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精選8篇)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1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學生,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程,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老師們傳授給我們的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在學習時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讀書,讓我們學會了在別人的故事里領悟自己的生活,豐富有限的人生,無限擴大人生的寬度,生命因讀書而美麗!
同學們也許會問,我們應該讀哪些書呢? 答案是各種用文字書寫的,富有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的書籍。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有理想的人的畢生追求,多讀書,提高語言藝術,提高對文學藝術的欣賞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寫作靈感,讓我們善于以特定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去享受生活。當然,我們讀書不可以漫無目的、無選擇的讀,要做到“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擇其不足而讀” 通過閱讀來彌補自己知識、個性、人生觀等方面的缺陷,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實現文本向實際生活的遷移,完成有字書向無字書的過渡,化閱讀吸收的精神營養為改造客觀世界的能量,從讀書中讀出人情的美麗,讀出感動的力量,讀出拓展的姿態,讀出心中奮發進取的烈焰。
怎樣才能喜愛讀書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答案是發自內心的讀,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讀,循序漸進的讀,學會思考,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在我們正值青春,內心激情蕩漾,需要勇往直前的時候,也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增加人生歷練。讀萬卷書學到的知識再多,也僅僅是書本知識,理論知識,可能還有不被理解,不能領會的地方,這就需要從書中走出去,親自看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這樣你才會真正懂得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著這條路走過來的。我國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好《史記》,他到過東海之濱,探過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終于寫成了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史書。杜甫本也是這句名言的忠實實踐者。他20歲以前北游齊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對“五岳獨尊”的向往。他身歷戰亂之苦,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嘆,才有了《三吏》、《三別》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近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為了拯救苦難的祖國,不惜遠涉重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梅園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跡,萬隆會議似乎還回蕩著他鏗鏘的聲音,他為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又何止萬里!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說過:“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游。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后完成了《阿馬格島漫游記》《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我想,“行萬里路”于我們的意義,已不言而喻。
每天被桎梏在校園的我們,即使身被束縛,夢也應該遠行。所以,行萬里路前,讓我們現在精神的行囊里放幾本書,讓腳步和心靈能夠行的更遠。要擁有“千里眼,順風耳”,通古今,通四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就應該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在讀書中追尋,去實現遠大理想,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做到博觀約取,格物致知,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讓校園每天都充溢著書香彌漫的歡樂盛宴!
書之聲悠遠,書之聲激昂,書之聲清脆,書之聲涵蓋了千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學們,還等什么,讓我們走進書的海洋,暢飲“源頭活水”,充實思想,改變人生,對世界發出中國最強音吧!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2
興趣是人們活動強有力的動機之一,它能調動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熱衷于自己的事業而樂此不疲。古往今來,許多成就輝煌的成功人士,他們的事業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時代的興趣中,延著興趣開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業成功的路徑。被喻為“科學巨人”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看書時,從一個蘋果成熟落下而引發了聯想。試想一個蘋果掉下來是一件怪事嗎?不,它很常見。誰也沒有去注意它,因為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它不掉下來難道飛上去嗎?正是牛頓對這個我們不在意的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既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因一次考察,對某島上動物外型的異樣產生興趣。也許我們會奇怪一陣子,就逐漸淡忘,但達爾文卻不罷休,進入更深一層的研究,用了20xx年時間寫成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進化論。推翻了多年以來“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這個亙古不變的說法。如果不是興趣促使他鍥而不舍地探討,也許我們至今仍在信奉著神的創造。
這正驗證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確實,同樣從事研究的兩個人,一個是“我希望能學”,另一個是“希望我能學”,主動與被動間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據心理學家驗證,人若擁有良好的心態與強烈的求知熱情,他的靈感便會一觸即發,如泉眼般源源不斷,那么結果也會事半功倍;反之,用一張愁眉苦臉面對探討,就像一部機器,沒有想法,說不定方案不僅未能得出,還可能弄巧成拙。所以,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當你對它充滿興趣,你就會發現,記住它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情。
而一中,更是培養我們的興趣之地,若你喜愛繪畫,加入社團,勤于練習,或許未來的畫家夢不再是空想;若你熱愛運動,進入校隊,幾年以后你也許會是運動界的耀眼明星;若你鐘情演講,參加比賽,鍛煉口才,或許今后外交之夢終能夢想成真。我們因為興趣開始學習,因為興趣開始努力,因為興趣開始堅持,因為興趣開始收獲。
同學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推動著人們主動地去開拓進取,促使我們學會發現身邊的大小事。無論是遼闊寬廣的大地,還是浩瀚無垠的海洋;無論是形形色色的人生,還是生生不息的物種,它們都存在著千千萬萬個“為什么”,等著我們洋溢著滿懷的興趣去發掘其中的道理。讓我們努力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夢想伴著興趣從現在開始,從一中出發。
看完“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3篇”的人還看:
2.高中勵志國旗下演講稿3篇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3
有人說: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律。的確,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離不開法律。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講,法律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毋庸置疑的益處,正如交通公益廣告中所說的那樣:“沒有紅燈的制約,便沒有綠燈的暢通。”
法律首先應該被理解為是一個公約,一個關于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如何進行合作、如何解決糾紛、如何建立秩序的社會公約,是一個規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社會公約。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廢法行事,那么,即使為了追求自身的目的,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違反法律。
許衡是我們古代著名的理學家。宗元之際,世道紛亂。許衡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恰有梨樹,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許衡不摘,有人問:“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說“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們敬愛的周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去開會,在路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交警批評司機卻耽誤了開會的時間。同車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嚴厲制止說:“這怎么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布的,政府應該帶頭遵守。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直到交警放行,一行才離開,守法必先嚴于自律,這是一種行為操守,更是一種道德修養。
在現實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長清等腐敗分子無視黨紀國法,恣意踐踏法律,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壞影響案例,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說。就讓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每次過馬路,我們是否都走斑馬線?每次開車,我們能否做到不超速、不搶行?在我們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或不遵守交通法規仿佛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這或許正是我國許多城市交通違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我們生活在法制國家,處處需有法,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則應讓法律在心間長駐。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社會 ;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你要知道:因為重要,所以學法;因為重要,所以守法;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江溪流以成大海,積壘方成巍峨”,所以,讓我們共同努力吧,讓守法成為我們自身的一種修養、一種品格,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習慣。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4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友善,快樂了自己,溫暖了他人。
人這一生中,總會收到來自許許多多人的:“對不起”,可能是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別人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亦或是喧鬧的食堂里被別人灑到了菜湯,可能是在雨中行走時被奔跑的行人濺了一身泥水,也可能是課間同學們閑談中無意間傷到了你的內心……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你該怎么去處理,是和別人大打出手?還是用友善的態度和寬廣的心胸去理解,包容?那當你也無意間傷害到了別人,你是希望他理解,還是咄咄逼人?
荀子在《榮辱》一書中曾說過:“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孟子曰:“與人為善,善莫大焉”。佛家也勸導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待人友善一直是中華傳統美德,它是一種人生態度,友善的人人生充滿陽光,因為他的友善,不但會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世間萬物,蕓蕓眾生,一切美之中皆有善,也正因友善,我們快樂了自己,溫暖了他人。
那么,如何做到與人友善呢?
做一個友善的人,就需常帶微笑。微笑是最好的交流語言,與別人打招呼微微一笑,給別人帶來麻煩赫然一笑,對于別人的過錯釋然笑笑,對他人微笑,也對自己微笑。
做一個友善的人,就當保持一份冷靜。不要遇到糾紛,就動輒睚眥必報或者拳腳相向,而要學會深呼吸,給自己留幾秒鐘冷靜自己的情緒,理性地分析,該堅持的堅持,該寬容的寬容,該道歉的道歉,以理服人,便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做一個友善的人,要懂得給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給予,而不只會索取回報,會讓那份友善溫暖他人,也溫暖自己。
做一個友善的人,要修身養性,讓自己心中時刻保有一份善念,知足且懂得感恩。做個友善的人,要有自己的立場,讓愛國、愛人、愛己成為人生的信仰。
做一個友善的人,不論貧窮或富貴,不論權重或位卑,不論學識高深或學問疏淺,不論是孩子還是老人,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做到。
我的講話結束了,謝謝大家。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5
幾十萬年前,我們的遠祖,食不果腹,在森林中與野獸激戰,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謀求生存;幾千年前,人類的文明邁開了啟動的步伐,我們的先人在改朝換代、戰亂紛爭、天災人禍中煎熬;而當今,締造偉大中國的紅色革命時代也已逐漸遠去,我們誠然已無衣食之憂,不再為求生而拼命,科技的進步帶來豐富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生活?稍谖宀世_紛的世界面前,理想仿佛在眩暈、在搖擺,在安逸享樂、虛擬網絡等諸多的誘惑,我們面臨著迷失自我的淪陷之危!每個人都有夢想,我們都在為實現夢想而付出心血與汗水。十余年的寒窗,辛苦么?平心而論,辛苦!想歇歇腳么?想!可是,我們能停下來么?能退縮么?歷代開國君主勵精圖治打下江山,朝野一派昌盛,可帝業往往卻無以延續,在后世的燈紅酒綠、昏庸無度中衰敗墮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我們正在締造夢想王國的征途上披荊斬棘,怎可貪圖享樂而駐足觀景,對月賞花?
此時,高三的學長們正在為著即將到來的鏖戰而全力沖刺、奮力爭先!抑或他們之中有的因堅持不懈的努力而成竹在胸;抑或有的因之前的光陰虛擲而懊悔忐忑。踏進一中校門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不知不覺中光陰如梭。
此刻,走過的歲月是你我錦瑟般的年華,對夢想執著的堅守與鍥而不舍的努力是你我在青蔥歲月中留下的積淀。成與敗,意念之間,《為學》開篇講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之,則易者亦難矣!”高考的時間窗并不遙遠,時不我待,需要我們摒棄一切雜念,珍惜這為理想而辛勤耕耘的每一天,更需要一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多年之后,當你回首往事時,你會感嘆并慶幸這一刻的執著,而不是為此刻的懈怠而痛心疾首。
一路走來伴隨著痛苦與歡樂,我們相互見證著青澀的成長,而鷹擊長空之志從未消弭!讓我們用青春汗水來成就美好的未來,“鍥而不舍,只爭朝夕”,明日共同見證夢想成為現實!
謝謝大家!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6
孔子云:“巳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體現。儒家弟子白圭卻向老師孟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遙遠的海邊,為什么不就近引到鄰國去呢?這樣豈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堅定地給出了答案:“你錯了,你現在把鄰國作為泄洪的地方,將來鄰國泄洪的水只會倒流。”這就是“以鄰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體貼他人,你所不愿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快樂就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愛,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執,一份悲傷,一份委屈。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現象并不少,食堂里,因為不愿落到最后一個,便想著法子去插隊,教室里,同學們都不愿上臺發方,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讓別人做替罪羔羊——人是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更有人打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欲望膨脹。然而,我們所排斥的東西別人會喜歡嗎?人是為自己而活的,但一個人如果僅為自己而脫離集體生存,一個人孤單的生又有何意義?不妨換種角度,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隊?你會作何感受?你想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去,別人卻將問題又轉向你?你又如何?
《菜根潭》上有這樣一段話“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而心之冰炭難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且隨地有春風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說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實意義,也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著,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人與社會評價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更應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質傳承下去,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園共同奮斗!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7
花開花謝,時光飛逝,無論你的“感受器”是期待還是回避,你的“神經中樞”是興奮還是冷漠,你的“效應器”是堅定還是茫然,期末考試如期而至。再過兩天,高三同學也迎來了xx市第一次模擬考試。就期考和市一模,我想對同學們提幾點希望:
1、明確個人目標
美國耶魯大學曾對 “如果你有人生目標,請你把它寫下來?”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只有4%的學生清楚地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20xx年后追訪當年參與調查的學生發現;寫下個人人生目標的學生,事業和生活都超過沒有寫下目標的同齡人。這4%的人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那96%的人總和。那些沒有明確人生目標的96%的人,一輩子都在直接間接地、自覺不自覺地幫助那4%的人實現人生目標?梢,人生目標的確定是多么重要啊!
考試也是如此,要確立自己在考試中要達到的目標,并把它寫下來,時時提醒自己,時時鞭策自己。
2、誠信考試
誠信是一種品行,一種責任,一種道義,更是一種資源;蛟S是學習壓力過大,或許是想取得更好成績,有些同學在考試中一時糊涂,做了令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作弊。高一高二的段考中,發現違紀的同學達到了8人,當聽到對這8名同學處罰的消息時,我們心中不免會有絲絲感慨。作弊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蔑視,更是對“三中人”這個稱號的褻瀆,作弊者不僅丟掉了誠信,更丟掉了尊嚴。李白說“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形容誠信的分量比大山還重。盧照鄰說“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更將誠信提升到了一個立身于世,無它不可的境界。”
同學們,請記。簩W習在于點滴積累,親手采的蜜最甜,親自釀的酒最香。
3、方法決定結果
科學有效的方法,會讓復習、應考事半功倍。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重基礎,不犯概念性錯誤。教材中基礎知識最具有生命力,只有夯實基礎,才能用有限的定義、定理、公式去應對無限變化的能力測試!
二要重行動,不浪費自主學習時間。要靜下心來將精力全部用于復習上,不該看的書,一頁都不能看,不該聊的天,一句都不能聊。
三要重規范,不犯低級的錯誤。復習、檢查的關鍵就是要糾錯,理清錯誤,確保不犯同類錯誤?荚囍星屑煽村e、寫錯。
四要重策略,不糾結。考試時,不要因一兩道難題耗去大部分時間,而使一些較易題目由于時間倉促而解答粗疏,甚至來不及解答。高三同學在理綜答題時更要做到先易后難巧攻難題。
五要重心理,不和別人比?荚嚾挚克,七分靠心理。一科不理想,不要灰心喪氣,調整好心態,投入到高效的復習中去,爭取下一科取得更好成績。對待考試要做到“不惱、不怕、不急、不傲”。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三十天荷花定律”?在一個荷花池中,第一天開放的荷花很少,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一倍,第三天是第二天的一倍,以此類推。假設到第三十天荷花開滿了整個池塘,請問:第幾天池中開了一半的荷花?對,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所以,我們只要堅持堅守,量變就會到質變。堅守目標,這是我們奮斗的方向;堅守誠信,這是我們做人的準則,堅守方法,這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可見,堅守,我們才能獲得更多別人看不到的精彩;堅守,也是一種幸福。
最后,預祝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同時也交出一份有品格、有尊嚴的完美答卷!
謝謝大家。
1月份高中國旗下講話稿 篇8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用一定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地向前推進。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要有紀律意識,因為良好的紀律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保證,它不僅促使我們培養了良好習慣,更讓我們的自身行為和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學校是傳承文明的搖籃,而文明是從紀律起步,只有鐵的紀律,才能引導我們到達理想的彼岸。毛主席曾說:“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就用到學習中,就是“加強紀律性,學習前進,”所以紀律更像是燈塔,照亮我們學習前進的道路。
首先,我們要加強紀律意識,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
《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嚴明紀律和艱苦奮斗的作風震撼了許多人,只有嚴明的紀律和嚴格的訓練,才能鍛造出出色卓越的隊伍,因為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回顧歷史,多少精忠報國名將領導著軍紀嚴明的岳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名,正是這鐵一般的軍紀才鍛造出這支在國難當頭之時,縱橫天下,北伐收地的軍隊,一直以來被傳為美談,更有許多明君賢臣通過嚴明有序的紀律治國安邦。共產黨建立之初,就制訂了三大紀律八大項注意,可見紀律性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沒有紀律,個人如何能夠嚴于律己,規范自身行為,做新時代的主人?如何能夠讓國家的繁榮昌盛?如何讓社會迎著和諧的步伐前進?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嚴格遵守紀律,現在當個優秀合格的高中生,將來在社會舞臺上不公要扮演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更要當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社會主義好青年。
試想,我們在麻城一中學習如果脫離了紀律的約束,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和斷了線的風箏,不管你跑得多遠或飛得多高,遲早你會沖下懸崖或摔得粉碎。而在學習中有作為的人一定不會被周圍的人事所影響,嚴格遵守紀律,國為這是準則,是規矩,而渴望沒有思想,沒有準則的生活則是圈養動物的想法。作為一中的學子,不僅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更要在學習的各方面遵守紀律。
在課堂上要遵守紀律,講求學習效率。如果在上課時,左邊的同學玩手機,右邊的同學吵鬧,中間的同學睡覺。那么,教室成了什么地方?是菜市場?還是茶館?不!教室是傳授知識的神圣殿堂!試問,這樣的學習氛圍如何能夠培育出桃李滿天下?如何能夠讓我們成棟梁之材?在這樣渙散紀律的環境中,我們會喪失學習的動力,泯滅上進心,而且不遵守紀律的學生不僅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更耽誤其它同學,可謂損人害己。在古代,周書禮數繁多,但文人學子仍然孜孜不倦去汲取知識,成就一代文豪。北宋的司馬光,學習不僅用功,而且上課聽講十分認真,像一樽不會說話的銅像,正是他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培養了他聚精會神的學習態度,讓他汲取更多的知識,所以滿腹經論的人編出了歷史名著《資治通鑒》,成就了萬古華章。由此可見,課堂上遵守紀律,才能保證我們的注意力更集中,保證更加有效率的學習。在公共場合,也要遵守紀律,集會時,勿推操,勿打鬧,不吃東西,不隨意丟棄垃圾,全場靜穆,靜心聽講,我們就能匯成激情蕩漾的海洋;自習課上,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多思考,勿玩鬧,靜謐的學習氛圍讓我們在題海中自由暢想;食堂中,不插隊,不擁擠,耐心等待,飯菜的飄香就會愉悅我們每個人的心房;寢室里,互敬互讓,不因小事而爭吵,不因不快而任性,勿玩游戲,更不可玩手機,和室友們和睦相處,夜色的簾幕就會將我們送入甜美的夢鄉,也許你會問,公共場合里遵守紀律與學習有什么關系呢?但在這些活動中,我們不僅能學習到演講才能和組織能力,更能增進與同學間的交流。這些東西是課堂上學不到的,但如果大家大聲喧嘩,鬧成一團,我們怎樣能夠學到這有益的東西呢?怎樣能夠全面充實自己?
偉大的領袖鄧小平曾說過:“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優勢”。這句話說明紀律不僅是我們學習的保證,也為我們將來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我們嚴于律己,遵規守紀,創建文明班級,和諧校園,更為我們自己鋪就一條成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