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2
(二)提倡理性,寬容異見
了解《寬容》一書的思想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深入領會這篇序言的命意。《寬容》是一部通俗的歷史著作,作者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講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導思想解放,主張對異見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了解這一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序言的寫作初衷。序言一般都介紹書的思想內容或寫作意圖、寫作過程、寫作背景;這篇序言沒有介紹這些,它寫法奇特,通過虛構了一個故事,來暗示本書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意圖。
故事發生在怎樣一個背景下?統治這一方土地的不是合法的、合于理性的法律、制度和政權,而是老人政治,守舊老人出言即法;山民們崇尚并畏懼老人,甚至連帶著其他,“古老的東西總是受到尊敬”。他們謹小慎微,一點個性、探求欲的表現都不見容于習俗和人群;統治山民的還有另一重權威的東西,那就是“一本神秘莫測的古書”,它的“神圣而不可褻瀆”,只是由于“是一千年前由一個已不為人所知的部族寫下的”,書上說:“上帝的旨意已經決定了天上人間萬物的命運。”“對山那邊的事物我們應該一無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這使我們想到了歐洲中世紀。這里只有專制、愚昧在盛行,見不到一點理性的微光。
故事發生在先驅者外出巡游回來之后。“他違背了守舊老人的意愿”,就得被處死;處死前宣傳外面世界的真實情況就是“喪失理智”,就“死有余辜”;處死的方式是山民扔亂石頭使其粉身碎骨。這使我們想到了中世紀羅馬鮮花廣場發生的僧侶焚燒義士布魯諾的故事。這里有的只是兇惡、殘酷,沒有一點寬容。
但是作者在這里只是講故事,很“客觀”地講故事,并沒有聲言理性精神、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宣傳理解、寬容與平和,也沒有聲色俱厲地討伐專制主義、愚民政策,讀者透過字里行間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褒貶好惡,領會到文章的寫作初衷。
(三)封閉導致落后,開放重獲新生
序言開篇說:“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脈向東西南北各個方向蜿蜒綿亙。知識的小溪沿著深邃破敗的溪谷緩緩地流著。”作者命名為“無知山谷”是有深意的。山谷因山高嶺峻而與世隔絕,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產力低下,生活貧乏。自然形勢的封閉、雍塞造成文化、文明、人文精神的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狹隘保守、愚昧無知,他們僅維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覺匱乏,反倒“心滿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極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經書、幾個守舊老人,可以鎮守、鉗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這里的“寧靜”就是時間的停滯不前,這里的“深邃破敗”象征著心如死灰,了無生氣。壅塞、狹隘的心靈易于生出不可思議的仇恨,山民們居然親手用石頭砸死了要引領他們走出古老土地的先驅者──他正像引領民眾走出埃及的摩西,可惜兩人下場截然不同。
但是,“上帝喜歡勇敢的人!”大自然固有的規律是適者生存,在大自然威力下匍匐、茍活的人群必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在嚴重的干旱面前,無知山谷的人們陷入生存絕境。所幸絕路逢生,人在死與生的進退關口總能爆發生命的最大能量。山民們自毀舊有的法律、守舊老人的規矩,自發地離開“上帝”劃定的家園。走向新天地,“人們又過著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