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網友來稿)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莊子精神世界的解讀;
2、把握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3、品位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設計: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加以課外延伸。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家園也難免受到各方面的沖擊,社會上的物欲橫流,人格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哲學大師莊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透時空在我們的心中閃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讓生命從世俗的塵網中掙脫出來,不為智累,不為情牽,不為名利攪擾,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領略他那與眾不同的超脫與大智慧。
二、作者簡介:
鮑鵬山:大學畢業后去青海工作,曾任青海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導師,現為上海電視大學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不多,好作品尤其少。自以為是稱職的教師,冒名的作家。面對滬上春色,時憶塞外風光。三、關于莊子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是一個大動亂、大變革的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轉折時期,是各種政治主張、哲學觀點、學術思想異常活躍的時期,形成了儒、道、法、墨、名、兵等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游楚越,探訪古風,率性認真,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余萬言。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總之,他繼承了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莊子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辟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后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莊子對后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屈原的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鼻祖,那么,莊子的文章,無疑是中國浪漫主義散文的先河。
《莊子》一書,通行本有內篇七章:《逍遙游》第一,《齊物論》第二,《養生主》第三,《人間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這七篇,思想深透,風格飄逸,而且十分連貫,認為它們是莊子自著是非常有道理的。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莊子手筆。但《天地》可與《應帝王》相發明,《秋水》可以補充《逍遙游》和《齊物論》,《達生》可以助人深入了解《養生主》和《大宗師》,《山木》可以引證《人間世》,《田子方》可以作《齊物論》的參考,《知北游》可以闡明《大宗師》。這六篇很可能是莊子自著,或是他的弟子整理老師著作編成的文章,但其中也有不少不經之詞的摻入。
雜篇共十一篇文章,除《讓王》、《盜路》、《說劍》、《漁父》四篇外,都是非常漂亮的文章,定是莊生手筆。即使這四篇,文采斐然,也值一讀,只是不合莊子思想而已。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sì盛飯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yuān)鶵(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讀莊子的獨特感受,贊美其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第二部分(2--8):莊子拒楚王聘的故事,表現莊子對權勢利祿的鄙棄和對自由人生的追求。
第三部分(9--10)揭示莊子精神世界的實質——對人生的憐憫。
四、具體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開頭一段講的是什么?
開頭一段講了三個方面,一是《莊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蘊,二是閱讀的感受,三是莊子的才智。《莊子》的意象是奇特的,“美得讓我們無所適從”。莊子的想像世界,“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作品的意蘊,極難理解透徹,“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整段文字說的都是閱讀的感受,總而言之,《莊子》是無法欣賞到位的。作品之美,讓我們無所適從,無福消受;作品的意蘊,讓我們感到總有不懂的地方;作品的境界,讓我們感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莊子的才智是令人難以企及、難以想像的,人稱“天仙才子”,作者說造化把神秀聚焦在這個哲人身上了。
2、讀莊子,我們也往往被莊子撥弄得手足無措……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
“撥弄”“嚇”都表示讀莊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換?為什么?
不能互換。二者所屬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著眼于整部《莊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讀者的力量;后者著眼于部分章節,意在突出其某些觀點的奇異超絕
3、同時,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都是用的現成詞語,取義有變化的是前者還是后者?有什么變化?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原是寫境界幽深、色彩明麗的鄉村風光,這里用來表示讀者心目中的莊子的儀態:錯綜復雜,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
4、“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集在這個“槁項黃馘”的哲人身上啊!
這一句里有兩個明引,是一個不能少,還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時去掉?
一個不能少。前者類比,后者反襯,鮮明地表達了對莊子的罕見天才和偉大人格的祟仰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探究下列問題。
(1)莊子拿烏龜的選擇來打比方,說明他鄙棄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說明他鄙富貴權勢,追求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潔。
(2)作者所說的“清潔的精神”的含義是什么?
“清潔的精神”,其含義是潔身自好,拒絕誘惑,決不同流合污。
(3)“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你對這句話如何解讀?月亮比喻什么?
這句話的含義是,正因為有莊子等人具有超凡絕俗的清潔精神,堅守了獨立的文化品格,決不屈從權勢,這種文化精神才沒有徹底失落。前一句有“心靈月亮”四字,可見月亮是比喻心靈的,作者是拿皎潔的月亮比喻純潔的心靈,比喻一種獨立的文化精神。
(三)分析第三部分:
1、怎樣理解胡文英一段話中的“是非不管”與“終不下手”?
下文說到莊子的筆鋒荒唐到極致,態度偏激到極致,《莊子》中充滿“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誰更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所有這些都是“是非不管”的表現。
看莊子拒絕權勢媒聘的故事,也能明白他“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終不下手”,就是不謀官職,不付諸行動。
2、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
“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變動?為什么?
不能變動。這種心理變化反映了讀莊的規律,是作者的心聲,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3、怎樣理解作者對莊子怪誕的解釋?
作者將莊子的怪誕和孤傲,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來考察,看成是對黑暗的挑戰,對人類的憐憫。“他有蛇的冷酷犀利”,這是對付殘忍的諸侯們的;“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這是對待天下蒼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也就看出了他對人類的憐憫。
(四)總結
1、在作者看來,莊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樣的?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莊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不斷沖突的內心世界。一方面,他對人類充滿憐憫,最多情,最溫柔寬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對污濁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莊子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哲學困境”,他徘徊其間,在內心的矛盾中作困獸之斗。莊子在污濁的人世間保持著清潔的精神,他超凡絕俗,拒絕誘惑,把自由的價值看得至高無上,不屑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對莊子表示激賞的態度,認為他的怪誕與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對他獨立的人格,清潔的精神,推崇備至。作者對莊子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充滿敬仰愛戴之情。
2、題目“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是什么意思呢?
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的一種意識形態,含蓄地告訴人們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應該看看莊子,學學莊子。作者用這樣的標題,為解讀莊子提供了一把鑰匙:莊子為什么如此呢?應該從他的處境中尋找解釋,從歷史背景中尋找解釋。
五、擴展練習
將下列新聞概括為一句話新聞(4分)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當地時間6月23日下午3時35分(北京時間6月24日凌晨4時35分),秘魯南部地區發生里氏7.9級的強烈地震。秘魯官方證實,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47人,此外還有550多人受傷。
據路透社報道,秘魯過渡政府總統帕尼亞瓜6月23日晚已經前往受災地區視察災情。陪同他前往的還有秘魯國防部長、衛生部長和工業部長。
秘魯當選總統托萊多說,他本計劃于6月24日起程前往美國,但他已經將此次訪問推遲。他說,他也將前往災區,并與帕尼亞瓜會面。
震中位于阿雷基帕市,地震持續了60秒,并曾一度使該市的電力系統中斷。該市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阿雷基帕市被稱為“白色城市”,一直以城市中殖民時期的建筑和宏偉壯觀的教堂聞名。在這次地震中,很多著名殖民時期的石頭建筑和教堂上的尖塔受到嚴重損壞。據秘魯官方報道,僅阿雷基帕市一地已有22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秘魯發生地震,官方證實死亡人數已升至47人。
六、布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上相關的文章《永恒的鄉愁》和《莊子使我上癮的兩個理由》。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