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教師推薦報告(精選3篇)
鄉(xiāng)村教師推薦報告 篇1
我是x小學一名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就投身教學改革,勇于探索實踐。一身樸素得體的衣著,一副和藹可親的笑臉,。踏實勤奮的工作作風,少言寡語卻一絲不茍。工作熱情甚高,虛心求經(jīng)不斷進取。
一、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勇于探索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就得虛心地向富有經(jīng)驗的老師學習,同時自己也認真鉆研,力求精益求精,因而在業(yè)務上迅速成長起來。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鉆研教材,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fā)學生討論的欲望,及時挖掘?qū)W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班主任這塊教育天地里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好評,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贊許。在班級管理中,注重用愛心和耐心感染學生,因材施教,主動熱情地幫助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勤奮、道德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二、愛心、細心加上耐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個差生掉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對差生有愛心、耐心、恒心,就能……”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班上有這么一位學生叫張,家中姐弟兩個,姐姐是殘疾。家里生活艱苦,生活在這種境況的他,沒有童年的歡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也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對他這樣的學生我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找欺負他的同學談話,積極表揚幫助他的學生。學生的'心靈畢竟是天真純潔,漸漸欺負他的少了,幫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在給老師的評價表中張x同學總是寫這樣平常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句話:“老師,你就像我的媽媽,我會用努力學習報答您的!”
三、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師德修養(yǎng)
思想上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與奮斗目標,把熱愛教育事業(yè)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立足本職,勤奮鉆研業(yè)務,努力提高文化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業(yè)務學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yè),堅持教養(yǎng)并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勇挑重擔,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從無怨言,默默工作,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每一項任務。教育教學工作優(yōu)異,深受學生家長的好評。
鄉(xiāng)村教師推薦報告 篇2
很多人一輩子難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老師卻放手做著想做的事,他是幸福的。他愉快地奔波在小涼山深山老林中,這個山東“老工人”,最時髦的裝備就是一臺筆記本電腦。通過這個寶貝,他在川滇黔交界處一個幅員面積達190平方公里的山鄉(xiāng),“遙控”來自天南海北的關注,讓600多個孩子得到資助,10多所鄉(xiāng)村教學點得以重建。而他,還常年奔波在新疆、甘肅、廣西等10多個省區(qū)以及川內(nèi)多個資助“據(jù)點”……
周忠民老師又來了。幾個月前,暴雨中,他也沿著這條路爬到花椒坪教學點,破木門、朽窗戶,眼前一座40多“歲”的學校危房在鋪天蓋地的雨霧下,靜靜訴說著自己的無助。在他牽線下,一個民間助學團隊募集到資金,使這所學校得以重修。
7月21日,新學校竣工,周老師又興致勃勃地開始爬山。半山腰,全身濕透的我們停下來喘氣。周老師彎下腰來緊鞋帶。黃膠鞋里的腳修長瘦削,還有兩個水泡,那是前一天從早上7點走到晚上8點的印記。
苗寨的老老少少身著盛裝迎了上來———這一刻,是花椒坪小學新校舍落成典禮。為慶祝這一喜事,村民自排自演了16個苗家節(jié)目———以苗家最高禮遇來歡迎他們喜歡的“周老師”。孩子們眼里,是感激,還有期待———每次到小涼山的村寨,周老師最不敢面對的是孩子們清澈的眼神。
獨立志愿者:身后有多個團隊
“我就喜歡在山溝里跑,愉快得很。”周老師哈哈大笑。周忠民,58歲,山東聊城人,戴著如今已不常見的鴨舌帽,身著舊衣服,一雙黃膠鞋,典型的上世紀60年代工人形象。他還有個身份:民間助學志愿者。
1996年,周老師從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退休,從此開始了他在貧困山區(qū)的行走。1998年,他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到甘肅古浪支教,掏出積蓄購買了9臺電腦,建起當?shù)氐谝粋免費電腦培訓教室。20xx年,他“轉(zhuǎn)戰(zhàn)”廣西田陽,和同去的志愿者一起建起助學網(wǎng)站,隨后成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助學團隊的義工,在廣西、甘肅、貴州等10多個省區(qū)的貧困山區(qū)尋找貧困學生并給予資助,尋找破爛的校舍,再尋求資金去改建———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白天搜集資料,晚上制作成帖子,通過多個助學網(wǎng)站發(fā)送出去。
20xx年,周老師在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做監(jiān)察的行程中,到了田陽縣,走訪基金會在這里資助的一批孩子,從此與小涼山結下不解之緣。在田陽縣玉鳳中心小學,一個穿著樸素的學生起他的注意:“帶我去你家看看吧。”小男孩點點頭,帶他出校門,爬山,過溝,再爬山,再過溝……讓他沒想到的是,整整翻了四座山,步行4小時后,才到孩子家。
這個叫牛屎溝的地方住著70多戶人家,竟然只有這一個小孩在讀書。原因是苦澀的:距離太遠了!能不能就近辦一個教學點,讓孩子們少翻幾座山讀書?半年后,這里真的建起一座看上去很簡陋的學校,但就是這所學校,結束了這座大山頂上從來沒有學校的歷史。隨后,這里的大山上開始出現(xiàn)多所民間助學團隊幫助建設的村校。
或許是節(jié)奏太快,本身就有教學任務的中心小學老師有些吃不消,很少有時間去家訪,周老師有時就獨自去走訪。一次,在小涼山漫天大雨中,他很快迷了路,上到一個陌生的山頂,山頂上有多條小道,伸往各個方向。連走了好幾次,下著下著就到了懸崖邊上。折騰4小時后,被迫從原路返回。回到學校已是晚上8點多,不停“工作”了13個小時的的腳板被磨出大大的血泡。第二天,周老師又早早出發(fā)了。
旁人看來驚險的經(jīng)歷,周老師說來平淡無奇。他曾三次摔下山崖。一次,從一個山崖上的學校出來,已是晚上8點,4個人只有一支手電筒。走著走著,一腳落空,他骨碌碌地滾了下去,幸好被兩棵樹擋住。爬起來一看,亂石灘在幾百米深的懸崖下隱約可見。“好了傷疤忘了痛”,前不久,他又花了半個月,對該縣30多所村小挨個調(diào)查了一遍。
有了周老師牽線,民主鄉(xiāng)11所村小重建得到大山外的支持,另3所最近也有了捐建協(xié)議。至此,民主鄉(xiāng)危房村校的歷史結束了。花椒坪村小的泥房變成了磚木結構的青瓦房。巍巍青山懷抱,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周老師的臉笑得如這里的地貌,溝壑縱橫。
性格志愿者:七跤摔來7萬元
民主鄉(xiāng)豐產(chǎn)村,“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膠鞋小孩穿筒靴”。因不通公路,需步行5個小時才能到鄉(xiāng)上。周老師第一次到豐產(chǎn)村小時,帶著一位特意從上海趕來進行實地調(diào)查的陳先生。
城里長大的陳先生不會走山路,一身泥一身水,跌跌撞撞地摔了8次,7次摔倒在泥漿里,一次被同行的老師扶住了。愛開玩笑的周忠民概括為“七跤半”。為了讓陳先生不致太尷尬,周老師也有意摔了一跤,還同他打趣說:“馬邊的土地是公平的,同你上海來的親近,同我山東來的也親近啊。”
看到破舊的校舍、可愛的孩子們和熱情的村民,陳先生二話沒說,當場決定捐資7萬元。“你摔了七個半跟頭才捐7萬,以一個跟斗一萬計算,還欠5千呢。”周老師又打趣道。
“把孩子和學校的情況通過網(wǎng)絡發(fā)出去,引來捐助者,你這樣的身份用我們四川話來說,有點像‘串串’啰。”同行的人也和他開玩笑。“為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當這個‘串串’。”他說自己成功贏得許多人信任靠的是“誠實”,一戶一戶實地走訪,無論多遠、多險,這也是他這么多年堅持行走在大山深處的動力。
這幾年來周老師已為民主鄉(xiāng)聯(lián)系到50多萬元資金,目前到位25萬元。看到堆積如山的建材,他孩子似地笑了。看完水洪小學,大家來到村支書家準備吃飯。一到支書家門口,周老師便找了塊木板躺上去睡了起來。看他睡得香甜,大家都不忍心叫醒他———這樣的記憶,不知以前有多少次。
看著熟睡的周老師,村民說:“周老師不遠萬里來到我們山區(qū),為我們修學校,可他連一口熱湯也沒喝過。”
另類志愿者:大山里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快樂
在民主鄉(xiāng)的村民看來,周老師這個老頭似乎有些奇怪:做事不拿一分錢,電話費、上網(wǎng)費、交通費還要拿出退休工資貼,為的什么呀?
在周老師褲帶上系著的鼓鼓囊囊的小口袋里,插著山里常用的雨傘,還有礦泉水、紙和筆。另一個秘密“裝備”是饅頭。和村民談話時,冷不防拿出來大嚼,算是解決了一頓“行走午餐”。心細的村民發(fā)現(xiàn),他吃晚飯時總要剩一些,第二天去看卻不見了,原來故意剩下來當早餐。“看他天天睡在兩張辦公桌上,動員他搬到自己家或其他村民家,老周死活不干。”兩人還為此吵過架。“我去干什么?我首先需要的是有上網(wǎng)的條件,無法工作住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不吃辣椒,同別人一起吃飯,要影響別人。”
他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合常理”。20xx年,他獨自在廣西進行萬里單車助學行時,晚上就睡在馬路上。“不擔心有車或是野獸嗎?”“山里的路夜晚哪有車,野獸來了我比它更野。”
這種“怪”來自于他對生活的簡單要求。“很多人一輩子都難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現(xiàn)在可以放手做,這也是一種福分啊。”
就是這種愉快的心境,讓他在為孩子奔波的過程中,連和老鼠“斗爭”也充滿快樂的心態(tài)。“剛一睡下,鼠輩們就來搗亂。‘吱吱’叫著,連蚊帳上居然也要去看一看。我惱了,只要它們一活動,就用木棍直搗發(fā)出動靜的地方。它不讓我安寧,我也不讓它安寧!”
這只是周老師單調(diào)生活中的一個插曲。他最開心的是,孩子們能得到及時幫助。大田村的彭游琦今年夏天考上樂山一所中學,一貧如洗的家里拿不出學費,甚至連去學校的路費也難辦,好事變成了愁事,只好把口糧背出去賣。
“耳朵好使”的周老師頭天得到這個消息,第二天起了個大早趕到彭游琦家,回鄉(xiāng)后在網(wǎng)上為他發(fā)出了求助的帖子。效果馬上顯現(xiàn)。“清晨5點,我迷迷糊糊接到一個美國打來的越洋電話,只說了一句:彭游琦的上學費用,我包了。”彭游琦父親很驚奇,以前常接到國內(nèi)的類似電話,國外還是第一次呢,也太快了!
喜之外,也有悲。周老師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時間同家人團聚。這兩年,他家里發(fā)生很多事,母親病危,周老師是坐飛機趕回去的。父親隨后出了車禍,現(xiàn)在仍臥病在床。端午節(jié),他趕回去盡了孝心。盡管如此,幾天后,他戴著鴨舌帽的身影又出現(xiàn)在進鄉(xiāng)的山路上……
鄉(xiāng)村教師推薦報告 篇3
蓋天山下,宋江河畔,莘莘學子書聲瑯瑯,筆耕不輟,這就是清泉鄉(xiāng)中心學校。在這里,有一位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他長期擔任九年級畢業(yè)班語文教學,師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為農(nóng)村的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教育、教學成效顯著,是位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教師。他同時兼任全校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學校電教工作、學校報賬員工作。他教信息技術課,認認真真,獲南充市級獎勵。他擔任電教工作,井井有條,學校電腦及信息維護規(guī)范有序。他做報賬員工作,嚴格執(zhí)行財經(jīng)紀律,堅持報賬員制度,做到賬務清楚準確。他身兼數(shù)職,學校放心,家長滿意,學生信服。他就是清泉鄉(xiāng)中心學校教師。
,男,1971年出生,大學專科學歷,1991年師范畢業(yè)分配到清泉中心校,一直扎根清泉教育事業(yè),至今22年。
該同志扎根農(nóng)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在農(nóng)村教育戰(zhàn)線上工作了22個春秋。他22年如一日,以校為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是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所教語文,在全市高中招生考試中,成績優(yōu)秀,年年獲學校及片區(qū)獎勵。雖然工作多、擔子重、壓力大,但他毫無怨言,甘心做一頭教育戰(zhàn)線上的默默的老黃牛。他20xx年起從事報賬員工作。從未出現(xiàn)過一絲一毫的差錯,他堅持刻苦鉆研業(yè)務,認真履行工作職責,靠著一腔追求、一種責任、一股激情、一份忠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校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協(xié)調(diào)各方工作,促使學校內(nèi)部、學校與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有條不紊地健康發(fā)展。
該同志能扎根鄉(xiāng)村教育,是他一顆赤誠愛心的體現(xiàn)。他愛清泉,作為土生土長的清泉學子,他愿意將滿腔熱血灑向清泉這片熱土,他說:清泉就是他的母親,就是他的根,他要扎根清泉;清泉地處邊遠山區(qū),且一度交通不便,貧窮落后,還是學生時代的他曾經(jīng)步行進城讀書,走過桐子三灣,文成三邊,幾度盤旋,幾度蜿蜒,從早晨走到傍晚,他哭過,但學成歸來,他還是回到他的童年母校--清泉。他心系親情,故鄉(xiāng)回報三春暉。他不能忘記:是清泉的水滋潤他長大,是清泉這方熱土哺育了他成才!生在這方熱土,魂牽夢繞、至死不渝。青春是美麗的,他的青春因為與這方熱土的緊密相連而熠熠發(fā)光,他真誠地熱愛這方熱土,扎根這方熱土,奉獻在這方熱土。
他愛學生,隨時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也很喜歡這樣一位老頑童似的老師,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他的細心關愛就像水一樣載歌載舞,使班內(nèi)的“鵝卵石”們?nèi)照橥昝馈K萌绾螑鬯膶W生,這種愛能超越一切,匯聚成一股無可阻擋的力量。學生輟學回家了,他下了晚自習,放下教科書,打著手電去家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而且山路崎嶇,路途遙遠。到達目的地,孩子看到老師,哭了,說:我現(xiàn)在就跟老師去上學。內(nèi)向的學生上課從不發(fā)言,他總是想盡辦法鼓勵他們,孩子說:老師的眼睛會說話,看到老師,我似乎有一股力量促使我站起來回答問題。班上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他看到了,生氣了,走上前去,手掌高高的舉起,卻又笑著緩緩的`放在孩子肩上,這些搗蛋鬼出生社會后,總喜歡跟朱老師聊qq,他們說:特別再想看看朱老師生氣的樣子,特別再想聽聽朱老師教訓幾句。他上畢業(yè)班的課,其他修業(yè)班的孩子在沒課的時候,總喜歡爬到窗臺前聽朱老師講課。他們說:我多么希望能盡快上中三啊,到那時,朱老師可以給我們上課了。
他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托起學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蠶,用才能讓知識與智慧延伸;甘愿當園丁,用愛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一年一年,送走一批批畢業(yè)學生,他把各屆學生畢業(yè)照收集在自己的電腦中,偶爾打開看看,那是一種欣慰,一種幸福。日復一日的平凡歲月,默默耕耘的無悔人生,他憑著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戰(zhàn)線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是最完美的鄉(xiāng)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