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學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
③故久立與其客語。
④徒立故瑯琊王澤為燕王。
解析:①句中“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②句中“取樵”為動賓短語,“樵”作“取”的賓語,而賓語多由名詞充當,故“樵”應釋為名詞“柴”,而不能釋為動詞“打柴”。③句中“故”作動詞“立”的狀語,而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據此可推“故”作副詞“故意”講。④句中“故”作名詞“瑯琊王”的定語,而定語相當部分由形容詞充當,因此可釋為“舊有的、原來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而“函”帶這個賓語,由此可推知“函”此時應由名詞(“匣子”)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用匣子裝”。
⑥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
5、形訓求義法
運用形訓,即通過字形結構的剖析釋義。分析字形能說明字的本義,有助于我們了解詞的本義,也有利于我們去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要是憑字形來說明字的本義的。漢字中的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義符為“之”,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①1999年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句中的“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系“糶”字,“糶”的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覲,義符為“見”,聯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③ “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饣”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
6、音訓求義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
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后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寫成“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義。
通假字的特點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種情況: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亡”通“無”,“胡”通“何” 。
③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信”通“伸”。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山重水覆疑無路”的時候,掃除古文閱讀上的障礙。這里,再略舉幾例說明這種現象。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義為“給予”。
②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孰”通“熟”,義為“仔細”。
③(陳涉)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對“趣”字按其字面無法解釋,如聯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參照,可推知“趣”通“促”,意為“催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