代品大量消耗玉米等)的影響,導致國際糧價大幅攀升,37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從國內情況看,由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糧食工作,逐步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和補貼,形成了我國連續多年糧食豐收,在國際糧食危機發生后,中國糧食處于價格穩定,市場平穩的良好情況,但是,隨著農民種糧成本上升,糧食消費量日愈增長,我國的糧食產銷將長時期處于緊平衡的狀況,糧食部門肩負著的責任將日愈增大。其次,在企業經營管理上,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還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辦法管理企業,在調動職工積極性和發揮企業主動性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在認識和觀念上,通過改革,一部分企業管理者及員工的觀念得到了較大轉變(在調研中,我們也看到了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積極性得到了發揮,員工的企業意識得到了較大轉變)。但還有一部分職工還是墨守陳規,存在職工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經營管理目標不明確,經營效果較差的問題,新的國有糧食儲備企業之間存在著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
4.企業經營規模小,經營效益差,抗風險能力明顯不足。xx年我縣國有糧食企業通過改革、實現了盈利,扭轉了嚴重虧損的局面,但由于受體制、政策、認識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難于大幅提升的情況,企業滿足于搞好儲備,增加儲備量,在商品糧經營上表現出怕擔風險、縮手縮腳的狀況,企業經營始終未能得到突破;也表現出企業管理者對市場認識不清、判斷不準、措施不力,抓不住機遇的弱點,甚至在一年當中幾乎沒有開展商品糧經營活動,導致企業生存發展十分艱難。
5.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創新能力弱。新企業組建后,其經營管理及運作方式與改革前的國有糧食企業運作方式不同,許多管理運作方式都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就目前的情況看,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學的問題,如在激勵政策上,存在考核指標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影響了職工積極性的發揮;一方面存在公司領導班子怕承擔經營風險,縮手縮腳的問題,影響了企業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又存在公司市場調查研究和管理企業不足的問題,造成企業在經營中出現風險。同時,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還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表現在對糧食工作形勢認識不高,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預測不準,抓市場機遇的能力弱,導致企業在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中的優勢無法發揮,主導當地糧食市場能力弱。
6.發揮行業優勢,抓政策性業務的能力還不強,辦法不多。國有糧食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政策性業務和服務糧農、服務消費者的責任,但由于重視不夠,在全力做好民政救災、農村低保、軍供糧等方面的工作上還存在著差距,主要表現在認真匯報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力度還不夠,與部門協商、溝通不足,軍供糧供應點工作不到位,管理不規范,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依然存在。
以上這些問題都說明了我縣國有糧食企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存在的差距;在履行國有糧食企業的社會職責上有差距;在服務糧農、服務消費者、服務部隊的工作上有差距;在確保我縣糧食安全、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上有差距。
二、搞好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的對策
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規定了“每一個縣必須保留一戶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的規定,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為鞏固糧食安全搭建平臺,提供保障。也就使得國有糧食企業改革與其它國企改革有所不同,賦予了國有糧食企業相應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糧食產銷平衡區,做好國有糧食企業工作,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千方百計抓好,確保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更好地發揮,為糧食安全工作打好基礎。
(一)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清糧食工作面臨的形勢,堅定做好糧食企業工作的信心。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__)指出:“從今后發展趨勢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黨的十八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寫進了報告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糧食安全始終要做到警鐘長鳴”,把糧食安全提高到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高度,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工作,加強領導,為搞好糧食工作創造了條件,所以,我縣糧食系統干部職工要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糧食工作,充分認識糧食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搞好糧食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堅定搞好糧食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以“三牢記,五爭先”和“確保我縣糧食安全”為主題,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調研、分析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發展工作,找準切入點,找準阻礙我縣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問題和癥結,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方式,全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發展,逐步改變我縣國有糧食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狀況,真正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
(二)明確任務,轉變觀念,履行職能。國有糧食企業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各級儲備糧管理,按地方政府要求進行救災、低保、軍供等糧食供應,以及開展自主經營業務,并通過經營活動主導糧食市場,穩定市場糧價等,具有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任務和職能,所以,董事會和企業一定要樹立全局觀念,充分認識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認清肩負的責任,不斷加強干部職工的教育引導,要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和守攤子的思想,以糧食事業長期以來的典型實例教育干部職工,進一步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發揮主動性,樹立與企業發展共命運的思想,愛崗敬業,不斷創造企業輝煌。從調研中可以看出,多數企業干部職工在企業改革后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工作有了很大變化,如上班時間延長了沒有怨言,主動加班加點,過去小工做的工作,現在干部職工主動承擔。干部職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在糧食收購、調入中,涌現出了許多感人的事例。但也還有一部分干部職工認識和觀念還未得到根本轉變,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主動性沒有發揮。針對這種情況,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和董事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轉變觀念,審視度勢,因地制宜,強化管理,創新管理,真正使企業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處理好“兩個關系”,創新管理。由于我縣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特殊性,按公司法要求,組建了董事會、監事會和新的國有糧食儲備有限公司。董事會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相關人員組成。這就決定了在企業管理中可能出現較多的問題。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處理好“董事會、監事會、企業之間,董事長、監事、經理之間”的關系,嚴格按照公司章程辦事,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避免“董事長大包大攬,公司經理成為打工人員”的問題,避免“董事會放任不管,公司經營風險以日劇增”的問題,同時,要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維護良好的管理、監督、經營的關系,加強紀律監督,避免董事長、經理少犯或不犯錯誤,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損失。在妥善處理好“兩個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企業管理,不斷探索國有糧食儲備有限公司新的管理和營運方式,使企業真正獲得發展。
(四)以經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搶機遇,抓重點,增效益。企業的生存發展必須建立在不斷增長的效益和不斷增強的競爭力之上,新的國有糧食企業要在管好各級儲備糧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經營業務,不斷增加經營量,不斷創造更高的效益,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一要樹立發展的理念,要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市場競爭力作為己任,千方百計拓展業務,創新管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二要依托市場,搜集大量信息,緊緊圍繞市場的價格變化趨勢,認真分析、預測,作出準確判斷,提出經營的目標,同時,要加強與州內外,省內外糧食行業的交往與聯系,增加經營合作業務。三要搶抓機遇,突出重點。糧食部門的經營季節性強,糧食交易分散零星。要針對市場的變化,搶抓市場信息,搶抓市場價格波動中糧食收購和銷售的最佳時機,不失時機地做好糧食經營;要針對糧食交易季節性強,最佳時機較短暫的特點,集中力量搶抓糧源,只有真正掌握了糧源才能真正掌握市場的主動權,特別是在近年來,糧源十分緊張和周邊地州都往楚雄州搶糧源的情況下,搶抓糧源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要針對農民賣糧分散的特點,及時布點,并采取多種形式和辦法,加快糧食收購進度,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收購任務。要認真把握糧食銷售的最佳時機,及時組織糧食銷售,實現糧食經營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和完善企業管理制度,促進制度創新。要不斷完善和健全企業的管理、經營和激勵機制,不斷探索,創新企業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體現制度下的公平正義,使企業真正步入良性發展。要克服人為因素破壞制度的弊端或有制度不執行,朝令夕改的做法,真正體現企業規范運行。要不斷探索干部職工激勵機制,把企業效益和職工利益有機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企業效益,增加職工收入,體現多勞者多得,進一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發揮職工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要改變目前企業制定制度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真正使激勵機制成為調動積極性的動力,成為激勵創業、激勵發展的動力。
(六)牢記宗旨,搞好服務。國有糧食企業承擔著服務社會、服務消費者的職責,要牢記宗旨,竭心盡力搞好服務。一要牢記發展要務,牢記民生根本,千方百計發展和做大做強國有糧食企業,主導當地糧食市場,穩定糧食價格,服務廣大消費者,保護消費者利益;又要積極做好糧食收購,切實保護糧農的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二要積極做好政策性業務,千方百計服務好農村低保對象、服務好部隊、服務機關團體,用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服務社會,不斷拓展政策性業務。三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指揮下,及時認真做好救災糧食供應工作,確保第一時間把糧食送到災民手中,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的吃飯問題,真正體現黨和政府對災民的關愛。
總之,國有糧食企業在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國有糧食企業是關乎我縣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需要,只有通過不斷發展國有糧食企業,做強做大糧食企業,才能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導市場、發揮市場主渠道的作用,才能實現糧食市場的穩定、人心的穩定,才能真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