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七封信
3.跨領域融合者
許多同學進入大學時總認為“專業就是職業,把專業學好就是金飯碗”,認為讀化學的就會成為化學家,讀歷史的就會成為歷史學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21世紀是各學科、各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世紀。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由傳統的專才轉向了跨領域、跨專業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不但要求我們在某個特定專業擁有深厚的造詣,還要求我們了解甚至通曉相關專業、相關領域的知識,并善于將來自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領域的技能結合起來,綜合應用于具體的問題。
事實上,跨領域、跨專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現代社會在各專業領域得到充分發展之后,就勢必會對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協作與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設在傳統學科分類體系看來,人們已經創建的知識門類有1000種,那么,將這1000種知識門類兩兩結合,我們就可以得到1000000種潛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種都有可能開創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引發一次技術或生產力的變革,有可能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果考慮三種知識門類的合成,那么,這種可能性就會增長到1000000000種——其中蘊藏著多么大的機遇與挑戰呀!
具體說來,以計算機科學為例,人們已經分別將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生物學、建筑與土木工程、戲劇、機械與自動化等專業門類結合,開創出了用戶界面設計、計算語言學等一大批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如下表所示):
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膽的預測:“未來的CIO不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首席集成官)。”
Google的成功其實也是“跨領域合成”。可能許多人會認為Google一定在信息檢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實際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個世界領先的信息檢索公司Lexis-Nexis。Lexis-Nexis可以說是信息檢索行業的開拓者和領頭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數據庫的搜索方面開發出了領先世界的產品。但是,Lexis-Nexis因為過度地專注在信息檢索行業本身而錯過了互聯網的革命,他們沒有看到利用龐大的并行計算來檢索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機會。相反,Google在技術上依靠著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交叉互補與綜合運用,反而后來居上。如果深入剖析的話,看似簡單的Google網絡搜索技術其實是由信息檢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網絡(如何用最新的網絡技術滿足用戶需求)、用戶界面(如何讓用戶在最佳的使用體驗中更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網絡各個角落的信息資源)、硬件(如何為復雜的計算任務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處理(如何快速處理大規模的計算任務)等技術領域組合而成的。
除了產品之外,在學術研究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一個成熟領域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或去開創一個新的理論,這都是很困難的。例如,在語音識別領域,我的博士論文被許多人認為是該領域里的一個里程碑,因為我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不指定語者的連續語音識別技術。也許你會以為,其中肯定包含有精深的聲學研究或語言學研究,但如果剖析我的論文,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并沒有發明任何新的理論,也沒有在聲學和語言學做出任何實質性的突破。我的論文的特點在于,我除了運用傳統的聲學和語言學,也加入了跨領域的新技術,包括統計學、信號處理以及模式識別等各個相關領域的結合體。這樣的一個實事求是的創新才能更快得到應用。今天,全球的語音識別系統大都是在我的論文所奠定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今天的熱門產品,從iPod到Xbox,沒有一個不是跨領域合成的結晶。這些趨勢在未來只會更加明顯。例如,未來的醫學突破很可能是生物科學家、基因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合作進行理論研究,并在醫藥學、化學、臨床實驗等領域的配合下所獲得的科技成果。
而且,這不僅僅是發展高科技的有效方法。今天,做市場工作的人也需要懂相當的數學知識,搞文學研究的也需要會使用最新的計算機技術(例如學術搜索),律師行業則需要駕馭超大規模的數據庫,同時需要具備計算機取證等相關知識(因為有了電腦,證據比以前多太多了)。
總之,未來的工作需要跨領域的知識和實踐,需要快速進入并掌控新領域的學習能力,更需要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認真學好某一門專業知識——但過于鉆牛角尖可能會失去創新實踐的機會。將不同專業最新的思想結合起來,做一些即有創意又可以實踐的東西,這可能是最有成長空間的機會。21世紀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對某個專業領域擁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又能兼顧相關領域發展,善于與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綜合性人才。如果你在就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不必為此過分著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時間花在尋找你的專業和你的愛好中的“跨領域”機會。
4.三商(IQ + EQ + SQ)兼高者
不少學生認為,著名企業選擇人才的標準是“成績決定一切”,能否進入一流公司只取決于你來自什么學校,排名第幾。當然,一般說來,來自于名校或成績好的學生在求職時的成功幾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在我接觸的許多優秀員工中,有不少人是從名不見經傳的學校畢業的普通學生。根據《隔壁的百萬富翁》一書的統計,美國百萬富翁的平均大學成績只有2.9(3分相當于乙等,2分相當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
其實,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學習成績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靈商(SQ)這三個方面達到了均衡發展。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均衡,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1.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著聰明才智,也代表著有創意,善于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前面談到的融會貫通、創新時間、跨領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紀”高智商的代表。
2.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參與團隊合作等相關的個人能力的總稱。在高級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3. 高靈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靈商代表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否分辨是非,甄別真偽。那些沒有正確價值觀指引,無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強,對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我曾在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中和一位中國大學副校長討論學校與人才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學校的職責在于培養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認為除了智慧之外,學校必須培養好人品和有團隊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靈商”,團隊精神就是“情商”。因為大學四年既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四年,也是學生最容易被誤導的四年。如果只重視培養智商,則走出校門的人才很可能成為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畸形”人才。最新的耶魯大學的"彩虹計劃"也證明了用情商測試來預測學生未來的表現比用高考成績(SAT)預測的效果好兩倍。在"彩虹計劃"中,耶魯大學的學者測試了學生解決人際關系的能力,例如"你來到一個酒會,如何認識新朋友?"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說服你的朋友幫助你?",還有識別人的感受、感覺、情緒等的能力。
所以,我建議在校學生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項目合作、暑期實習等各種機會,培養自己在情商、體商和靈商等方面的潛質,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