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教學(xué)全案
示例2:兩個流浪漢是被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賤、丑惡。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只會做些脫靴子、摘帽子的無聊動作,說些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第二天見面時連頭一天的事也不記得了,只是按照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類應(yīng)有的尊嚴(yán),膽戰(zhàn)心驚地向波卓乞討吃剩扔掉的骨頭。他們糊涂到連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誰都不知道。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特征,可以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他們面前只不過是天國的神話。他們已經(jīng)離開了自己的本質(zhì),成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這部大機(jī)器下失去了個性的小零件。劇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種習(xí)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現(xiàn)的只是類型,而不是個性。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只是“人類的縮影”。
四、重點解讀
1.劇中有一個重要人物——戈多,你認(rèn)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示例1:戈多究竟指什么?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話中時時出現(xiàn)的“期望”“祈禱”“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這種希望的一種寄托物。但是,他們對戈多是誰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終沒有來,這就說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
示例2:戈多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是現(xiàn)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處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們對于未來若有若無的期望。
示例3:戈多與其說是個人,不如說是一種物質(zhì)、一種渺不可見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為來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類正是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4:始終未出場的戈多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但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劇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對此,西方評論界眾說不一。有的人認(rèn)為他是巴爾扎克早期戲劇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認(rèn)為他是上帝,還有的人認(rèn)為他是“虛無”或“死亡”。有人曾就此問貝克特本人,貝克特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戈多給劇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討“等待”。
教師點撥:有人認(rèn)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這個人物,而在于“等待”。英國評論家馬丁•艾斯林在《論荒誕派戲劇》中曾就此評說道:“這部劇作的主題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zhì)特征的等待。在我們整個一生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等待什么;戈多則體現(xiàn)了我們的等待之物——它也許是某個事件,一件東西,一個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等待中純粹而直接地體驗著時光的流逝。當(dāng)我們處于主動狀態(tài)時,我們可能忘記時光的流逝,于是我們超越了時間;而當(dāng)我們純粹被動地等待時,我們將面對時間流逝本身。”(投影)所以我們說,這出戲的主題即“等待”。關(guān)于“等待”我們大家可能還有著自己的感悟,老師很希望你能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對學(xué)生的討論持鼓勵的態(tài)度,只要有理就行)
示例1:這種等待具有多種含義:它意味著碌碌無為的人生——這種虛無的等待的累積,或無限的日常瑣碎動作的機(jī)械反復(fù),即人生;它象征著虛無縹緲的希望。
示例2:為什么要等?既然是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但是兩個流浪漢卻在苦苦“等待”,這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兩個流浪漢是被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他們永遠(yuǎn)無休止地等待那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改變自己處境的希望,這反映了西方淪落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擴(kuò)展開來說,這也是20世紀(jì)50年代西方社會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寫照。劇中人物對于“戈多”的“等待”,顯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這其實是人類所共同具有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