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古典詩詞月亮意象研究綜述
(三)月亮與中國傳統審美追求的契合強化了詩人對它“悅目”之美,而更側重于它的“賞心”,注目于月亮意象與中國傳統的美學價值取向之間的契合。傅道彬在其《中國的月亮及其藝術的象征》一文中對此有所說明:“月亮所反映的心靈空靜與空間明凈的審美趣味,與中國傳統美學的追求正相吻合,體現著中國藝術精神的動向。”“靜觀一直是中國哲學的努力目標。……古代哲學家在靜觀中摒棄塵世中的凡念俗想,進入無牽無累的逍遙游的自由精神境界,這種哲學的思考到了文學理論家那里就成了‘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論五藏,澡雪精神’(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的審美追求。而這種藝術境界就在恬淡而純凈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現。”[5](p57)除了從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入手,不少論者也同時注意到了中西審美追求的不同,并通過中西比較來凸現中國人對于“月亮”的偏愛。張映光也論及這一問題。“文人們對‘月亮’這個代表著陰柔、和諧隨順與寧靜的意象表現出特殊的偏愛并不是一種巧合,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特別是唐宋以來一些以自然閑適、清凈虛遠、淡泊寧靜為生活和藝術目標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調和審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這種反映恰恰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文學在美學追求上的某種差異,表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上的中國特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這一枚‘月亮’,是中國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遠、閑適、寧靜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的一個窗口。”[9]肖體仁亦認為,比較西方人對陽剛美的欣賞,中國古代詩人更喜歡柔性美,月亮恰是這種柔性美的典范。[1]莊超穎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和為貴”。中國傳統文化不提倡激越強烈,不提倡狂飆巨浪。而月亮柔和溫馨的審美特征正與此契合。[10]與以上稍有不同,寇鵬程則是結合著中國古典詩詞尚婉約這一點來闡述該問題的。“那一輪發著清幽皎潔光芒的月亮,它那如水月光灑向空漠夜幕的時候,月亮本身的形象確實很‘婉約’而且給人無限冥漠恍惚的幽思,很切合中國詩詞‘溫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學價值取向,是一個入詩的上佳的‘象’。”
二月亮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和情感內涵,也是80年代,尤其90年代之后研究的熱點之一。在我國的古代詩詞中,許多意象都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是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穩定性的。如烏鴉象征不祥,梅花代表傲骨,蘭花表現高雅等等。但月亮的象征意義卻具有明顯的復合性,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最集中。從現有的論著來看,學者們對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主要談到了如下四個方面的觀點:
(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國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義是母親與女性”,“女性是月亮的靈魂,月亮是女性的詩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詩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種婉約朦朧通脫淡泊的女性美學風格。”傅道彬的《中國的月亮及其藝術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述月亮與女性的關系,其觀點可以作為這一研究的代表。他認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義,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謐與和諧,反映著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5](p42-48)此外,還有不少論者從女性的視角,對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作了有意義的探討。呂發成指出“月亮是美人的象征,具有雜糅的內涵。”“月亮常常是美人的代名詞,用月亮來象征美人是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一般的意義。但其內涵卻非戀人或親眷,而是夾帶著許多難以言傳的復雜感情的。”[12]可惜只是點到為止,對于“難以言傳的復雜感情”,卻沒有作出更進一步的解釋。熊昕繪也提到“唐詩宋詞中寫女子傷春惜別之情時,常常用‘月’來比喻象征這些純潔、美麗、多情的女子形象。”[13]同樣只是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涂昊借用美國分析心理學派學者m•艾瑟•哈婷《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一書的理論,揭示了《花間集》中的月亮意象背后存在的“月亮———女人”模式及其心理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為什么人們常常把月亮和女人聯系起來?涂文以為:首先,這與月亮自身的特點分不開。“月有陰晴圓缺,時隱時現,朦朦朧朧,且潔白晶瑩……月亮的性格與女人的性格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月亮的周期與女人的生理周期在內在含義上是相通的。月亮的光輝那樣輕柔,面孔又是那樣冰冷,使男人想起可望不可及的‘伊人……這些特點是把月亮和女人聯系在一起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產生‘月亮———女人’模式的原因。涂文以為,古時交通不便,男子由于求學、宦游、征戍、經商等原因外出,留女子在家中守候,“只有月亮才是閨中女人凄涼的伴侶,不勝幽怨的精魂。”其實對于男子又何嘗不是。古代詩詞中頻繁出現月亮意象的除了宮怨、閨怨題材,還有大量的以男子為抒情主體的羈旅、宦游、征戍、送別等題材。涂文此處只提月亮與女子的密切關系,未免有僅取所需之嫌。再次,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也是把月亮和女人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歷史和傳統中,一直是主張陽剛與陰柔相輔相成的……陰是月,陽是日,陰是女人,陽是男人這些觀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類的意識深處易把月亮和女人聯系在一起。”由此,涂文得出結論,“‘月亮———女人’模式是我國古代文學中一種必然的心理定勢。”[14]孟修祥也指出月亮意象是“溫柔的女性化的象征”。在農耕民族的文化圈里,“不僅將月亮象征大地、農耕、不死與再生,也象征溫柔貞靜的女性。在漫長的心靈歷程中,月亮就像一位溫柔貞靜的女性,負載著詩人詞客們的脈脈溫情和美妙憧憬。”[15]前引劉永升《中國古代詩歌月亮原型初探》一文,也通過對月亮神話和詩詞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得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的結論。汪寧在這一點上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由于月亮本身不發光,因反射太陽光才被我們看見,在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中,就成為女性的特指。"[16]"男尊女卑"是后起的觀念,把月亮之所以成為女性的象征的原因歸為古代社會女性卑下的社會地位,似乎并未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