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調查報告(精選4篇)
初二調查報告 篇1
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內外閱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提起閱讀能力,許多同學一提起閱讀就搖頭。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直接影響到中學生個人的素質和前途。對正在學習,打基礎的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激發創新。
為弄清初中生的課內外閱讀情況,我們進行了實際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如下,以期對引導中學生合理地進行課內外閱讀能有所幫助。
調查對象和方法:西林區第二中學語文調研組隨機選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的18個班級的學生,其中僅以初二學生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僅摘取部分問題進行分析,其中6項與學生課內閱讀有關,13項為課外閱讀調查。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關于中學語文課內閱讀的幾個問題的調查
1、你喜歡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嗎?
在調查中,被調查的學生選擇喜歡的占45.5﹪,一般占58﹪,不喜歡占7﹪
2、對于將語文主題閱讀叢書與語文課本進行單元整合式學習,你有何看法? 在調查中,同意將語文主題叢書和課本進行單元整合式學習的占44﹪,一般占43﹪,不同意及無所謂的占到29.5﹪
3、在語文主題閱讀課堂上,你對老師講的內容感興趣嗎?
在調查中,對老師上課所講閱讀內容非常感興趣的占40﹪,比較感興趣39.5﹪,一般、不感興趣及非常討厭的占25.5﹪
4、你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在調查中,當問及“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時,28.5﹪的同學選擇老師講,而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的占44﹪,喜歡采取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的占35.5﹪
5、語文閱讀課堂上你向老師提出問題時,你屬于以下哪種情形?
在調查中,對閱讀有問題是否向老師提出問題時,有欲望,并主動提出問題的占50.5﹪,有欲望,但不敢提問的占45﹪,想提問,但沒有機會的占7.5﹪ ,
老師沒有要求我們提問10﹪
6、講新課前,你能自己進行預習,課后,能堅持認真復習嗎?
在調查中,能堅持自己預習新課的占32.5﹪,有時能占76﹪,不能占9.5﹪
二、關于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幾個問題的調查:
1、閱讀時你采用哪種讀書方法?
在調查中,在閱讀過程中會借助工具書或問老師、同學解決生字占38.5﹪,能做到邊讀邊想占35﹪ ,能寫讀后感3﹪,能寫摘錄,作一些批注或標記 30.5﹪,隨便翻占27.5﹪
2、對課外書籍感興趣的同學:
在調查中,認為課外閱讀很重要,在語文試卷中比分較重的占27.5﹪,為了完成家長、老師規定的任務占12﹪,我自己很喜歡讀,因為可以陶冶情操,拓寬閱讀面,豐富知識的占53.5﹪,其它理由占20.5﹪
3、獲取課外知識的方式
在調查中,認為獲取課外知識的方式靠書籍的占66.5﹪,靠報刊占23.5﹪,靠網絡占44﹪,靠旅游的占 6.5﹪,靠電視占9.5﹪
4、你經常看什么類型的書籍?
在調查中,經常看小說的占57﹪,散文占33﹪,童話占10.5﹪,動漫占14.5﹪,雜志占6.5﹪
5、你愛看中國名著還是外國名著?
在調查中,喜愛中國名著的占72.5﹪,外國名著占32.5﹪,都不喜歡占3﹪
6、你的課外閱讀范圍?
在調查中,談到課外閱讀范圍中的名著類占12.5﹪,言情類占13.5﹪,武俠類占18﹪,報刊雜志占35﹪
7、你的課外閱讀情況?
在調查中,談到課外閱讀情況時,基本不讀的占17﹪,沒時間讀占12.5﹪,有時讀占59﹪,常讀占50.5﹪
8、你進行課外閱讀的動機?
在調查中,因為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占14﹪,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占58.5﹪,興趣所致 29.5﹪,消遣娛樂、精神調節18.5﹪,無明確目的3﹪
9、家長對孩子課外閱讀的看法:
在調查中,家長對孩子課外閱讀持贊成看法的占58.5﹪,反對占17.5﹪,采取不干預中立的占42.5﹪
10、你在課外閱讀中所采用的方式:
在調查中,以精讀為主的占50﹪,以略讀為主的占25﹪,以瀏覽為主的占16﹪,能綜合運用幾種方式的20﹪
11、你在閱讀過程中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嗎?
在調查中,閱讀時做讀書筆記的'占34﹪,有時做的占42﹪,從來沒有的占27﹪
12、你是如何做讀書筆記的?
在調查中,閱讀做讀書筆記的并僅僅摘抄好詞佳句的占37.5﹪,圈點批注占17.5﹪,做佳句評點的占24﹪,寫心得體會的占10.5﹪,會對文章內容或寫法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占11﹪,能綜合運用幾種方式的占12.5﹪
13、以下新課標要求閱讀的名著你看過嗎?
在調查中,閱讀過 《一千零一夜》的占84.5﹪, 《安徒生童話》占91﹪, 《伊索寓言》占71﹪,《格林童話集》占79﹪,《簡·愛》占21.5﹪,《童年》占52﹪, 《愛的教育》占47.5﹪, 《名人傳》占23﹪, 《格列佛游記》占29.5﹪, 《魯濱遜漂流記》占89.5﹪, 《昆蟲記》占31.5﹪, 《海底兩萬里》占24﹪, 《朝花夕拾》占43﹪, 《駱駝祥子》占60.5﹪,《傅雷家書》占0﹪, 《西游記》占96﹪, 《水滸》占68.5﹪, 《三國演義》占0﹪,《紅樓夢》占65﹪,《培根隨筆》占46﹪,《繁星》《春水》占41.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占76.5﹪
三、對中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
(一)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減退,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們越來越不喜歡閱讀?大概與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脫不開干系的。學生的被動接受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厭惡語文閱讀學習或無積極意識學習,只是課堂上為學習而閱讀,課外根本不涉及閱讀知識,又導致了學生閱讀、寫作水平極低的效果。許多老師也常常無奈地表示,在日益激烈的中考壓力下,語文課教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自由,而往往閱讀教學也未能使學生真正實現對文本的深入閱讀。這才導致了學生缺乏學習的愿望和興趣。
(二)課內外閱讀的目的呈現“功利性”,現在學生的課內外閱讀仍然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壓迫”。應試教育的方式策略已是根深蒂固,在提出“應試教
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以后,轉變緩慢,應試教育的陰影仍有影響。盡管近些年來一直強調素質教育。然而大家漸漸發現,中考也變得舉足輕重起來了。中考,決定進什么樣的高中,意味著高考的命運。因此,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樣,時間變得彌足珍貴。幾乎除了吃飯睡覺,所有一切時間都是用來學習的。學生的實際閱讀時間與他們的閱讀心理需求是不成正比的。不少學生都在抱怨,作業太多了,沒有時間閱讀了。
(三)課內外閱讀習慣還沒有養成,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閱讀上隨意性很強。沒有筆記、沒有讀后感,所讀的內容沒有經過進一步品味、反芻。新課標在閱讀的階段目標第8條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而許多同學在選擇圖書的時候往往會關注里面的情節是否波瀾曲折,里面的矛盾沖突是否激動人心。于是就看不到作品內在的東西,閱讀帶給他們的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認識也就無從體現了。這其中反映出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學生的閱讀缺乏正確的指導。
四、今后中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沒完沒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多思考該怎樣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怎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怎樣才能使孩子們真正的學會學習!
初二調查報告 篇2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目的:了解掌握目前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為今后我校提出的《構建有效課堂》提供第一手材料。
調研時間:20xx年11月開始
調研方式:全員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座談了解與問卷調查相結合。即:對數學任課教師進行全員調查,主要采用座談了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采取座談了解、訪問家長和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
調研對象:蔚縣西合營初級中學初中數學教師11名,蔚縣西合營初級中學初一級學生100人,初二班學生100人。
調研內容: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控制情況,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況。
二、調研過程與結果
㈠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控制情況
在對教師的調查中,我們重點了解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態度,教師對教材體系和結構的認識情況,教師對教學進度難度的控制把握情況,教師角色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情況。調查的基本結論是:
⒈、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態度比較積極。通過座談和查閱教學資料,我們認為,由于學校領導對新課程教學非常重視,教育到位,數學教師對實施新課程教學認識態度普遍較好,積極參與。一是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兩年來,數學教師全部參加或參與了區、縣、校組織的課改培訓。二是教師主動去聽觀摩課。三是圍繞新課程教學組織和參與本校的數學教研活動。數學課程組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教學大綱,分析新的教材體系和結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各年級組經常研究討論教學進度的控制、難度的把握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⒉、新課程教材的體系和結構得到充分認同。通過座談和查閱教學資料,我們認為,多數教師熟知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體系和結構研究透徹,做到了“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教師普遍認為,教材在體系結構的設計上能夠反映“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各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了較好的綜合。特別是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運用”的內容,以“課題學習”和“數學活動”等形式分散編排于各章中,受到了學生歡迎。在結構上,課程在一開始多采用情景引入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⒊、新課程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不易把握控制。在座談中,很多老師提出,新課程教材中例題類型明顯偏少,難度偏小,但在后面的練習和作業中題型較多、難度較大,很多中等程度的學生都難以做出,長此下去,容易使學生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們普遍認為教材上講到的技巧與方法明顯不足。應當說,新課程教材對于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是比較重視的,但從考試中涉及的技能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來權衡,仍需要大量補充。目前,技巧與方法的掌握需要老師組織學生大量練習,然后總結一些套路讓學生熟記,極大的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增大了對教師經驗的依賴性。結果,既降低了教材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也違背了啟發式教學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初衷。另外,教材中部分內容編排順序不盡合理,教學中需要運用的知識前面還沒有講到,學生無法參與。如在《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求邊長的化簡過程要用到二次根式的運算,學生根本不理解,影響了對結論的認可程度。
⒋、教師課堂施教的模式與角色得到不斷改善。通過調查,我們認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適合時代需要的新的教學理念正在形成。幾乎所有的數學教師都充分認識到數學課程應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許多教師(如易新民、張國欣、祝永強、楊建華等)的數學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的傳授,而是由現實生活情境引入,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目前,多數教師已經轉變成了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正逐漸轉變成一個主動交流探索的過程。同時,大量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抽象的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㈡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況
我了解了初二年級、初三年級的學生的數學成績、學習風氣和班級紀律分別處于優秀、中等和一般三個層次。學生把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喜悅與收獲、苦惱與挫折真實地予以告知,客觀反映自己的想法。總體來看,調查氣氛活躍,學生配合比較好。
⒈、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不容樂觀。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我感覺,有信心成績好20%;有困難愿意學56%;不愿意學14%;厭煩數學10%
從上述數字看出,真正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有信心、且自己感覺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是全體學生的五分之一,而一多半學生能按老師的要求克服困難,努力學習。有學生寫道:“碰到難題,自己想辦法做出來,很使人高興。”然而,遺憾的是,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處于無可奈何的厭煩狀態,他們對自己學好數學缺乏信心,更無興趣可言。
2、考試恐懼癥扼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努力程度,與其對該學科特點、作用的認識,對教材的喜好密切相關。由于調查對象一半是初三學生,平常的考試自然要多一些。學生大都已經習慣于考試,但仍有62%的學生討厭考試,31%的學生考前緊張,經常睡不好覺。“我對數學有恐懼感,每次考試我都怕不及格。” 因為老師總想平常考得難一點,升學考試就有把握些,卻不知其副作用很大,36%的學生反映“考試的題目比書上的例題和練習難”,有位學生寫道:“我比較喜歡數學,原來的數學成績還可以,可有兩次考試太難,我沒及格,老師雖然沒有責怪我,但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此數學成績一落再落。”
⒊、教師素質對數學教學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數學教師能培養出大批的數學愛好者,數學愛好者大都喜歡上數學課,數學成績就優秀一些。調查中,28%的學生盼望上數學課,29%的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無味。課內可以隨時提問的`比例為34%,課后有機會與教師交流有趣話題的學生有35%。也有學生因為老師教學得法而喜歡數學的。一位學生說:“我的成績一直差,但最近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數學課,因為老師邊講課還邊講一些數學故事,也講他自己的事情,還開玩笑,老師很關心我們,挺好的,我一定要學好數學,不然對不起老師。”可見并非成績差的學生就沒有轉變的希望。
⒋、學生的數學負擔超重的現象仍然嚴重。僅有4%的學生覺得學習數學的負擔不重。作業多是學生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查表明,學生要做的題目超出所能承受的負荷,“教材上的題要規范解答,訓練書上的許多題用到的方法教材上又沒有,根本做不完”。學生中36%的學生想做有公式套的題,以便盡快完成作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好抄別人的作業以便完成任務。
三、調研體會
㈠必須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總是放不開,覺得有些地方不講不行,怕學生不理解。這實際上是教育觀念問題。中學數學教師,尤其是過去經驗豐富的、具有嫻熟的知識和教學基本功的教師,一定要從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跳出來,重新認識數學教學的目標與目的,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數學教師必須適應新課程、新教材,在創新上狠下功夫,努力學習先進的思想。
初二調查報告 篇3
“樹生橋”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容桂街道辦的容里居委,是由3榕樹的氣根跨容里鵬涌而過形成的一座奇特小橋,因此樹生橋又稱鵬涌橋。它形成于明代隆慶至萬歷年間,是遠近聞名的一道勝景。整座橋寬2米左右,長則6米有余。
容桂樹生橋鵬水壯龍邀明月,綠榕生樹攬古橋。樹生橋是由于
人工和天然造成的一座奇特的橋。是值得保護的一個奇跡。
容桂樹生橋公園前有一座大牌坊,上面工工整整地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鵬水壯龍邀明月,下聯是:綠榕生樹攬古橋。公園里立著三株巨大的古榕樹,每棵都像巨大的柱子般粗,最小的也要兩個人才能合抱,葉子向各方展開,好似一把巨大的綠絨傘,葉子呈小橢圓形,葉色蒼翠欲滴,郁郁蔥蔥,樹上還纏繞著各種寄生植物。向橋的底部望去,只見
有三根粗壯的氣根,其中一條彎彎曲曲地伸向對岸,好似一個演員伸展著身體在跳舞似的,非常有趣。榕樹形成的橋骨最粗的.直徑有30厘米,像大蟒蛇一樣。樹根像長蛇一樣盤旋在石板上。樹的東南面還有一口“無葉井”,這井又窄又深,清澈明亮,據說樹上的樹葉飄落在井里,不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以前樹生橋的壞境較差,但近年得到較大的改善。是容桂的旅游景點之一,為了解樹生橋的“蛻變”,我們展開調查
(一)實地調查
調查表:我們還問過附近的居民
地點:樹生橋 目標:附近的居民
(二)圖分析
從表來看,滿意和肯定的人數較多,證明樹生橋的改善是有效的。
我們也問過附近的居民,他們說有些人要倒垃圾,但不想去那么遠,就順手把垃圾倒到河里。一些工廠也貪方便,直接把臟水倒到河里。這種行為真是十分可恥!!
初二調查報告 篇4
一、 白掌——抑制人體呼出的廢氣
二、 鐵線蕨——每小時能吸收大約20微克的甲醛
植物有多種功能。
一、 牙刷草(半枝蓮)——抗癌
二、 胡蘿卜
一、繡花服飾
二、 植物化妝品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維持生態系統基本功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是人類和動物生存的基礎。除了供給人類基本食物和纖維的農作物外,植物也為世界各地眾多人口提供食物、醫藥、能源、衣物和居所。
植物和人類是地球生物圈內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植物的種類愈多、豐度愈高,人類對其影響愈小,則生態系統愈復雜、愈穩定。因此,必須保護環境,更合理地利用和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在加強對植物資源的調查、開展對瀕危植物的研究,并實行就地保存--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遷地保存--建立各種植物園、樹木園和百草園等,以及保存植物的干種子和基因庫,制定和落實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才能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充足的后備資源。
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