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物的跨膜轉運 藥物在體內的過程:吸收、分布、生物轉化、排泄,需進行跨膜轉運的過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來源:
1、被動轉運 (順梯度轉運): 藥物依賴于膜兩側的濃度差,從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的一側擴散轉運的過程。多數藥物屬于被動轉運。
(1)特點: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無飽和現象和競爭性抑制。
(2)影響擴散速度的因素: 來源:
、倌蓚鹊乃幬餄舛炔。
②藥物理化性質: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極性小、非解離型的藥易通過生物膜轉運,反之難跨膜轉運。
2、主動轉運:是一種逆濃度(或電位)差的轉運。特點:需要載體,消耗能量,有飽和現象和競爭性抑制。
二、吸 收 藥物的吸收是指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靜脈注射無吸收過程。吸收速度與程度主要取決于藥物的理化性質、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
(一)吸收方式 來源:
1.多數藥按簡單擴散進入(吸收)。
。1) 影響擴散速度的因素:
1)膜的性質,面積及膜兩側的濃度梯度,
2)藥物的性質,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數大的),極性小的(不易離子化的)藥較易通過。
。2) 吸收分布排泄的一個可變因素,與環境的酸堿度有關。 來源:
。3)離子障現象:非離子型藥可自由穿透,而離子型藥被限制在膜的一側。離子障與吸收有關,可以理解為“酸酸易吸收,酸堿難吸收”。如弱酸性藥在胃液中非離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堿性藥在酸性胃液中離子型多,主要在小腸吸收。
2.少數藥按主動轉運而吸收,特點:
1)與正常代謝物相似的藥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2)靠載體主動轉運而吸收的;
3)對藥物在體內分布及腎排泄關系密切。
3.易化擴散是靠載體順濃度梯度跨膜轉運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較快。
4.吞噬作用:如維生素和蛋白質。 來源:
。ǘ┫牢 固體藥如片劑、膠囊劑在胃腸道必須先崩解、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腸道給藥 口服給藥是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小腸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廣,緩慢蠕動增加藥物與粘膜接觸機會)。
(1)口腔粘膜:脂溶性藥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給藥) 以簡單擴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腸、大腸:大多數藥物在小腸被吸收。 多數藥物口服雖然方便有效,但其缺點:
1)首關消除:有些藥首次通過肝臟就發生轉化(被腸液或腸菌酶破壞,或肝藥酶代謝等),進入體循環量減少。舌下及直腸給藥雖可避免首關消除,吸收也較迅速,但吸收不規則,少用。 來源:
2)吸收較慢,欠完全,不適用于在胃腸破壞的,對胃刺激大的,和昏迷及嬰兒等不能口服的病人。
3)影響藥物在胃和腸中吸收的因素:
①溶解度:多數藥物以脂溶擴散的方式被吸收。
、趐h: ph 主要通過改變解離與非解離分子的比值而影響吸收(離子障現象)。 弱酸性藥在酸性環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堿性環境中吸收少。 弱堿性藥在堿性環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酸性環境中吸收少。
。ㄈ┳⑸湮铡 注射給藥可將藥注射至身體任何部位發揮作用。注射給藥需要醫護進行,不方便,如劑量有誤和過量注入無法回收。有的藥品口服比注射吸收快,如安定,苯妥英鈉等。
1) 靜脈注射可使藥迅速而準確進入體循環,沒有吸收過程。
2) 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 藥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較口服快。吸收速度取決于局部循環,局部熱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縮血管藥則可延長藥物的局部作用。
3) 動脈注射(ia)可將藥物輸送至該動脈分布部位發揮局部療效以減少全身反應。例如將溶纖藥直接用導管注入冠狀動脈以治療心肌梗塞。
。ㄋ模┢渌 來源:
1.呼吸道給藥 肺泡表面積大,且血流量大,藥物吸收極其迅速,氣體及揮發性藥物(如全身麻醉藥)可直接進入肺泡。
1) 霧劑可將藥液霧化為直徑達5μm左右微粒,可達到肺泡而迅速吸收。2~5μm直徑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μm直徑微?稍谛≈夤艹练e。后者可用于異丙腎上腺素治療支氣管哮喘。
2) 較大霧粒的噴霧劑只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療,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2. 經皮給藥 除汗腺外,皮膚不透水,但脂溶性藥可緩慢通透,可經皮給藥達到局部或全身藥效,促皮吸收劑氮酮,可與藥物制成貼皮劑,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緩釋貼皮劑預防心絞痛發作,每日只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