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寫作學習指導
本文先敘史實后作分析,據(jù)此,本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全過程從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嬰降漢(前2XX年)止,長達154年,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1.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第1段),這是秦孝公時的事。在戰(zhàn)國初期,萬乘之國共有七個,秦居其一,實力與其余六國相等,它的進一步強大良孝公開始。文章先敘秦的地理優(yōu)勢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敘在商鞅輔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國策(立法度、耕戰(zhàn)、連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商鞅專秦柄不足XX年,可見這個時期不長。又,“連衡”一句為虛筆,“連衡”首倡者是張儀,而張儀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勢力的進一步擴展(第2段)。這個時期長達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后兩位“享國之日淺”,一筆帶過;主要說前三朝87年間事。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本時期內(nèi)紛壇復雜的斗爭情況集中到兩個方面:一是按四個方位分寫秦領(lǐng)土日益擴大的情形,表現(xiàn)它的勢力空前增長;二是寫諸侯約從反秦以及斗爭的失敗,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說明它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是為下段蓄勢,表明由秦來統(tǒng)一全國已成定局。
3.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第3段)。這個時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僅消滅了各國諸侯,而且繼續(xù)擴大版圖,創(chuàng)建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這意味著秦從此轉(zhuǎn)入守勢,所以下文接著說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來確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這段文字義正詞嚴,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為本文結(jié)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
4.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第4段)。重點是寫陳涉起義。用低襯寫法:先說陳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號召力和指揮作戰(zhàn)能力,又說起義隊伍人數(shù)不多、武器簡陋,意思是不堪一擊;然而結(jié)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星星之火頃刻間燃成燎原之勢。這也是針對著“仁義不施”寫的。仁義不施,民心喪盡,“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話寫它的覆滅。
第二部分(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可分兩層。前一層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對比。首先指出秦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而且比過去強大,因為它占有天下。接著從領(lǐng)袖的地位、指揮作戰(zhàn)能力、軍隊的素質(zhì)和裝備四方面將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作對比,指出后者遠不如前者。盡管如此,二者卻“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就包含著一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常的情況呢?留給下文解答。第二層照應(yīng)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以下四句照應(yīng)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yīng)第3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yīng)第4段;最后照應(yīng)上文“成敗異變”二句。水到渠成地點出全文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漢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河南郡洛陽人。十八歲便以飽讀《詩》《書》、善寫文章名揚郡中,為郡守吳公召于門下,后薦于漢文帝,任博士,年僅二十余。參與朝政議論,見識超群,一年間越級升為太中大夫。因建議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國,遭到守舊派周勃,灌嬰等人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抑郁悲憤,寫出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數(shù)年后召回長安,任梁懷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農(nóng)業(yè)、行仁政、削弱諸侯勢力、制服匈奴侵擾等重要政見和具體措施。后梁懷王墮馬死,誼憂傷哭泣年余,亦死,年僅三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