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言文句式復習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 (《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 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wù)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⑥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nèi)撼肌?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已經(jīng)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yīng)你”
②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
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 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 (《鴻門宴》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三、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 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