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2. 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3.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菊n時安排】1 課時 【教學步驟】一、導語設計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明確:電視劇 《在水一方》 的主題曲 《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二、解題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对娊洝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对娊洝饭 305 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四、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是萋、晞、躋、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薄遁筝纭分猿蔀椤对娊洝分凶罱浀涞脑姼。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