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
本例畫線句子是一個復雜單句,主語是“偉人”,即托爾斯泰,謂語是“埋葬”,而“就像……被人”是四個狀語。據此可知,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托爾斯泰逝世了。而有的同學理解該句是卻在定語和狀語上糾纏,而終于沒有搞清其主要意思。
這種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3.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對理解句子的含意至關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體地說,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總領句,就要結合其領起的范圍作答;如果是總結句,就要結合起總結的范圍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過渡句,就要聯系其承上啟下的文字作分析。這種方法的本質,就是分析相關的語境。
譬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七段首句說“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許多同學都覺得無法回答。其實其前文是評述馬克思在科學上的貢獻及其對其他科學家在科研成果上的關注,其后文是評述馬克思的偉大革命實踐。再依句“因為”和“首先”可知,這句話是說明馬克思為什么重視科學研究。于是本句的意思是:馬克思重視科學研究是為了用科學來推動革命實踐。第六段有這樣一句話:“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理解是正確的。
4.從分析其表達意圖入手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理解那些在表達上有特色的句子。用這種方法分析,便帶有鑒賞的性質,因此留到“鑒賞”部分再作詳細闡述。
三、理解句子應注意的問題
主要應注意兩點:
1.不要人為地“拔高”
這是指把句子本身沒有的意思強加給作者。這種“強加”于人,通常表現為不從句子實際出發,而把一些不著邊際的“思想性強”的優美文詞句往上加。如例2所舉《世間最美的墳墓》中那一句,有人解釋為“表明托爾斯泰與底層民眾融為一體”,就是一個典型的“拔高”式的理解。
2.要學會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組合因素復雜,甚至是多側面的綜合體,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單一的。不過,這種情況在高考中涉及的機會極少,這里便不再舉例闡述了。
四、典型試題分析
1.請分別說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馬群
(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
(3)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
這是XX年全國卷一第23題,原文請看第30講的“典型試題分析”欄。
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馬群”可以有多種理解,但放在原文中就不一樣了。第五段寫道:“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無論一個人在哪兒,只要他在一扇關著的門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隱秘”。句中的“馬群”與“人”作比較,“放牧的馬群”沒有“一個人”可言,沒有“門”可言,即沒有“隱秘”可言,也沒有感情可言。因此該句應這樣理解: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獨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隱秘需求的。這樣的答案實際是從分析表達意圖入手而形成的。
第(2)小題這句話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緊承第六段而來,并引出后面的兩句話。第六段比較集中地闡述了“開門”和“關門”的含義,“開門”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而“關門”意味著一個結束。該句后文又說“我們總是不斷地懷著希望開門,又絕望地把門關上”。請留心這里的“不斷”二字,而該句本身又有“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的判斷,因此本題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著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