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課外鏈接】
讓“背景”成為一景(胡延寧)
美國記者沃爾特•福克斯在《新聞寫作》一書中寫道:“迄今為止,‘背景材料’一詞都用于表示那種為讀者完全理解一篇報道所需的事實信息。它從基本的信息,如新聞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齡、職業和住址等,一直到與此前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記者只要提出正確的問題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獲得的信息!
我以為,這段話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樣的背景。要使背景成為一景,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把背景寫精。在采訪中要廣泛占有背景材料,為寫好背景做大量積累,然后抽取精華。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為什么會發生,發生的內外部原因是什么,這些背后的新聞與剛發生的新聞構成了什么聯系。這些都是“讀者完全理解一篇報道所需要”的。廣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寫出,這時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細篩選,把那些在讀者理解報道時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選出來,再精練地寫出來。這里講的精,不僅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華、精練!秴⒖枷ⅰ稾X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則新聞《美評估報告初步顯示──伊拉克沒有違禁武器》中,背景介紹只有一句話:“認為伊拉克擁有非常規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含著諷刺,帶著嘲笑,還有幾分揭露。如果沒有這個精練的背景介紹,讀者就不明白為什么美國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評估報告,以及美國和全世界為什么都對這份評估報告如此關注。
二是把背景寫準。背景材料是為了讓讀者更好更準確地理解一篇報道,說的都是“為什么”,所以,一定要準確無誤,千萬不能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如果連“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會為讀者理解報道造成困難,甚至把讀者引入理解的誤區。比如說,關于中國載人航天的新聞報道,正確的背景應該是中國要發展自己獨立的航天工業,正當地參與國際太空競爭,而西方一些新聞媒體卻別有用心地將背景偷換為中國要發展太空軍事,要成為軍事強國,進而鼓吹中國威脅論,以謬誤的背景來誤導受眾。再比如,常見一些報道,移花接木,偷梁換柱,把一個新聞背景改造后用于許多新聞報道。像一個連隊在上級組織的比武中獲得了軍事考核第一名這樣的背景材料,就常被用于表明“軍事訓練好”“政治教育好”“后勤保障好”“支部建設好”等各方面情況,這種濫用背景材料的做法也是新聞背景不準確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