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優秀(精選3篇)
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優秀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今年暑假期間,學校安排我們進行一次關于低碳生活的現狀調查。
二、調查時間及地點
7月29日下午12時30分至15時30分,由大隊輔導員王坤老師帶領五年級組12名同學,在董家溝街道福泉東里小區發放關于低碳生活調查問卷。
三、調查方法
1、分三個小組,每組4人,分工負責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
2、在小區內走街串巷入戶進行。
3、整理統計。
四、調查內容
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出行;廢舊電池處理情況;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忘記關燈情況;處理垃圾是否分類;使用紙張情況;是否自帶袋子購物;是否倒掉剩菜剩飯;未冷卻的飯菜直接入冰箱;小區內是否有宣傳節能環保的專欄和活動等。
五、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共發出67張問卷,收回67張問卷。
其中:18歲以下16人,占23.88%;18至30歲17人,占25.37%;30至50歲23人,占34.33%;50歲以上11人,占16.42%。
六、統計
1、用一次性的餐具較多,占56.7%;使用一次性筷子非常多,占了三分之一;剩菜剩飯直接倒掉,比較浪費。
2、現在許多人生活富有了,出行都開私家車較多,占17.9%,很少人選擇騎自行車。這樣一來,大量的汽車尾氣會嚴重污染環境,希望出行時盡量選擇坐公交車,如時間允許,就應該選擇騎自行車外出。
3、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浪費電和水,關燈就是一個例子。有些老人會忘記,做兒女的要時常提醒老人家,不能浪費電和水。
七、調查建議
低碳生活被認為是一種時尚生活逐漸被人們認同,但是實施的人群相對較少。就是說,人們都有了低碳生活的意識,但卻沒有落實到行動上。
因此,我們向大家倡議低碳生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以下細節:
1、改變用全自動洗衣機洗衣服的習慣,改用手洗衣服,既節約又環保。倡導每周用手洗衣服一次。
2、盡量拒絕一次性餐巾紙、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紙杯,因為這些制造離不開樹木,破壞森林資源。建議改用手帕、竹筷子和玻璃杯,既保護森林,又少消耗能源。
3、沒有用節能燈泡的家庭,建議盡量把家里的燈泡都換成了節能燈,以節約能源。
4、只要洗好手,就都把水龍頭擰的.緊緊地,不讓水“逃”出來,這樣,也可以實現低碳。
5、去超市或菜市場,盡量自己帶現成的或自制的購物袋。
6、盡量減少私家車、摩托車的使用,或不開車,步行或騎自行車,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7、寫過字的紙也要利用,把背面用做打草稿,減少筆記本和紙張的使用,以保護森林。
8、盡量喝白開水,不喝飲料和瓶裝水,以減少制造和運輸這些產品所耗費的能源。
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優秀 篇2
今年暑假,大隊部有一項任務,要求我們4—6年級的學生寫一篇調查報告,內容是關于低碳生活的,作文低碳生活調查報告。我覺得,現代社會環境保護真得太差了,如果再不呼吁人類環保低碳,那么電影《20__》講述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現實,所以我這個低碳小衛士,也想專門對低碳生活進行調查,看看我們城市的低碳生活,以下是我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20xx年8月23日晚上20:00——22:00
二、調查地點:浙北大廈超市和地下停車場、龍溪苑小區11、14幢
三、調查人:我和媽媽
四、調查內容
1、從超市購完物的100人中有多少人在使用環保袋。這個問題調查出來的結果,令我大吃一驚。在我調查的100中,只有12個人是使用環保袋,其余88人都仍然在使用塑料袋。依我看呀,國家發出的限塑令沒起多大的作用,人們依然肆無忌憚地使用著塑料袋。
2、商場的停車場里有多少小排量和大排量的汽車。我和媽媽在浙北大廈超市的停車場里,隨機調查了100輛汽車,發現有25輛小排量(1。6以下)的汽車,大排量(1。6以上)的汽車卻有75輛。現在提倡低碳,小排量的汽車油省、污染小,國家為了鼓勵大家買小排量的汽車,聽媽媽講還專門有退稅補貼政策,可居然還有那么多人選擇購買大排量汽車,真弄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買大排量汽車。
3、小區居民有多少戶家庭種植綠色植物。種植綠色植物,美化環境,這是最簡單也是最低碳的,我們在小區里調查時發現,100戶居民只有21戶在陽臺上種植了一些植物。這21戶種植植物的家庭中,我還發現這些植物多數是小小的`盆景植物,而且都是老爺爺、老奶奶們在照顧、呵護。就像我上次在菜場門口發現提著竹籃和環保袋買茶的也是老爺爺、老奶奶們,這證明老爺爺、老奶奶們要比我們小朋友和年輕人還低碳,還環保,小學四年級作文。
4、小區居民中有多少家庭裝了空調?裝空調的家庭中,有多少戶開了空調?我經過調查,發現100戶家庭中,裝空調的有99戶,1戶沒裝是因為這戶人家是租房子住在這里的。99戶有空調的家庭中,只有14戶沒開空調,85戶都是開著空調的,而且有的家庭開著的空調還不止一臺。其實在調查中還發現,這14戶沒開空調的家庭不是因為環保,而是因為家里沒人。我想夏天的話,空調確實必不可少。不過我覺得,適當地關一下空調,吹吹電風扇,外出散散步,稍微出點汗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反而對身體有益。
以上就是我的調查報告。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啊!其實生活中要低碳環保,非常簡單,只要出去購物時一帶上一個環保袋,家里或陽臺上種上幾盆綠色植物,外出時,如果近,就走路去,如果遠,可以騎自行車或坐公交車,平時吹吹電風扇,扇扇扇子,要少開空調,或者把空調打到“夏二六冬一八”,還有家里的洗衣水、洗臉水和洗菜的水,可以重復利用……
其實啊!想要過上綠色生活,過上低碳生活,很簡單。只要我們每個家庭都做到低碳和環保,那整個地球都會低碳環保,就不會經常出現海嘯、地震、泥石流和水災等天災了。如果我們再不低碳,那么這些天災遲早會變成禍的。為了我們大家的明天,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一起低碳一起環保吧!
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優秀 篇3
一、調查課題:
創造低碳生活
二、調查人:
三、調查
1、生活問卷
2、網上查閱
四、調查目的: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緩解生態惡化。
五、調查內容
1、現在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現代社會正處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的關注。雖然當前,不少的人們對低碳生活的意識已經開始轉變,從節約水電,降低能耗,減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斷培養文明、責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對低碳生活的觀念還比較模糊,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還難以改變。
2、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僅是企業行為,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簡單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歸真的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國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與我們生活的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是一直都在排放著二氧化碳,比如我們坐汽車要耗費燃油,燃油燃燒就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氣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們每天都要看電視、用電腦,這些家電都耗費電能,電能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過節約能源節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調、暖氣,少開車,少坐飛機等,都屬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4、低碳生活的意義:全民低碳生活,對緩解全球變暖有非常巨大的效果。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存在上百年,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人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減少農業
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卻忽視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張女士說,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據測算,1999年―xx年間,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全國26%,我國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7噸。按照78.5公斤碳排放量需一棵樹來算,人均每年消費8噸的南京每年就要種101棵樹。
5、調查分析:調查問卷發放50份,收回50份,有效問卷48份,根據調查,分析如下:我們生活中的碳排量比前年增加6%。
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識,不少學校也都組織了宣傳低碳的活動,通過在本小區的觀察,近來,人們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
6、建議及措施:
①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年度計劃,在經濟發展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②嚴格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的生產主體工程與防治污染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產)使用。現在,全國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在95%以上。
③健全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從中央、盛市、縣四級政府建立環境/低碳管理機構。
④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環境管理沿著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發展。六、調查結果:通過調查,我們了解了低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及碳排放量,通過我們自身對低碳的理解及查閱資料進行宣傳,使更多人了解了低碳生活的意義所在,并且開始了低碳生活。從而與以前相比,減少了碳排量。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于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當工業文明進入20世紀后,它對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對資源的使用走向了濫用,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高度的警惕。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采取了許多措施,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并且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今天,提起環境保護,幾乎沒有什么人會公開反對,但是真正做到自覺長久地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還有許多工作在等待著我們去做。我認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樹立起環保意識,具體地說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后代的千秋大 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不能抱著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對保護環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煩的思想。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固然負有重要的責任,而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人對此更是承擔了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責任。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為社會、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