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文言斷句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確定句讀也就容易多了.
5,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我們自然可以據此進行斷句.例如: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再如: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而無告者也.
在斷句過程中,如果抓住了總分關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
7,察反復,定句讀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反復多次,《莊暴見孟子》也有大段反復.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以上這幾種斷句方法是分別說的,在具體斷句時,常常要把這些方法綜合運用.
衡量斷句正確與否的方法
斷句加標點后,還應該作些檢查.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
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1) 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2)斷句后,內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考題例析】
XX年廣東卷
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
異 史 氏 曰 滿 招 損 謙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為 是 執 葉 公 之 余 習 狃② 而 不 變 勢 不 至 大 敗 涂 地 不 止 也 滿 之 為 害 如 是 夫。
【導析】
該段斷句應為:
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葉公之余習/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
"異史氏曰"是作者評述,"滿招損謙受益"是成語,兩個"也"均為句末虛詞,這些都對準確斷句很有幫助。
參考譯文:異史氏說:自滿必招致損傷,謙虛方可得到益處,這是客觀規律。剛有點小名氣就自以為是,偏執于葉公的不良惡習,因襲而不改變,不到一敗涂地而不停止,驕傲自滿真害人就是這樣的!
【能力訓練】
用"/"給下面畫線的句子斷句
1.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后,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 康 伯 時 為 丹 陽 尹 母 殷 在 郡 每 聞 二 吳 之 哭 輒 為凄 惻 語 康 伯 曰 汝 若 為 選 官 當 好 料 理 此 人 康伯亦甚相知。韓后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