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精選5篇)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群體。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兒童的小學教育狀況良好,但初中教育問題明顯。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這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嚴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兒童中加強和鞏固初中教育,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86.5%,數量達到198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為了掌握這些狀況的現狀,尋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我利用暑假在臨近的各鄉村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實踐。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68%的留守兒童與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與其親戚住在一起,還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邊,43%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著矛盾,其中54%的留守兒童在處理矛盾時采取悶不吭聲的態度,只有22%選擇向父母訴苦。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只有43%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擔心態度的,有49%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調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兒童覺得社會對自己是關心的,超過1%的留守兒童覺得這個社會對自己一點都不關心。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被送到了當地的寄宿學校,有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生活上能夠有所照顧,但是在學習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予不了任何輔導。在調問卷查中,49%的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采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兒童在周末學習,玩的人數達到14%。在學校學習態度好的留守兒童只有48%,35%的同學寫作業是出于老師的要求。在被調查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77%的留守兒童除了在學校學習外,沒有其他的學習途徑了。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于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于錄像、游戲,具有破壞性。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71%的留守兒童經常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兒童有時會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兒童希望得到同學們的關心,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他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在某個特別時期心態異常,出現失常的情況,嚴重的兒童也出現了偏激的舉動。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發生。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占12%,他們并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三、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直接影響著部分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未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最為關注的是有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留守兒童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給予關愛。
(一)各級黨委、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文規定:“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或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這種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兒童,應有權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和協助。”當前,要想真正有效地解決關愛“留守兒童”的這樣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要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
(二)家庭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作為家庭,在關愛留守兒童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進一步完善委托監護制度;
(2)、家庭要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要強化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家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差,很多甚至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的投入,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盡量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四)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迫在眉睫。要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老教師、老黨員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體構成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絡。有條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應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讓留守兒童有個活動的場所。要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關心督促留守兒童的成長,讓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社會的關心對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育他們健全人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經過這次社會實踐發現,目前留守兒童的各種現狀是不容樂觀的。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委、政府能夠真正的重視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關護、關心,就能夠達到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五)對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倡議
當代大學生現在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道德了解不深。在遼陽,能夠參與的社會活動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后我們上網看報的時候應該更多的了解社會,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群體。我們從童年走過,爛漫的人生季節他們也應該享有。我們今后更應關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們。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2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群體。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86.5%,數量達到198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為了掌握這些狀況的現狀,尋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我利用暑假在臨近的各鄉村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實踐。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生活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68%的留守兒童與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與其親戚住在一起,還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邊,43%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著矛盾,其中54%的留守兒童在處理矛盾時采取悶不吭聲的態度,只有22%選擇向父母訴苦。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只有43%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擔心態度的,有49%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調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兒童覺得社會對自己是關心的,超過1%的留守兒童覺得這個社會對自己一點都不關心。
(二)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在調問卷查中,49%的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采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兒童在周末學習,玩的人數達到14%。在學校學習態度好的留守兒童只有48%,35%的同學寫作業是出于老師的要求。在被調查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77%的留守兒童除了在學校學習外,沒有其他的學習途徑了。
(三)家庭教育狀況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于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于錄像、游戲,具有破壞性。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兒童希望得到同學們的關心,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他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在某個特別時期心態異常,出現失常的情況,嚴重的兒童也出現了偏激的舉動。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發生。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占12%,他們并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三、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一)家庭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作為家庭,在關愛留守兒童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進一步完善委托監護制度;
2、家庭要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要強化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家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二)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的投入,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盡量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三)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迫在眉睫。要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有條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應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讓留守兒童有個活動的場所。要充分發揮老教師在農村的作用,關心督促留守兒童的成長,讓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社會的關心對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育他們健全人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此次的社會實踐,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學生,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所以現在就算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沒有什么話講,更別說親情了。但我覺得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控,控制好了自己,就什么都好了。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3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5—20xx年2月6日
調查地點:
xx鄉村
參與人員: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大多數人選擇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留給老人或親戚照看。農民的收入雖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卻失去父母的愛,學習無人監督和指導,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應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
近年來,農村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丟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雖然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這還是有一些負面影響,如留守兒童問題。
我走訪了xx市政府,調查顯示:xx市有20xx萬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
我到xx市正陽縣永興鄉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一下幾點: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問題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孩子的監護人大多數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家里無人輔導。由于老人在家有家務,他們很少或沒有參加家長會,也就無法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所以孩子的文化成績很低。這種趨勢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2、缺乏父母愛,性格心理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缺乏父母的愛,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表現為:任性、郁悶、敏感、不安、膽怯等。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利于孩子成長,不利于社會的安定。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斗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
1、社會經濟發展,交通改善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廠增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交通便利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
2、地區教育差異和教育制度的限制
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3、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對問題的建議
1、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從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戶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進城就學問題,并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性待遇,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解決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村流動父母的后顧之憂。
2、政府要注重發展地方經濟,帶動地方工業發展,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不用外出就業。
3、父母雙方不能全部外出務工,至少有一方留在家鄉撫養子女。
4、政府應該推進教育制度改革,給予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優惠政策。
5、地區高校應組織學生在寒假和暑假進行愛心活動,進入農村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為他們解決困難。
6、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寄宿條件,保證農村外出務工者子女不但有學上,而且能夠上好學。堅持政府積極主導、部門分工協作的原則,共同擔負起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重任。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4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20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們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本次調查。寧遠縣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轄17個鄉鎮(其中少數民族鄉4個),4個國有林場,688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498平方公里,總人口77.8萬,外出打工人員接近30萬。其中調查走訪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戶人家中有200多戶有青壯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農業人口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其中:
一是生活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兒童能夠按時接受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由于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質量偏低,有些孩子進城后跟不上學習進度,不得不返回農村;有的由于家長不斷在農村、城市之間變動,孩子也會隨之由“留守”到“流動”再到“留守”,不能及時接續學業。我們們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入學率相對高一些,初中階段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輟學率比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訪中有監護人說出“不可能也沒能力讓孩子上高中”的話語。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據當地村支書透露,在該地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
五是安全問題:另根據網上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占第一位,留守兒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20xx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說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九嶷洞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諸多的問題。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管理機制。幼兒園是直接教育管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家或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幼兒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5
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一直以來是我校狠抓的重點工作之一,本學期在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中我校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在具體抓落實,特別是接到《關于全面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緊急通知》后,更是在全校進行了一次全面、細致的排查,摸清了本校留守兒童數量,構成、特點、家庭狀況等基本情況。現就我校該項工作情況作簡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1、我校現有留守兒童228名,其中七年級98人、八年級88人、九年級42人。
2、有老人照看148人,其他監護人照看68人,無監護人照看的純留守兒童12人。
3、無輟學留守兒童。
二、工作開展情況
1、留守兒童管理
(1)成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
組長:
龍漢一(校長)
副組長:
肖培筆謝明光歐斌成員:
謝玉軍鄧萬發龍靜楊佐穩王龍海陳開宴楊健陳艷各班班主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政教處,謝玉軍同志任辦公室主任,陳艷任資料員。校長為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第一責任人,學校建立了至上而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網,加強了對留守兒童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保證了各項工作全面認真落實到位。
(2)、制定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方案為切實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我校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定位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先后出臺了《留守兒童獎勵制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留守兒童之家工作人員職責》、《留守兒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3)、創建留守兒童之家第一、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室內布臵做到人性化、配臵有檔案資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兒童檔案袋,有一臺計算機、安排老師管理并接受學生心理咨詢,并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組織留守兒童在家中開發活動。
第二、落實一名幫扶教師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幫扶教師,每位老師必須對幫扶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和學習生活幫助。
第三、舉辦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各班每月舉辦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教育學生遵紀守法、了解安全常識,讓學生身心都健康。
第四、參加一項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各班要成立各種課外興趣小組,組織留守兒童至少參加一項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
第五、談一次心。幫扶教師每周與留守兒童談一次心,了解他們一周的'學習、生活、情緒、交友、身體等方面的情況,交流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