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師德事跡報告(精選3篇)
優秀教師師德事跡報告 篇1
河南一位大學教師利用寒暑假,獨自騎著摩托車行程萬余里,走訪了自己所帶班級的絕大部分學生,成為網友口中羨慕不已的“別人的老師”。
一個讓學生“又哭又笑”的大學老師
今年暑假,袁夢潔的大學班主任騎了300多公里摩托車到她位于河南省中牟縣農村家中家訪。袁夢潔說:“看到他的那一刻,特別感動,眼淚差點掉下來了。”
講到這里,前幾分鐘還笑呵呵的袁夢潔忽然就哽咽了。“老師做這件事特別不容易,想起來就流淚。”
袁夢潔是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20xx級學生,這位讓她“又哭又笑”的班主任名叫武,不少學生因此送了他“武媽”的稱號。
從20xx年2月起,武利用寒暑假獨自騎著摩托行程一萬多里,走訪了自己所帶20xx級歷史班的絕大部分學生,還有自己擔任過班主任、已經畢業的20xx級的部分學生。
武說,學生大部分來自河南省內,他所帶的20xx級117名學生中,只有一名省外生源,20xx級110名學生中,只有5名省外生源,這使得家訪成為可能。
目前,武共進行了4次長距離的騎行家訪,行程近7000公里,足跡遍布河南18個地市中的16個,走訪了自己教過的113名學生。
一個“看起來像農民工”的大學老師
一個頭盔、一輛摩托、一個拴在后座上的塑料收納箱,這就是武家訪路上的家當。
首次騎行家訪,武選擇了他的老家南陽。去年2月10日至2月17日,他走訪了南陽市下轄的13個縣、市、區,以及平頂山和洛陽部分縣、市的19名學生,行程2200公里。
“出發的時候是小年,回到家的時候是除夕。”這次家訪,武記得很清楚,因為出發第一天就發生了意外。
“一條狗突然沖了出來,我急剎車,整個人就飛了出去。”雖然手腕受傷,心有余悸的他還是堅持完成了第一次騎行家訪。
后來檢查發現,這次意外導致他的手腕輕微骨裂,至今,他上課時揉捏受傷手腕的動作,不少學生都還記憶猶新。
“看著像一個農民工過來了。”家在河南上蔡縣的學生黎淑娜說,這是她媽媽見到武第一印象。“但我媽接著說,這樣認真負責的老師太難得了,有這樣的老師,她也就放心了。”
為了不給學生家添麻煩,武盡量避開飯點,有時候,恰好到了飯點,也只是簡單吃點。“大部分住在鄉鎮家庭旅館,一晚上20塊到50塊錢。”武笑著說。
“臨放假前,老師在谷歌地圖上找到我們家,哪條街,旁邊有什么標志性建筑都定位得很清楚。”家住河南舞鋼市的學生楊文超說。
“多的時候,一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少的話,就走訪一兩個,平均每天騎著摩托要跑200多公里。”
一個傳遞“愛與責任”的大學老師
武從來沒有將自己的行動視為“壯舉”,他做這件事的起因很簡單。“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助學金發放公平公正。”
武說,每年班里大概會有30%左右的學生拿到助學金,但每次申請的學生都能達到70%以上。“只能根據學生遞交的申請書和開具的貧困證明等材料來判定,但這些材料真假難辨,難以保證助學金發放的公平公正。”
為了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發放標準,武會在新生報到后,挨個把學生叫到辦公室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并記錄下來。“采集越早信息越準確。”武說。
不過,這些仍不足以保證助學金發放的公平公正。為此,武決定進行實地家訪。“這是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最直接、最真實、最有效的方法。”
鄭州市禁止摩托車,武就趁被省里抽調閱卷的機會,傍晚坐公交車到三名家住鄭州市區的學生家里家訪。“他們雖然住在城市里,有的經濟狀況甚至不如農村家庭。”
實地家訪也確實發現了少量學生在申請助學金中存在夸大其詞、添油加醋現象,武對此都給予了糾正,并和這些學生進行談話,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通往公平公正之路是繁瑣復雜的。”20xx級學生侯東景說,這是武說過的令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武老師正是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承諾,他的以身作則帶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育。”
優秀教師師德事跡報告 篇2
陳,男,炎劉中心學校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20xx年畢業分配到船漲小學執教,一干就是7年。期間的工作環境較差,但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心總是熾熱的,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在教學一線,并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20xx年他調往炎劉中心學校,這更堅定并加大了他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投入,當年他就獲得鎮“優秀班主任”的光榮稱號。多年來,陳老師的工作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充分認可:20xx年被評為縣“百名優秀班主任”,20xx、20xx、20xx、20xx年均被評為鎮教育系統“師德標兵"或"優秀班主任",20xx年被評為縣級"控流"先進個人。成績更是一種動力,他在書房里為自己寫下一副“座右銘”——扎根鄉村教育心不悔,甘做百花叢中一園丁。12年來,從學識到實績,從能力到態度,他努力地詮釋著新時期一名優秀青年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教以來,他時刻品味著它、踐行著它,當然,在經濟大潮中,陳老師也感受到了“物質基礎”在生活中的作用,曾經的艱辛促使著他渴望能過上殷實生活,讓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在20xx、20xx年期間,那時,孩子尚小,愛人下崗,父母年邁,經濟的壓力有時真讓他喘不過氣來,經常看到嗷嗷待哺的女兒,步履蹣跚的雙親,重病在床的爺爺,加之妻子的嘮叨,他也曾猶豫過、彷徨過,希望能有機會掙取更多的錢幣。20xx年秋,已在浙江辦學的原同事邀請他加盟或高薪誠聘,但被陳老師婉言謝絕。他說:"每當我想起那一雙雙渴求新知的眼睛,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愛,總能讓我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了明確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動力,辦公室里出現最早的身影一定是他,下班后鎖門的也一定是他。同事們戲稱他為"辦公室主任",他只是淡然一笑,因為他深深地知道“教書育人”、“文以載道”沒有時間做保證,那只能是句空談、唱高調罷了。對待同事,他給予真誠;對待學生,他付諸真愛;對待集體,他視為己家。身正心直及良好的社會印象讓他贏得了校領導的信賴,同事的好評,家長的贊許。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陳老師從20xx年畢業于壽縣師范,時至今日,學習未止,筆耕不輟,工作之余,唯書相伴。自20xx年后有幸觀摩過全國特級教師于永正、孫雙金、高林生等大師的課堂教學,讓他深刻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及給學生帶來的藝術享受。每次觀摩后,他都如獲珍寶,為此他從未放棄過對業務的鉆研,對新教育理念的感悟,對新課程的探索,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具備一桶水,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知識容量是教好書的根本。因此陳老師在不斷提高自己,20xx年通過自學考試獲得漢語言文學專科,20xx年獲得本科學歷,在此期間,他還閱讀了大量的教育專著,并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寫出了感悟深刻的>教學論文,先后在縣、市級獲獎,其中教學論文《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獲得中國小語會作文教學評選二等獎,論文《讓小學生的習作走進生活》在CN刊物上正式發表。除了自身的閱讀、寫作之外,他更注重把所學知識用在輔導學生身上,20xx年輔導李名華同學獲“迎奧運樹新風”征文縣級二等獎;陳晨同學《月到中秋分外明?》獲安全征文市二等獎,《三代人的童年》獲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縣級二等獎等。正是自己能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在三尺講臺上我表現的駕輕就熟,教學技巧游刃有余,教學藝術獨樹一幟。每學期他都要上一堂公開課,同事們愛聽他上課,老師們說聽他的課不僅受益匪淺,而且身心上也是一種享受。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班主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不僅只體現在教學上,還要在生活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記得那是20xx年還在“村小”的一個夏天中午,陳老師像往常一樣早早的來到了學校,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突然有學生報告,鄰班的一名女生高婷婷在樓梯口跳皮筋,把頭狠狠地撞在臺階上,頓時血肉模糊。當時,學校沒有車輛,愛生的本能使他毫不猶豫地抱著受傷的學生向校外沖去,一個人攔車急忙趕往鎮衛生院,掛急診、交費、拿藥,跑上跑下,醫生當時還以為他是孩子的家長。教學中,陳老師用真心去愛自己的學生,用實際行動培養孩子們“只有真誠才能換來真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這種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中。
一個上進的人是不會有滿足的。盡管陳老師在各項表現已得到了大家較為充分的肯定,但他絕不會以此居功而沾沾自喜。他說:“我會把自己歸位在新的起跑線上,會一如既往地探索、進取。我相信我會用我的言行影響著其他教師,特別是年輕老師,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我更堅信我的最大成功還是在未來!”
優秀教師師德事跡報告 篇3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速鐵路線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創建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創造極大經濟社會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教學工作突出,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在西南交通大學,翟給人的印象謙遜和藹、樸素低調,總是埋頭工作的樣子。有人說他是“三西牌教授”(即本科、碩士和博士都是在西南交大學習),也有人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土教授”,因為他沒有出國念過一天書,是地地道道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專家。
18歲,翟從江蘇靖江考入西南交大。上學的旅程,他記憶猶新:“第一次從老家坐火車,遇到寶成鐵路塌方,火車繞道昆明,一繞便是三天四夜,身上的錢沒帶夠,真是饑寒交迫。”這讓他下定決心,投身中國鐵路建設,改變中國落后現狀。
31歲,他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當時鐵路系統最年輕的教授。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并創建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新理論,開創了鐵路大系統動力學學科新領域。他建立的“車輛—軌道統一模型”,位列本領域四大國際代表性模型,被稱為“翟—孫模型”。他構造的適合于大系統動力分析的快速顯式數值積分方法,在國際上被稱為“翟方法”,相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鐵路6次提速、重載運輸及高速鐵路工程領域,解決了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科研強,教學也強。多年來,翟一直致力于軌道交通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他說:“培養國家重點工程領域急需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是我們從事本專業領域研究的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當今我國軌道交通事業蓬勃發展,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這是實現‘中國高鐵走出去、引領世界’的必要前提。”
把科研成果體現、反饋到教學中去,是翟一以貫之的做法。他認為,“用科學研究反哺教育教學,不僅可以帶動學校的人才培養、提高育人質量,而且可以有效推動專業教育發展。”圍繞自己研究創建的新理論,他親自撰寫教材,開發出獨有的碩士生課程《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博士生課程《鐵路大系統動力學理論》。這兩門課程設立20年了,但每一次授課都會有新變化,因為翟會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時間用于教學中。他的課常常一座難求,相關專業的同學紛紛慕名“蹭課”。
想成為翟學生并不容易。“我的學生一定要學習態度端正,沒有功利心,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翟嚴肅地說,“沒有端正的態度,就不會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很難長時間專注研究。坐不得冷板凳,靜不下心,就干不出成績。”
在重大的科研實踐中培養高層次人才,是翟帶學生始終堅持的方向。他認為科學研究是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本身就有育人作用,尤其對于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陳兆偉跟著翟讀了兩年博士,已經承擔了“973”項目的課題。他拿出自己的第一篇論文,上面被改得“一片紅”。“這是翟院士親自修改的,我一直保存著。學生的第一篇論文,他都要修改好幾遍,要求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表達。我們都把這修改稿珍藏起來了。”陳兆偉說。
獨特的教學方法加上嚴格的培養要求,翟學生的口碑特別好,很多用人單位慕名來“搶”。他的碩士研究生郜永杰,30多歲就在中鐵四院擔當重任,負責京滬高鐵軌道總體設計。如今他指導的很多學生在軌道交通領域獨當一面,有的還成為教授博導,也開始帶研究生了。
當選院士之后,翟更忙了。但是只要有中學、大學請他做講座,他一定擠出時間去。江蘇的靖江中學、成都樹德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交大附中等中學還有近十所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這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他說,“我想把我的經歷和思考傳遞給他們,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這種啟蒙甚至比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
“教師是美麗的職業,我很享受這樣的職業。學生是老師的延伸,他們在工作中開拓,投身大交通事業是我最欣慰的事情。”翟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