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90%!此前山西環保局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民眾認為應該加大環保力度,90%以上的市長認為如果這樣做必然影響經濟發展。民眾同官員在環保問題上的認識如此對立,必然會得出治天治地必須首先治吏的民意。
據山西省人大最近發布的調查數據,“十五”期間,山西環境問題嚴重:11個省轄市的空氣質量均達不到國家規定的適合人居環境最低標準;26條主要河流中,近九成斷面受污染;煤矸石每年新增4000萬噸,占用和損毀土地2萬公頃以上。
山西環境污染問題如此嚴重,官員卻與民眾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這讓我想起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俗話。在我看來,老百姓就是營盤,自然盼望周遭山青水碧、天藍地綠;官員則是營盤的兵,不定哪天就要“流”出去,眼下的政績是他最看重的,這就是民眾和官員在同一問題上意見對立的根本所在。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也是當代人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態度。可是現行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卻很難約束他們用藍天碧水換取當下經濟效益突飛猛長的政績沖動。就如同一塊地,栽果樹,澆水、施肥、剪枝、打杈,三四年以后才能結果;如果種白菜,當年下種,當年就有收獲;再如果取土燒磚、修窯煉焦,那鈔票嘩嘩地回來了。操作手段的不同,當下利益就有著天壤之別,等著靠“政績”升遷的官員,哪有心情和時間去種果樹?
實事求是地講,近年來對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不是沒有環保效能方面的考核內容,只是,出了問題,擔責的是一級組織或部門,板子很少打在那些負有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官員的屁股上。即使問題很嚴重,也只是在提拔任用上受些影響,其他方面毫發無損。報道證實,近年來,山西因環保不力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官員幾乎為零。
治天治地必須首先治吏,在問責上要有所突破。官員嚴重違反國家環保政策,造成重大污染事故,是一種玩忽職守、瀆職犯罪,該撤職的撤職,該送法院的就讓他去坐牢。這樣,他們在犧牲環境換取“政績”時,才會有一種缺德感,更會有一種罪惡感,可能為此丟了烏紗,身陷囹圄,失去大好前程,此時的他們才會收手。
就在我撰寫此文時看到同是人民日報的另一條消息,全國32個省級檢察院中,已經有24個省級院成立了反瀆職侵權局,有55.9%的分州市院、40.5%的基層院成立了反瀆職侵權局。據稱,機構的升格,是為了嚴懲“不揣腰包”的腐敗。我想,官員在環保問題上的違法,不就是一種“不揣腰包”的腐敗嗎?拜托了!反瀆職侵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