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二教案 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表示比喻)檀板丘積,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表示對待的態(tài)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處所)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狼》表示方法)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窌r間名詞作狀語)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時間名詞作狀語)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方位名詞作狀語)操軍破,必北還……(《赤壁之戰(zhàn)》方位名詞作狀語)圖久遠者,莫如西歸。(《祭十二郎文》方位名詞作狀語)二 動詞的活用(一)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動詞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 生,我所欲也!丁疵献印刀隆废壬,生死而肉骨也。(馬中錫《中山狼傳》)動詞在“其”或“之”之后,作中心詞。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三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一般來說,凡是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多屬使動用法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勾踐滅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沛公旦日從百余人來見項王。(《鴻門宴》)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四 形容詞的活用(一)活用為名詞。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tài)的人或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數詞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齊桓晉文之事》)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莊暴見孟子》)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二)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桓晉文之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面遷之。(《屈原列傳》)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三)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使得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勾踐滅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齊桓晉文之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促織》)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四)意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含有“意味性”,即“認為(賓語)怎樣”,可譯為“以……為……”“把……當作……”或“把……看作……”?鬃拥菛|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也。(《莊子·秋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