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范文(精選3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范文 篇1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后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范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后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才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里有賦的寫法:往往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斗爭,或者為了便于表達自己復雜在情感。那么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悲,又為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后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4、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范賞析: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個場景,一群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為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后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5、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么蘇軾唱了什么呢?體會唱詞,前后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為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于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么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于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么,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并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么?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后情感的變化。最后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么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為何欽佩?因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里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歸自然,回歸純凈,回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為何也說永恒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恒。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不止,生命的輪回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茍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游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里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么?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后發自內心的欣喜,這里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斗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并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為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回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里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為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著,這觀摩的人群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么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范文 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攝影散文”這一新興的文體。
2.找出找出至少兩處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句子,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能說出“人生是一場苦旅”的深刻內涵。
3.了解反彈琵琶的寫作特色。
【評價方案】
1、檢查學生是否將閱讀體會寫在“對話欄”;
2、能說出反彈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課前準備】
1、了解曹文軒;
2、閱讀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幾個主要觀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
【課堂學習】
一、導入:
要求學生仔細看課本上的圖片,從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曹文軒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寫下了攝影散文《前方》。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它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束縛,不應該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而應該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生發,這樣才能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曹文軒先生在觀賞了一組以“遠行”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而寫了此文。
二、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生于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郁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恒》、《三角地》等。長篇小說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等。《草房子》、《紅瓦》、《根鳥》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30余種。其中有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獎項。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電影。繼20__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0本好書”之后,《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軒反對文學過多的貼近生活,力圖表現生活純凈的美。他創作的傾向就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建。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有沒有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詢呢?
三、文本研讀
環節一、了解文章的本體布局
文章從畫面切入,但對畫面本身并未作細致具體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想,寫感想,寫感觸,最后又回到畫面上來。即:畫面——聯想——畫面。
環節二、呈現研討文本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然后由學生自行選擇探討補充解決,并闡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幾句話,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據,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據或闡述自己的看法。
明確:
①主要觀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是核心觀點。
②關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自無奈,理想的誘惑。
③作者認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原因: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返鄉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問題:“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中的“實質”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2、作者認為“人的悲劇性實質”有哪些具體內容。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了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鑒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①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里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為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后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著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②思想內容的表達。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為何翠翠依著祖父。又如后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為愛情而“決斗”,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于是失足落水。無疑,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凄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里的韻味,寄托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里有一種薄薄的凄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為翠翠把故事說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于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說到了。
答案
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