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導游詞(精選31篇)
館導游詞 篇1
我們現在來到了以精美雕刻聞名的開封山陜甘會館。會館,又叫同鄉會館,是舊社會都市中同鄉或是同業本著互助互濟、共謀利益的目的,集資建成的聚會場所。河南地處中原,是南北商品貿易流通的中心,開封又是著名的歷史都城,所以這里歷來是商賈云集之地。據記載,歷史上開封各種會館繁多,直到建國前還有各種會館63家。這座山陜甘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甘肅三省住在開封的富商巨賈集資興建的,是他們經商、貿易、聯絡同鄉感情的場所。
山陜甘會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筑為關帝廟部分,建造考究,裝飾華麗,其中磚雕、石雕、木雕堪稱我國古建筑三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來參觀。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照壁素雅大方、雄偉壯觀,它位于會館建筑中軸線的最南端,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它高8.6米,長16.5米,大體可分為臺基、壁體和廡殿頂三部分,由青磚砌成。是磚雕、石雕最集中的地方。
照壁兩面都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花框,框內四角有四塊夔龍石雕,中心是石雕二龍戲珠,刀法嫻熟,堪稱清代佳作。照壁上部為廡殿頂,檐下全部以磚雕裝飾,雕刻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各種造型的花瓶、插花、囂爐、書函、畫卷、樂器等。另外,還有一些表達人們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吉樣圖案,例如這組由花瓶、幾案、蝙蝠組成的吉祥圖案,寓意"平安是福";這組菊花,叢中有兩只鶴鵲和蘆葉的圖案,寓意"安居樂業"。更富有情趣的是,磚雕當中有一個精巧的小算盤。俗話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看來,算盤不但是用于計算的工具,同時也是日進斗金的寶器。
清代匠師們以細膩的雕刻手法,表達出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大家請看照壁中間這塊五尺見方的"二龍戲珠"石雕。這幅圖案不僅雕刻精美,而且還別有新意。兩條龍被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請注意二龍所戲的"珠子"。常見的"二龍戲珠"圖案中的珠多為寶珠,可這里雕刻的卻是一只蜘蛛!原來古時商人認為,蜘蛛吐絲結網,寓意繡商的人際網絡也像蜘 蛛網一樣,越結越廣,越結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火。照壁中間還有"忠義仁勇"四字,這是人們對關圣大帝--關羽品格的高度概括,那么這里為什么崇尚關羽呢?大家知道,關公老家在山西,是中國歷代推崇的武圣人,是山西人的驕傲,所以,山陜甘會館當然少不了他老人家了。
穿過甬道回首南望,是一座豪華的戲樓。戲樓又名歌樓,為舊時節日、祭祀、還愿、祝壽所用。戲樓面闊三間,分前后兩部分。前臺為"樂床"用作正式演出,后臺為"戲房",專供演員化妝。清代時,每年的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專門為祭祀關圣大帝演戲用。楹聯寫道:"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世猶古,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不差。""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戲樓兩邊是東西對峙的鐘鼓樓。鐘鼓樓建于清道光十八年,高12.-14米,小巧玲瓏,秀麗異常。其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上覆綠色琉璃瓦,正脊為行龍花雕,脊上置一像馱寶葫蘆,兩側為鬼判系鏈。檐部額枋是一幅《關公斬蔡陽》木雕畫,圖中關羽脫離曹營,風塵仆仆來到古城下,要見結拜兄弟張飛時,張飛穩坐城樓,閉門不開。忽聞背后殺聲震天,蔡陽領人馬趕來,情況危急,關羽揮刀斬了蔡陽,張飛釋疑,迎關羽入城,畫面生動地再現了張飛粗中有細的性格。
東西配殿也叫"廡",每側各有房屋八間,分南北兩部分,均為硬山式建筑。東西配殿屋檐下邊額枋、斗拱、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山川樹木、花鳥蟲魚、亭殿樓閣、民間故事、人物傳說無不入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西廂房檐下的木雕。現在看到的這組圖叫"九獅戲繩"。畫面刻了九只活潑可愛的獅子正在舞繩,獅舞繩飛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獅子逗人喜愛。
"九獅"與"九世"諧音,故此圖寓意九世同堂。旁邊這組圖在西廂房梢間的額訪上是一幅民間風俗畫,此圖是一派水城風貌,干道是水渠,街心行船上一女子懷抱琵琶正在彈奏。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后一女子,;頭戴大沿遮陽帽,耳環垂肩,笑容可構,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游船是畫面的中心,前來看熱鬧的有身騎高頭大馬的達官貴人,有輕搖合扇喜眉笑臉的公子王孫,婦女牽著兒童,老摳手扶伊翁,都爭先恐后的四面攏來,連路邊的兩位石匠也停下手里的活計,向船頭瞧個不已。畫面刻畫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一個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東廂房檐下各間的額枋上分別裝飾著武士征戰、八仙慶壽、佛門進香、八駿放牧等。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立或臥,或啃啼打滾,或長嘶奔馳,自然和諧,樂在其中。封建社會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一個雀替與支墩之中,幾株稀疏蕭瑟的竹子下邊跪著一個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身前長出兩棵新筍,構圖精練,主題鮮明。
下面我們再來看會館中部的牌樓。牌樓又叫牌坊,是一種紀念性建筑物。會館牌樓是為歌頌關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的。所以有些木雕彩畫的主題多以關羽為主。會館的牌樓其平面布局為三柱一組,三角鼎立,為六柱五樓三牌坊,呈雞爪形,因而俗稱"雞爪牌坊"。這種特殊的平面柱網結構,增強了穩固性。各樓中央前后兩面懸掛近兩米高的"大義參天"、"流芳千古"圓領。牌坊四角樓下的走馬板上,還分別繪制八幅關羽故事壁畫,"掛印封金"、"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等。牌樓中間兩柱各有三塊抱鼓石,從三個方面把柱子固定。清代的匠師們為更好地利用其空間,在上面雕有許多圖案,有《劉知遠白兔記》、《狄仁杰登山望母》,還有吉祥圖案《丹風朝陽》、《輩輩封侯》等。
最后,我們來看大殿,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也是林雕裝飾最集中、藝術成就最高的地方。大殿分三部分組成,拜殿挑檐桁以至額枋寬1.7米,全部木雕裝飾,共分7層,第一層小蝙蝠,俗話說:"蝙蝠,蝙蝠地是福。"第二層為云形透雕花紋,第三層為二龍戲珠。第四層是祥禽瑞獸,如鹿、馬、猴、羊、麒麟、大象、三羊開泰。第五層是花草組成的圖案,如荔枝、柑桔、仙桃、松竹、梅、蘭等。第六層更令人眼花繚亂,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青蛙臥蓮,還有蓉花、葵花、菊花、仙鶴等。第七層在寬約一尺的畫面上刻著醒目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鳳凰在牡丹花叢中振翅欲飛,蒼龍騰云駕霧,呈現著一派龍騰鳳舞、花枝斗艷的奇觀。這些雕刻把這座建筑襯托得輝煌壯麗,更使你盡情得到美的享受。我們在欣賞這些雕塑時,難道不為我國清代雕刻家們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巧拍案叫絕嗎?
館導游詞 篇2
我們現在來到了以精美雕刻聞名的開封山陜甘會館。會館,又叫同鄉會館,是舊社會都市中同鄉或是同業本著互助互濟、共謀利益的目的,集資建成的聚會場所。河南地處中原,是南北商品貿易流通的中心,開封又是的歷史都城,所以這里歷來是商賈云集之地。據記載,歷開封各種會館繁多,直到建國前還有各種會館63家。這座山陜甘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甘肅三省住在開封的富商巨賈集資興建的,是他們經商、貿易、聯絡同鄉感情的場所。
山陜甘會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筑為關帝廟部分,建造考究,裝飾華麗,其中磚雕、石雕、木雕堪稱我國古建筑三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來參觀。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照壁素雅大方、雄偉壯觀,它位于會館建筑中軸線的最南端,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它高8.6米,長16.5米,大體可分為臺基、壁體和廡殿頂三部分,由青磚砌成。是磚雕、石雕最集中的地方。
照壁兩面都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花框,框內四角有四塊夔龍石雕,中心是石雕二龍戲珠,刀法嫻熟,堪稱清代佳作。照壁上部為廡殿頂,檐下全部以磚雕裝飾,雕刻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各種造型的花瓶、插花、囂爐、書函、畫卷、樂器等。另外,還有一些表達人們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吉樣圖案,例如這組由花瓶、幾案、蝙蝠組成的吉祥圖案,寓意"平安是福";這組菊花,叢中有兩只鶴鵲和蘆葉的圖案,寓意"安居樂業"。更富有情趣的是,磚雕當中有一個精巧的小算盤。俗話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看來,算盤不但是用于計算的工具,同時也是日進斗金的寶器。
清代匠師們以細膩的雕刻手法,表達出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大家請看照壁中間這塊五尺見方的"二龍戲珠"石雕。這幅圖案不僅雕刻精美,而且還別有新意。兩條龍被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請注意二龍所戲的"珠子"。常見的"二龍戲珠"圖案中的珠多為寶珠,可這里雕刻的卻是一只蜘蛛!原來古時商人認為,蜘蛛吐絲結網,寓意繡商的人際網絡也像蜘 蛛網一樣,越結越廣,越結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火。照壁中間還有"忠義仁勇"四字,這是人們對關圣大帝--關羽品格的高度概括,那么這里為什么崇尚關羽呢?大家知道,關公老家在山西,是中國歷代推崇的武圣人,是山西人的驕傲,所以,山陜甘會館當然少不了他老人家了。
穿過甬道回首南望,是一座豪華的戲樓。戲樓又名歌樓,為舊時節日、祭祀、還愿、祝壽所用。戲樓面闊三間,分前后兩部分。前臺為"樂床"用作正式演出,后臺為"戲房",專供演員化妝。清代時,每年的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專門為祭祀關圣大帝演戲用。楹聯寫道:"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世猶古,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不差。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戲樓兩邊是東西對峙的鐘鼓樓。鐘鼓樓建于清道光十八年,高12.-14米,小巧玲瓏,秀麗異常。其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上覆綠色琉璃瓦,正脊為行龍花雕,脊上置一像馱寶葫蘆,兩側為鬼判系鏈。檐部額枋是一幅《關公斬蔡陽》木雕畫,圖中關羽脫離曹營,風塵仆仆來到古城下,要見結拜兄弟張飛時,張飛穩坐城樓,閉門不開。忽聞背后殺聲震天,蔡陽領人馬趕來,情況危急,關羽揮刀斬了蔡陽,張飛釋疑,迎關羽入城,畫面生動地再現了張飛粗中有細的性格。
東西配殿也叫"廡",每側各有房屋八間,分南北兩部分,均為硬山式建筑。東西配殿屋檐下邊額枋、斗拱、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山川樹木、花鳥蟲魚、亭殿樓閣、民間故事、人物傳說無不入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西廂房檐下的木雕。現在看到的這組圖叫"九獅戲繩"。畫面刻了九只活潑可愛的獅子正在舞繩,獅舞繩飛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獅子逗人喜愛。
"九獅"與"九世"諧音,故此圖寓意九世同堂。旁邊這組圖在西廂房梢間的額訪上是一幅民間風俗畫,此圖是一派水城風貌,干道是水渠,街心行船上一女子懷抱琵琶正在彈奏。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后一女子,;頭戴大沿遮陽帽,耳環垂肩,笑容可構,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游船是畫面的中心,前來看熱鬧的有身騎高頭大馬的達官貴人,有輕搖合扇喜眉笑臉的公子王孫,婦女牽著兒童,老摳手扶伊翁,都爭先恐后的四面攏來,連路邊的兩位石匠也停下手里的活計,向船頭瞧個不已。畫面刻畫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一個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東廂房檐下各間的額枋上分別裝飾著武士征戰、八仙慶壽、佛門進香、八駿放牧等。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立或臥,或啃啼打滾,或長嘶奔馳,自然和諧,樂在其中。封建社會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一個雀替與支墩之中,幾株稀疏蕭瑟的竹子下邊跪著一個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身前長出兩棵新筍,構圖精練,主題鮮明。
下面我們再來看會館中部的牌樓。牌樓又叫牌坊,是一種紀念性建筑物。會館牌樓是為歌頌關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的。所以有些木雕彩畫的主題多以關羽為主。會館的牌樓其平面布局為三柱一組,三角鼎立,為六柱五樓三牌坊,呈雞爪形,因而俗稱"雞爪牌坊"。這種特殊的平面柱網結構,增強了穩固性。各樓中央前后兩面懸掛近兩米高的"大義參天"、"流芳千古"圓領。牌坊四角樓下的走馬板上,還分別繪制八幅關羽故事壁畫,"掛印封金"、"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等。牌樓中間兩柱各有三塊抱鼓石,從三個方面把柱子固定。清代的匠師們為更好地利用其空間,在上面雕有許多圖案,有《劉知遠白兔記》、《狄仁杰登山望母》,還有吉祥圖案《丹風朝陽》、《輩輩封侯》等。
最后,我們來看大殿,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也是林雕裝飾最集中、藝術成就的地方。大殿分三部分組成,拜殿挑檐桁以至額枋寬1.7米,全部木雕裝飾,共分7層,第一層小蝙蝠,俗話說:"蝙蝠,蝙蝠地是福。"第二層為云形透雕花紋,第三層為二龍戲珠。第四層是祥禽瑞獸,如鹿、馬、猴、羊、麒麟、大象、三羊開泰。第五層是花草組成的圖案,如荔枝、柑桔、仙桃、松竹、梅、蘭等。第六層更令人眼花繚亂,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青蛙臥蓮,還有蓉花、葵花、菊花、仙鶴等。第七層在寬約一尺的畫面上刻著醒目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鳳凰在牡丹花叢中振翅欲飛,蒼龍騰云駕霧,呈現著一派龍騰鳳舞、花枝斗艷的奇觀。這些雕刻把這座建筑襯托得輝煌壯麗,更使你盡情得到美的享受。我們在欣賞這些雕塑時,難道不為我國清代雕刻家們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巧拍案叫絕嗎?
館導游詞 篇3
陜西歷史博物館英語導游詞.txt30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云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搏風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奔流中。陜西歷史博物館英語導游詞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
博物館珍藏了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鑲金玉鐲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 成。位于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陜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余件稀世珍品從陜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 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里首次公諸于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 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陜西古代歷史,并使人們了解陜西一些重 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館導游詞 篇4
對于每一個去過世博會的人來說,都非常向往中國館,我也不例外。終于要去我盼望已久的中國館了,激動極了。來到世博園區的大門,遠遠望去就能看見一座雄偉的紅色建筑物——中國館,由于它的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被命名為“東方之冠”。
我和爸爸媽媽排了像迷宮一樣的隊伍終于進了中國館,一進門我就發現兩部很長很長的電梯,一直通到了頂層。我首先來到地方館展區參觀北京館,北京館的外型是水立方的模型,門口還有吉祥物:貝貝、京京、歡歡、迎迎、妮妮。做為一個江西人,我還去了江西館,它的外形是個青花瓷碗,但是小朋友們可別以為是真的碗啊!
我還到中國看了3D電影,一地震,椅子就會搖動,要是烏龜向我們噴水,就會有真的水射到我們臉上,我心想:真是神奇啊,,太好玩啦!
最吸引我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圖”了,它原圖是中國古代一幅非常有名的畫,經過科學家巧奪天工的設計,圖中的人物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動,當畫上是白天的時候,有小朋友在野外游玩、河上梢公喊號子、集市上有叫賣的聲音,當夜幕降臨時,河兩岸點起一盞盞紅燈籠,壯觀極了。聽媽媽說,“清明上河圖”以中國古代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成為凝聚中國,展現中國的精神。
我心想:祖國的科學技術可真發達啊,有這樣的祖國媽媽我真幸福,我現在可要好好學習,和祖國媽媽一起進步。
館導游詞 篇5
親愛的游客們:
我叫劉,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
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位于天橋南街126號,始建于1950年,1959年竣工。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一個大型的自然主題博物館,主要展示生物和人類發展的歷史,普及自然知識。有一個生動的生物進化史展覽,展示了各種化石和各種動植物的標本。自然歷史博物館有五個展廳,分別是四個基礎展覽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會。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多萬件,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圖像化石和恐龍化石在國內外都很有名。
“動物展示”按照系統發育順序展示主要的活體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王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植物展”展示了大量原核生物的細菌和藍藻、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標本和生態照片。,展現你的多樣性,再現植物的進化,體現植物在動物和人類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古生物展”通過大量化石標本展示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從變溫到恒溫,從卵生到胎生的進化過程。《人的起源》展覽展示了從猿到人的歷史過程,以及10月份一個個體被孕育的誕生過程,勾畫了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龍世界》用高科技手段還原恐龍,有聲有光有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古老生態環境,從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館導游詞 篇6
青島金沙蠟像館是國內專業的蠟像藝術陳列館,山東省內第一家專業展示名人蠟像的展館。
東鄰著名風景區----青島海底世界,西接濱海木棧道,與青島棧橋相連。優越的地理位置,惟妙惟肖的名人蠟像與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相映襯,形成獨俱特色的藝術殿堂,成為青島旅游的第一站。
青島金沙蠟像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8號(天后宮對面) 的棧橋廣場(原奧特萊斯廣場)內,擁有近1000多個停車位,展館陳列面積高達5000平方米。
館導游詞 篇7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縣境內,依山傍水,歷史的垂青使它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它的名字,鑲嵌在中國解放戰爭的豐碑中,鐫刻在共和國大廈的基石上--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西柏坡紀念館西柏坡陳列館開放于1978年5月26日紀念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30周年之際,后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改完善。20xx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期間明確指示西柏坡紀念館的展覽要與時俱進,抓緊改陳,提高教育效果。河北省委省政府、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迅速開展了改陳工程。期間,中宣部劃撥資金1000萬元,財政部、河北省、石家莊市各配套資金1000萬元,從而保證了改陳建設資金的充足。河北省和石家莊市聯合成立了西柏坡紀念館改陳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對一些涉及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革命文物、重點陳列形式的問題主持研究。
在改陳過程中,陳列展覽館由原來倚山而建的兩層四合院擴建為三個四合院,建筑面積由原來的4100平方米擴大到6100平方米,為營造序廳、三大戰役半景畫館等重要亮點創造了充足的展示空間。20xx年6月20日,改陳后的西柏坡陳列館舉行了啟新儀式。新陳列充分運用最新陳展理念,進一步突出了陳列的教育功能,增強了震撼力和感染力;采用現代化高新技術等陳列手段,融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和參與性為一體,開館后受到普遍歡迎,日接待觀眾最多達到3萬人次。
西柏坡紀念館本著"出精品,創一流"的思想,把此次改陳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修改后的陳列具有以下特點:
一、緊緊圍繞陳列主題,采用編年體與專題相結合的編寫體例,系統介紹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為建立新中國而做出的不朽功績;
二、采用“以史帶人,以人帶物”的陳列方式,在反映老一輩革命家偉大革命實踐的同時,再現他們崇高的精神風范;
三、精心把握陳列韻律,重點設計了序廳大型群雕、三大戰役半景畫館、電報長廊和“兩個務必”浮雕墻四個亮點;
四、合理利用現代化展示技術和手段,陳列形式豐富多樣;
五、充分吸收了具有西柏坡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陳列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注重展廳內部環境及外部環境的設計統一,使整個陳列與環境渾然一體;
七、突出"以人為本"的陳列理念,使展廳更加開闊,展線更加流暢,增強展覽效果。陳列緊緊圍繞"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這一主題,以“兩個務必”精神作為貫穿整個陳列的靈魂,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偉大革命實踐為陳列主線,系統介紹了黨中央在西柏坡為建立新中國而做出的卓越貢獻。陳列自20xx年6月20日開放以來,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僅"七一"接待高峰期最高日觀眾量突破了2.5萬人,日觀眾量達到了西柏坡接待史上的最高水平。
“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榮獲第六屆(20xx-—20xx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特別獎。
館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王導游,在秋高氣爽的今天,我將帶你們去一個奇幻公園長沙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是我們湖南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也是小朋友的游玩天堂,更是知識的海洋。
相信,大家已經迫不及待的想進去瞧瞧了吧!那么我們走吧!
你們看,現在我們四周都有小魚,是不是感覺自己好像置身于海底,和魚兒們親密接觸呢?再往這邊看,這里有三條美麗的人魚,她關一塊大石頭上,像天使一樣放聲歌唱。那邊有一只小海龜,別看海龜們在陸地上爬行速度慢又笨,可它們游泳的速度卻快得驚人。它的背上還坐著一個人,哦!他們在做神七飛天的表演吧!快看那邊,一只號稱海中之王的鯊魚正向我們游來。當然不用擔心,海底世界的獨特造型設計這層厚厚的玻璃會讓我們與海底生物既融為一體又親密有間。
剛才參觀了海底生物,現在我們進入了游樂場。你們瞧,這尊最引人注目的小海獅頂皮球的雕像,活靈活現,十分逗人喜愛!游樂場里有很多游樂設施,這可是小朋友的樂園啊!像那些供游人捕捉的小魚就是人氣最旺的游樂節目了。
館導游詞 篇9
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跟著旅游業的成長,到 陜西汗青博物館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我愛導游詞小編為各人清算的陜西汗青博物館導游詞,接待參考!
陜西汗青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度級綜合性汗青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當代化的辦法的大型國度級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付看慣了明清文物的喜愛者來說,是一大特色。 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錢幣。
西安自古帝王都,汗青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很是富厚。形成了陜西奇異的汗青文化風采。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五祀衛鼎。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武器、車馬器、糊口用品和出產器材。個中最為典范的商周青銅器,很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代價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范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年先后從陜西關中地域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構筑、打獵、糊口及唐與四鄰的友愛交往等。是反應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期間包羅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仆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類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注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羅糊口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構筑構件。
竹節熏爐漢唐銅鏡
已注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細。有些還鑄刻著吉利語句。
金銀玉器
包羅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個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位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全球有數的佳構。
歷代錢幣
已注冊的有10000多件。未整理造冊(即不包羅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另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類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尚有書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當代文物和習慣民族文物。
陜西汗青博物館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 年6月20日竣工開放,是它的建成符號著中國博物館奇跡邁入了新的成長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構筑群,主次有條不紊,坎坷犬牙交織,氣魄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處所特色和期間精力于一體。
館區占地 65000平方米。構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余件,上起遠昔人類初始階段行使的簡樸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糊口中的種種器物,時刻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只數目多、種類全,并且品位高、代價廣,個中的商周青銅器盡善盡美,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世界,唐墓壁畫全球無雙。可謂琳瑯滿目、佳構群集。
陜西汗青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佳構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遼闊,照明裝備機動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根基陳列、專題展覽、姑且展覽和已開發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門。館內設有當代化文物庫房、文物掩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說話同聲傳譯成果的陳訴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龐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復成品),襯以奔馳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明確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陜西古代文明以汗青歷程為線索,選取各期間的典范文物舉辦組合陳列,來展現陜西地域古代社會文明成長狀況。該陳列展出頭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門(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館導游詞 篇10
紹興魯迅紀念館建筑造型體現江南傳統風格,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與魯迅故里歷史文化街區渾成一體。其內的“魯迅生平事跡陳列”,才用編年體形式,全面反映魯迅一生業績,重點反映魯迅與故鄉紹興的淵源關系,具有鮮明的紹興地方特色。展覽手段豐富,如多媒體場景演示“水鄉社戲”等,引人入勝。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與環境尺度不協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
新建的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其與該地區傳統街巷肌理保持統一。紀念館外部為紹興臺門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紹興傳統竹絲臺門。
紀念館環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魯迅當年的環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涵。內部采用雕塑、不銹鋼裝飾墻面,以現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筑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建筑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墻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等幾部分有機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座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從容,更多地表現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邊上放置導游觸摸屏等。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主展廳共兩層,分為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
南展廳底層為第一部分:魯迅在紹興(1881—1897)。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的歷代越中先賢,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7歲啟蒙,12歲進三味書屋讀書。他不囿于《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從野史、筆記、小說及各種民間文藝中吸取養料,努力掌握文化歷史知識。魯迅從小接觸農村,親近農民,這使他既了解了紹興的風土人情,又看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祖父的科場案發生,魯迅家從小康而跌入困頓的地步,使少年魯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心靈受到創傷。建筑空間布置成魯迅當年的生活環境,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回廊展場,主要展出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跡。
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魯迅在南京求學,努力尋求新的知識,逐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展觀。東渡日本留學.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在事實的教訓面前,他改變醫學救國的初衷,認為主要是要改變國民的精神。于是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武器,投入了新的戰斗。辛亥革命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先后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任教。一方面培養青年,一方面又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站在時代的前列,寫下了許多戰斗檄文,猛烈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和舊道德,并同帝國主義、新舊軍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先后到廈門、廣州,一邊從事教學、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他在廣東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在事實面前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魯迅到上海定居,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沖鋒陷陣,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廳二樓為第五部分:民族魂。魯迅逝世后,舉國哀悼,人們喻之為“民族魂”。人們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后,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魯迅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國。北二樓建筑環境明朗,建筑空間寬敞,再現魯迅先生民族魂的偉大氣概,給參觀者無限的振奮和沉思。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通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合。輔助展廳東側臨水設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臺。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通過透亮的玻璃墻面,構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采用藏書室形式,設在東側,面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境幽靜,是學者、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學術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為休閑區,設有休閑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觀眾可在此休閑購物,欣賞美景。
館導游詞 篇11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第一范文網。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5.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鐘,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zī] 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館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201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2019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201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
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游客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今天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館導游詞 篇13
Introduction
Zhazi Cave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Gele mountain in Ciqikou and Wulingguan, suburban area of Chongqing. Zhazi Cave used to been a coalmine founded in 1920 by a businessman named Chen Erchang. Since 1938, it became a clandestine prison for Kuomintang to lock up and persecute revolutionaries. During the war, lots of heroic, solemn and stirring stories happened in the prison. Those stories were really very touching that they encouraged the patriotic sentiment among the Chinese. In 1943 Kuomintang founded an intelligence agency: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office. Then the Bai Gongguan, another clandestine prison, became the office building of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office. Revolutionaries were transferred from Bai Gongguan to Zhazi Cave prison. Among those revolutionaries are the likes of the Chinese famous hero Jiang Zujun, who was honored as Jiangjie. She was also sentenced to imprisonment in the Zhazi Cave.
Highlight
The day before the new Chinese government was founded in 1949, secret agents of Kuomintang set fire to Zhazi Cave prison, it was a pity that only 15 Revolutionaries survived from the fire. Zhazi Cave, as a political prison, was filled pain and death at that time, yet it was also a place where heroes were produced. It is a place that witnessed the Chinese people devoting their lives to their political belief.
Highlight
Frist you need take a bus to Xinqiao of Shaping Area to Geleshan Town then get a nonstop to Zhazi Cave
Zhazi Cave Fee and Opening Hours
Admission:free
Opening hours: Tuesday-Sunday
Tips
Chongqing is misty all year round but has little snow and frost, the winter is warm, the summer is hot, the spring comes early and the autumn is short. It has abundant rainfall, especially at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spring and summer,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about 18℃, and the best travel time is spring and winter.
館導游詞 篇14
江南百床館——浙江烏鎮烏鎮的這座江南百床館在中國古床的收藏、展出史上,是頭一家。它又叫趙家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看點導覽】既然是博物館,自然有鎮館之寶。江南百床館的"老大"就是這第二展廳的"清拔步千工床"。它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江南百床館第一展廳的精美藏品則包括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簡潔、樸素,比例均衡的實用家具,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
【開放時間】8:00至17:30,冬季提前半小時關閉。雙休日從晚上18:00以后到21:00景區需要購買夜票。
館導游詞 篇15
洛陽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館(現在已經改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古墓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為歷代墓葬區、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畫館三大展區。歷代墓葬區位于博物館的東部,分為地上、地下兩個部分,是古墓博物館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游客的部分。
墓葬區
地上建筑是一組仿漢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群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群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洛陽地區代表性墓葬25座,陳列文物總計約幾百件,還有數量眾多的壁畫。
地下部分中的各個復原墓葬(室),都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墓里的磚石都是考古人員在原地編好號碼后再拆掉,到這里再按照原樣的逐一復原的。每個墓室之間相隔不遠,有通道相連。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于各個時代的墓室前,這些墓室千姿百態,其建筑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側面。
墓室中還擺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復制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還有西晉、北魏、唐宋的墓志,以及豐富多彩的壁畫,如打鬼圖、婦人啟門圖、升仙圖等,這些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
北魏帝王陵墓
位于博物館西部。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游客可以沿著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這里停放著一具棺槨,棺槨中沒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壁畫館中展出了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壁畫真品。這些壁畫形象清晰,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壁畫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館面積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達各個區域。無論是原樣復原,還是原址的帝王陵,這里畢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游覽時,最好不要高聲喧嘩。
館導游詞 篇16
西塘,江南水鄉六大名鎮之一的西塘古鎮,街道依河而建,民居傍水而筑,廊棚長長,古弄深深,小船悠悠,讓我神往已久。
一個美好的夏日,我們一家坐在別有特色的三輪車上游覽了整個西塘古鎮。“西塘古鎮有“三多”:一是長廊多,二是弄堂多,三是橋多。”“熱情的導游”—三輪車夫一邊在窄窄的弄堂里穿來穿去,一邊為我們介紹著古鎮的美麗。
車輪慢慢地在滾動,我們把一個個景點都轉了一遍。酒博物館、木雕展、磚博物館、紐扣博物館。。。。。。讓我們目不暇接。歷史悠久的古物、濃郁的生活氣息、柳亞子等文人的墨寶。。。。。。令我們贊嘆不已,古老的長廊、古樸的拱橋、小巧精致的倪宅。。。。。。使我們頻頻舉起手中的相機留下美好的記憶。
我最喜歡的是“醉園”,那時天公作美下起了點點細雨,就象雨仙派她的弟子下凡來將小橋流水的醉園打扮得更加秀麗。醉園里還有一位下刀如神的王亨老先生,他的畫掛滿醉園,是用木頭刻出來并用墨印下來的,我選了一幅“秋月”,王老先生和我合了影,還幫我簽了名呢!
在嘩嘩的大雨聲中我們離開了西塘古鎮,我在車中向三輪車夫伯伯連連揮手,美麗的西塘—我永遠不會忘記!
館導游詞 篇17
九一八紀念館位于沈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_年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簾。用花崗巖筑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臺歷,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發生在沈陽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距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今博物館坐落處)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后誣稱中國軍隊所為,并以此為借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制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19日5時50分日軍占領整個北大營。同時,日軍也開始向沈陽城區進擊。6時30分占領沈陽內城,然后,日軍又向東北軍東大營進攻,東北軍不戰而退,12時許,日軍占領東大營,一天之間沈陽全面陷落。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個月內,日軍又相繼占據了遼、吉、黑,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占領地。3000萬同胞陷于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成為亡國奴。這塊黑土地無盡的寶藏被掠奪,中國失掉了當時占全國產量79%的鐵、93%的石油、41%的鐵路及無數森林資源。
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喚醒人們的良知,激勵中華兒女以史為鑒,居安思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沈陽市委、市政府先后兩次修建、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位于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筑。博物館前方為一幾何形廣場,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博物館擴建過程中,在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里,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捐款、捐物人數達366萬多人次。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臺歷狀。整個建筑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歷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臺歷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著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在陳列館附近還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制造“柳條湖”事件而建的彈形碑。
館導游詞 篇18
十一假期爸爸媽媽帶我去參觀了合肥科技館。
合肥科技館是一個展示科學知識的地方。
走進了合肥科技館的大門,我們首先來到了一個猜生肖的機器前面,那個猜生肖的機器可以辨別出你的生肖,只要在沒有你生肖的方框外按一下一個紅色的按紐,在有你生肖的方框外按一下綠色的按紐這個機器就可以顯示出你的生肖是什么啦。
離開了猜生肖這個機器,我就來到了一個叫太空踏步的機器面前,因為我們人在太空中就會失重,走路也會輕輕地走路,在太空踏步這臺機器上就是看看你的腳步到底有多輕,如果你的腳步稍微重了一點點,這臺機器的頭頂上就會發紅光,我在上面走了幾步,紅光一直都沒閃呢
離開了太空踏步這臺機器我又來到了高壓放電這臺機器面前,這個高壓放電既危險又有趣,危險的是如果碰到那個高壓放電的機器你就會被電到的,有趣的是我似乎能看到電源,按理論來講電一般是看不見的,可是我卻看到了,是不是很有趣?
科學館里到處都是好玩的東西,希望你有機會的話也去看一看,不僅讓你大飽眼福,而且還會讓你增加許多科學知識。
館導游詞 篇19
甘肅省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于1956年,建筑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后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回廊,與兩翼相連。建筑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制品!
館導游詞 篇20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該館座落在南京市江東門,這里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南京同胞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為悼念遇難同胞,南京人民于1985年修建了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了擴建。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它由兩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擔任總體建筑設計,打破了中國紀念性建筑常用勻稱堡壘式的傳統風格,整座建筑采用灰白色花崗巖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別具一格,被譽為是一部用石頭筑成的史書,先后獲得“中國八十年代十大優秀建筑設計”和“中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十佳”等殊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和人民犯下了一系列侵略和屠殺的暴行,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就是日軍在短短的六個星期內,在南京一座城市便殺害了無辜平民和俘虜30萬人以上,制造了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紀念館就是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它是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外宣傳和平友好的重要陣地,先后被國家教委等六部委和中宣部分別命名為“全國百家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大門左側,鐫刻著用中英兩種文字書寫的館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門中間的立柱上,鑲嵌著親筆題寫的“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銅牌。
紀念館的陳列內容共分為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個部分。下面先介紹廣場及遺骨陳列。
[紀念館大門內]
走進大門,門西側的墻上鑲嵌著奉獻碑。碑上刻著為紀念館二期工程建設捐款的單位和個人名單。
[指標志碑提問]
請哪位觀眾說一說,這座碑的外形像什么?上面刻著的一排阿拉伯數字說明了什么?下面的方坑內為什么放著許多大小不一的鵝卵石?
(停頓片刻)它叫標志碑,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著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淪陷的。碑的上端刻著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碑的下方是一個方形的坑,坑內鋪滿了象征遇難者白骨的鵝卵石,寓意著紀念館是建立在江東門“萬人坑”遺址之上的。
[“300000人”雕塑前]請觀眾朋友們猜猜看,這座雕塑的構思是什么?
(停頓片刻)這是一座名為“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它用三個黑色的三棱柱和五個褐紅色的圓圈,組成“300000”的字樣,中間的三根黑色橫梁為一個倒下的“人”字。
[悼念廣場前]請觀眾們看一看地面上刻著什么字?
(停頓片刻)對!這是“祭奠”的祭字。因為每年的12月13日,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都耍在這里舉行悼念儀式,祭奠遭侵華日軍屠殺的遇難同胞。這個廣場因此取名為悼念廣場。
[砂池、草坪及和平鴿]
砂子沒有生命,用它們來代表死亡;綠色象征生命,用小草表示渴望新生;和平鴿象征和平,用它們來寄托人們反對戰爭、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碑墻前]這座用黑色花崗巖壘砌而成的石墻上,鐫刻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和“以史為鑒、開拓未來”八個大字,分別是周恩來和為發展中日關系所作的精辟性概括。
[“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前]
這是一座大型組合雕塑。請觀眾朋友們想想看,它們各象征著什么?
(停頓片刻)這座雕塑取名為“古城的災難”。它是由殘破的“城墻”、殘缺的“軍刀”、“歷史的橋梁”、“遇難者的頭顱”和“手臂”、“長明火”等一個個雕塑,以及象征著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的。它們表達的主題為悲與憤。
請看,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墻上彈痕累累,墻體的左上角雖然被炮火震開了裂口,但仍然剛強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為中國人民在侵略勢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把折斷的“日本軍刀”后半截,刀的截面處作了顏色處理,好像仍殘留著遇難者的血跡,刀面上刻著“300000”的數字,寓意為侵華日軍曾經在南京殺害了30多萬人。這尊象征著遇難者的頭顱高2.7米,直徑為2.5米,重達2噸,是用青銅澆鑄而成的。它圓睜著不屈的雙眼,張開著含冤的嘴巴,臉頰因被刀砍開一條深深的缺口而痙攣的抽搐著。那座用青銅鑄造的手臂長7米、高2.75米、重5噸,意為被活埋的遇難者從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掙扎著的大手仍緊緊地抓住南京的土地。這兩尊青銅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吳顯林設計,南京晨光機械廠澆鑄的。整座雕塑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梁上,回眸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間特大慘案。
[祭奠廣場上]
走過歷史的橋梁,來到祭奠廣場上。請觀眾朋友們根據筆跡看,碑上的題字是哪位偉人題寫的?
(稍停片刻)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塊巨大的紀念碑,上面刻著由親筆題寫的館名。石壁前有三排郁郁蔥蔥的松柏,是對紀念碑的點綴和襯托。在這里,每年都有許多中外觀眾敬獻花圈,向遇難者致哀。所以,這個小廣場取名為祭奠廣場。
登上臺階,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著一排黑色大字:
“遇難者300000”,把紀念館陳列的主題顯示出來,使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屋頂平臺前]
江東門一帶是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遺址之一,也是“萬人坑”遺址之一。據史料記載和幸存者的回憶,當年侵華日軍曾在這里屠殺100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平民百姓,后經南京慈善團體收尸掩埋于兩大土坑內。因此,紀念館主體建筑呈紀念性墓地的風格。墓地廣場上鵝卵石鋪地,寸草不生,象征著白骨累累,象征著死亡;而兩邊翠綠的草坪和院墻外的常青樹又象征著生命力和抗爭精神;生與死在這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與死的主題展示在一線之間。那幾株枯樹既代表著南京城當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燒毀,又點綴了凄慘的氛圍。請觀眾朋友們猜猜看,遠處的小房子外形象征什么?
(稍停片刻)遠處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用青灰色花崗巖貼面,外形如同棺槨,室內陳列著從“萬人坑”挖出來的部分遇難同胞的遺骨。
院內小道兩旁,安放著17塊小型碑雕,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縮影和集中陳列。
四周圍墻呈斷垣殘壁形狀,標志著南京城當時受到嚴重的毀壞,到處是一片廢墟。
圍墻上鑲嵌著三組大型浮雕。它是根據歷史的照片,用藝術的手法,向人們再現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前后的情景。
[魚雷營碑前]
魚雷營位于南京長江大橋下面的金陵造船廠內,當年是一個海軍小碼頭,也是南京大屠殺歷史遺址之一。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殺害我同胞30000余人。遇難者暴尸數月,直至次年2月才被紅十字會掩埋。
[中山碼頭碑前]
中山碼頭是南京人橫渡長江的主要碼頭。在這里遇難的10000多名同胞,主要是日軍從國際安全區內搜捕的,并沿著中山北路押送于此后,用輕重機槍射殺。他們的尸體被拋入了長江。
[第一組浮雕前]
這組浮雕名叫“劫難”。它反映了南京城淪陷前后的情景:有母親用孱弱的身體護衛著4個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門;有被繩索捆綁著押往屠殺地點的人們。
[燕子磯碑前]
燕子磯是南京的一處名勝,又是一處渡江的小碼頭。然而,在1937年12月,這里卻成為侵華日軍殺人的屠場。先后有10萬人聚集在這里準備渡江,其中的5萬多人被日軍圍捕并慘遭殺害,尸體大部分拋入長江。到了第二年春天,江水落下去后,江灘上尸體成堆,被全部埋在江邊。電影《屠城血證》江邊屠殺的幾個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草鞋峽碑前]
草鞋峽位于下關江邊,因其峽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年12月,共有57000多人被日軍用機槍射殺在這里。草鞋峽是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集體屠殺人數最多的地點之一。
[第二組浮雕前]
這組大型浮雕名叫“屠殺”,它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侵華日軍燒、殺、淫、掠的暴行。畫面上,有被砍頭刀劈的;有被火燒的;有被槍殺;有被活埋的;有被拋尸長江的;有遭奸淫痛不欲生的婦女。
[“母親的呼喚”立雕前]
那座立雕高4米,用花崗巖雕刻而成,名叫“母親的呼喚”,是位中國30年代母親的形象。這是根據當年留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先生,現場拍攝錄像中的一位手柱竹棍、正在尋找親人的老媽媽原型設計制作的。她神情悲憤,左手向前伸著,似乎在尋找和呼喚失去的親人,右手攥緊拳頭,表示她內心的憤怒。
[遇難同胞名單墻前]
這座長43米、高3.5米的花崗巖石墻,名叫遇難同胞名單墻,老百姓稱之為“哭墻”。上面刻著3000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名單,代表著30萬遇難者。
[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內]
這些遺骨是1985年紀念館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它們是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
[史料陳列廳外]
這座遺骨陳列室外形如同棺槨,而那座建筑物(指史料陳列廳)的外形象什么呢?
(稍停片刻)紀念館主體建筑除遺骨陳列室外,還有鵝卵石廣場對面的史料陳列廳。它的造型宛如一座古代墳墓,有墓墻、墓室、墓道,觀眾可以循著墓道走入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
[遇難者遺骨現場]
這是于1998年4月30日以后,新發掘的遇難者遺骨。它們按現場原樣展示,說明當時屠殺是如此的慘烈。
[青少年紀念林]
這是南京的一些大學、中學和小學,在“萬人坑”邊上以種一棵樹、立一塊碑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遇難同胞。
[第三組浮雕前]
這組浮雕名叫“祭奠”。他用焚香跪拜等中國傳統的方式,來祭奠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遇難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國人手挽手,肩并肩,堅持抗戰,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人植樹及立碑]
日中友協從1986年起,每年春天都要組織日本國民來南京植樹。這是他們于1986年春天在紀念館種植的兩棵樹,以后每年春天都要來澆水、除草。由于紀念館地方較小,南京市有關部門把這活動安排在江北浦口珍珠泉公園內植樹,已經成活了5~6萬株。他們稱這種活動為“綠色的贖罪”。在這里植樹的,還有“日本社會黨訪中團”、“日本鹿兒島教職員訪中團”、“日本‘銘心會’”等。
這塊用漢白玉大理石制作的贖罪碑,是日本一位80多歲的老人橫山誠出資建成的。橫山誠當年在上海開了杉山書店。正因為他耳聞目睹了日軍在上海和南京的暴行,回日本后,他一直感到對不起中國人,覺得應該代表他的民族向中國人民贖罪。經過多方的努力,老人終于實現了多年的的愿望。
各位朋友,下面我們進入大廳,聽館里的講解員解說史料陳列內容并觀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館導游詞 篇21
二樓有兩個相連的展區,分別是昆蟲與人類廳,以及昆蟲文化廳。昆蟲與人類廳主要介紹與人類有關的昆蟲,包括益蟲和害蟲。大廳的中央有一個活體展示區,這里不但飼養著為人熟知的四種昆蟲:蠶,蟈蟈,蟋蟀和蟑螂,還有一種平時很難注意到的小家伙——竹節蟲。竹節蟲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中華麗葉蟲修一樣,都屬于擬態昆蟲。它的整個身體就像是一根竹子或樹枝,一般雌蟲比雄蟲更粗大。由于在飼料中加入了色素,這里飼養的家蠶能吐出黃色和紅色的蠶絲,這種技術目前還沒有投入大規模機械生產活體展示區右面的一組展品,集中介紹了使人類受益的昆蟲。沿著腳下昆蟲標記的指引,你將依次看到蜜蜂標本和養蜂工具,蠶和絲綢制品,以及能食用的昆蟲。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昆蟲區"展示了不少與昆蟲有關的中藥,其中就有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由真菌在吞噬了蟲子的五臟六腑后,寄生在蟲子留下的軀干內形成。緊接著"食用昆蟲區"的是"昆蟲與仿生"展臺。這里有一面模仿蒼蠅復眼原理的鏡子),透過它,我們能親身體驗同時看到許多相同物體的感覺。
接下來,讓我們走到活體展示區左面,繼續參觀。這里集中介紹了對人類有害的昆蟲,包括白蟻,蟑螂,松毛蟲和棉鈴蟲等。在白蟻展臺旁邊,你能看到采自"樓蘭古尸"頭發上的虱子(展品編號326)。它距今約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虱子。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四展區——昆蟲文化廳。
在展廳的.右側,你能看到各種名蟲標本:如善于偽裝的枯葉螳螂,珍貴的南洋大兜蟲,
美麗的吉丁蟲,非洲最大的甲蟲——大角金龜,世界上最大的蟬——帝王蟬。
館導游詞 篇22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里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這里還有一個后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里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游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里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伙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里的事情。魯迅故里已經游完了,一天也結束了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給魯迅先生的思想以很大的影響,他的許多小說都是以紹興為背景創作的。紹興“魯迅紀念館”包括魯迅當年生活過的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恢復過的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跡,現在已經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很值得一游。
館導游詞 篇23
大家好!用完午餐當前,咱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概須要30分鐘。現在我就應用這段時光向大家先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形。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處群山圍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優勝的地輿地位,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主要因素,也是儲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前提。我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建都洛陽。恰是洛陽存在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蘊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于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貨色連綿100多公里。山勢宏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于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王侯將相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于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后輩客死洛陽后,也遵守這種習俗埋葬于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后考察、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挖掘材料證實,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顯明的特點:
一、時期蟬聯,自成系統。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楚,連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擁有斷代明顯的標尺作用。
二、數目眾多,品種豐碩,墓主人身份等級差別較大。不僅有大批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布衣庶民甚至奴隸刑徒的宅兆。
三、散布普遍,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核心而絕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為了讓眾人懂得洛陽地域的墓葬文明特點,研討我國古代的墓葬軌制、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風俗,洛陽古墓博物館于1985年開端興修,并于1987年對外開放。全部博物館占地44畝,建造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門。地上修建群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復制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后為高低墓區廳,兩側為配殿。后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局部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還原的歷代古墓群。首批搬遷恢復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含有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代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梁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奧宏大,或構造靈活,或布局謹嚴,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目不暇接的壁畫,或表示打鬼典禮、或反應仙人思維、或刻畫天體星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涯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盛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珍寶和藝術杰作。記錄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堪稱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擺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范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跟喪葬典禮,以展現洛陽歷代墓葬的演化和時俗風氣。
說到古墓葬,就要首先從“喪葬”二字開始講起。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做作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躲避、無法說明、無奈超出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膽怯、焦急的事實問題,對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說,天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害怕死亡的來臨,認為死亡不外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構成種種具備神秘顏色、肅穆而盛大的喪葬禮俗,對后代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于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點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并不是一開始就聯合在一起的,而是經由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采桑,后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逝世者尸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后人以“葬”字指埋葬死者尸體,當淵源于此。
大約到了秦漢以后,“喪”“葬”二字才開始合稱,其最基礎的含意就是指人死后的尸體處置及其有關的禮儀習俗。從程序上看,“喪葬”能夠劃分為殯葬禮儀、掩埋禮儀和祭奠服喪禮儀三個部分。
喪葬作為意識形態的產物,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親密接洽在一起,并由出產關聯的性質所決議,為其它上層修筑所制約,并跟著經濟基本和整個社會制度的變更而變化。因而,在不同的社會狀態中,喪葬有著各自不同的性質、職能和情勢。
館導游詞 篇24
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位于無錫絲綢廠人口密集的古運河清明橋地區。它是在原永泰絲綢廠的基礎上重建的,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物并向世界展示。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無錫乃至中國絲綢工業在過去一個世紀的輝煌歷程。
發展史
無錫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鄉。明清以來,絲綢業發達,商人云集。“絲綢碼頭”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上世紀初,全國工商業激增,繅絲、紡織、面粉成為西城的三大支柱產業。以上海開埠和“實業救國”的夢想為契機,周(順慶)、薛(南英、壽選)創業,永泰絲廠率先與西城多家繅絲企業合作。經過30多年的勵志努力,他們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絲綢之都”。20世紀30年代,無錫絲綢廠的總數、絲綢的產量、質量和出口噸位居全國首位,站在時代的前列。
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位于無錫絲綢廠人口密集的古運河清明橋地區。它是在原永泰絲綢廠的.基礎上重建的,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物并向世界展示。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無錫乃至中國絲綢工業在過去一個世紀的輝煌歷程。據報道,桑樹種植和養蠶長期以來一直是無錫農村的主要副業。1929年,中國出口廠絲4724噸,無錫占28%,居全國第一。無錫人創造的絲綢品牌在國內外都很有名。隨著歷史的興衰,無錫絲綢業的發展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建筑構圖
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分為五個展區:絲綢王國、百年輝煌、絲織、繭與割草、印染服裝、表演與展覽。在設計和展示中,采用原始的表現手法,還原室內場景,再現永泰絲綢廠和絲綢之都的歷史風貌,見證無錫在中國絲綢工業史上承前啟后的作用。它位于古運河上的大公橋,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報道,該博物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建在永泰絲綢廠舊址上。占地約25畝,建筑面積約5700平方米。它由民國時期的五座西式建筑組成。展館分為四個區域——前言館,展示中國絲綢工業的歷史,凸顯無錫“絲綢之都”的影響力;制絲館,聚焦無錫絲綢產業發展的興衰;絹紡印染針織館,展示絲織行業及其產品的特色;作為一個寶庫,它展示了珍貴的絲綢珍品。
永泰絲綢廠由薛南英、周順慶于1896年創辦,1926年遷至上海。是薛蠶繭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薛南英的兒子薛壽軒實行現代科學管理,其品牌生絲“金雙鹿”在紐約世博會上獲得金獎,暢銷歐美多個國家。
無錫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鄉。明清以來,絲綢業發達,商人云集,成為著名的“絲綢碼頭”和“絲綢之都”。作為全國工商業的發源地,繅絲、紡織、面粉成為無錫的三大支柱產業,永泰絲綢廠成為絲綢行業的“龍頭”。20世紀30年代,無錫的絲綢工廠總數、絲綢產量、質量和出口噸位居全國第一。隨著產業轉型,“絲綢碼頭”成為歷史,昨天的輝煌記錄在這個博物館里。
館導游詞 篇25
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南側。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1943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1950年改稱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年新館建成開放,建筑面積1.8萬...
多平方米。該館藏品計有自然標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萬多件,一級藏品110多件,有甘肅彩陶、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 (991)《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
自然標本中珍藏有中國特有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丹頂鶴等標本。藏品中歷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各類彩陶、漢代木簡木雕、十六國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寫經等。革命文物有當年紅軍長征遺留下的標語等。該館陳列面積7500多平方米,有5個大型的固定展覽。《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出了甘肅境內出土歷史文物1500余件,系統地反映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突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彩陶,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十六國至隋唐佛教藝術和寫經等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甘肅自然富源》展覽,展出實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紹了甘肅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物、植物、礦物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出了墓內保存的60多幅磚畫。《黃河古象》展覽,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長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遺骸。《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展覽,以長征為軸線,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長征在甘肅境內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爭。該館單獨或合作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有《武威漢簡》、《甘肅彩陶》、《武威漢代醫簡》、《漢簡研究文集》、《炳靈寺石窟》、《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淳化閣帖選》、《漢簡書法選》等10多種。
館導游詞 篇26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為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并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于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修于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于寢殿之后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35年。位于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后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戶,號稱“陜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于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為“臥龍先生”。劉備為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托,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著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為什么叫“武侯墓”?是因為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后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為“武侯墓”。
館導游詞 篇27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莊嚴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貴。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們中原人。據說這是因為這個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個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兒。他從小就生活在少數民族的圈子當中,作畫、寫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這種獨特的風格。老子的形象莊嚴肅穆,耐人尋味。臺座的變形牡丹花圖案疏密有致,勻稱飽滿。它原先位于驪山的華清宮朝元閣內,當年接受過唐玄宗的膜拜。后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閣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層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們的碑林博物館之行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感謝各位的參觀,謝謝!
館導游詞 篇28
各位旅客:
廣州海洋館是一個集游樂、觀賞、科研和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高科技展館,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是“廣東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廣州海洋館分多個區域全方位展示海底世界,它包括:海洋廣場、浮雕廣場、海底隧道、深海景觀、海藻柱、珍品窗、淡水世界、巖石海岸、觸摸池、海龜池、企鵝館、鯊魚館、海洋科普廳、海洋劇場、海獅樂園等展示區。這些展示區特色鮮明、生動逼真。
廣州海洋館最精彩的三大皇牌表演節目: “美人魚”表演。三條美人魚在眾多的魚兒陪伴下,翩翩起舞,隨著歡快的音樂,時而高沖,時而低潛,一會單獨表演,一會集中造型,動作是那么輕巧玲瓏,儀態是那么超凡脫俗, 人鯊共舞表演。
當您步進900立方米水體的鯊魚館,看到各種各樣的鯊魚,當然最驚險刺激的,還是潛水員在鯊魚池里給鯊魚喂食,聞到魚腥味的.鯊魚圍著潛水員轉來轉去,爭搶潛水員帶來的小魚。 海豚、海獅表演。來自美國、日本的8海豚和8只海獅,兩條海豚托起訓養師表演高難度的動作“空中飛人”;海獅們更是表演了滑稽的帶球投籃,伸頸接套圈,向觀眾拋飛碟……博得觀眾陣陣掌聲,表演成功了,它還會鼓掌“自我鼓勵”呢!
館導游詞 篇29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江南百床館位于浙江省嘉興桐鄉市烏鎮,是一家專門收藏和展覽江南古床的博物館,現已收藏了多張明清、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床,如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小姐床、羅漢床等。
江南百床館主要分為三個展廳,第一展廳陳列木架構造形式的床,第二展廳展示工藝復雜、制作精良的木雕床,第三展廳展示休閑實用型的床。
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位于烏鎮東大街210號,當地人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無不具備,從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內備有化妝間、衛生間、仆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此展覽是中國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館內展示了:清代拔步千工床、小姐床、雙龍足雕花架子床、明·馬蹄大筆管式架子床和雙喜、如意、帶鏡紅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等,數十張明、清及近代的古床精品。這些床雕工精美、風格獨特、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古床中的精品。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并強調家具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
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這批床材質優良,工藝復雜,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譽為"鎮館之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館導游詞 篇30
大家好,歡迎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的人類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乃至中國向海內外公眾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館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廣場南端,該館創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領導決策,支持和海內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最終落成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國內大型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作為上海城市文明的標志,與上海地位相適應,所以系設計方案都是十分嚴格。經篩選,采用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刑同和副總設計師主持的設計方案。
新館占地33畝,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原來的上海博物館只有4個陳列館,現在增擴至10個陳列館和1個專館。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4倍。有11個長期展覽的陳列館如:青銅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銅器館、陶瓷館和雕刻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我們現在站在博物館大門前,看一下這個新館的造型,它的設計是方形基座與圓形放射型相結合,有著鮮明的空間感。“方”象征著四面八方,“圓”著意文化淵源之循環往復,這個館的四座“拱門”弧線,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猶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如果從高空中俯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個圓盤形的屋頂恰似一面巨大漢鏡。不僅蘊含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天圓地方”,凝聚著中華文明結晶,更體現了我們是基于現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感。新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市現代化的跨世紀標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座上海新博物館,一同感受我國中華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舊之中。博物館的大廳地鋪青磚,墻飾米黃色花崗巖,大廳中央地面鑲有古樸碩大的寶相花圖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青銅器館”。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臺,建成嶺南第一名園,并提名為“海山仙館”。經過多年變遷,當年的風貌已蕩然無存。1998年,由政府出資,開始了“海山仙館”的主樓“貯蘊樓”的重建,并由已故著名建筑園林大師莫伯治負責設計。以下是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廣東西關景點之海山仙館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青銅器文化是記錄奴隸社會的形象載體。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門類齊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代、各地區成系統的收藏來講,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館尤以長篇銘文同歷史著錄的重器為特色。而這個青銅器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完整體系同中國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參觀完之后,西面還有一處院落是新四軍竹溝留守處舊址。這處院落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承認的,對外有牌子,所有在竹溝的機構和黨、部隊的活動都是依托新四軍竹溝留守處的名義開展的。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也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后面這位是肖邦,他是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不滿20歲就已經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
中國青銅工藝的時代跨度,大致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可分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等幾個階段。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以禮器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劃歸為五大類,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飾物)、樂器、兵器、工具和貨幣。
剛剛大家已看過青銅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的鼎盛期。青銅器的鼎盛期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鑄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鑄作,品種之多系空前絕后的。這時期的青銅器上大多裝飾獸面紋同各種動物紋,瑰異莊嚴,神秘莫測,這些都是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這個“簋”,在古代是用來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狀或方或圓,在當時是貴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來又逐漸流傳到民間,而我們民間更有“九大簋”之說。何謂“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時候好豐盛,有九個大簋裝放菜肴食物。古時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慣稱盛宴為“九大簋”。在“九”與“簋”之間還加個“大”字,不單指多,而且含有極其豐盛、隆重意思。人們所講的“簋”,是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按現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夸耀其筵席規格之高。
傳統“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經演變成我們現代“九大簋”的這九道菜,分別是: 1.蝦米燉冬菇; 2.豬皮膠燉田鴨; 3.南乳冬筍燉花腩; 4.白切雞;5.柴火燉大白菜; 6.荷蘭豆炒雙魷雞雜; 7.蒜蓉燉海蜆; 8.扣肉煲; 9.咕嚕肉。
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聽我講了這么多美味的菜肴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嘗一番。大家看一下這個,這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于1890年在陜西扶風出土,重201.5公斤。最為珍貴的是它內腹壁鑄銘文290個字,記載了大貴族頌揚其祖先師華父輔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賞賜他命服、土地及奴隸等史實。
革命的失敗使中共中央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決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路線,7月1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對政局宣言”,確定了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總方針。后來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據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并派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領導這次起義,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準備南昌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1927年七月24日,張發奎通知葉挺,賀龍上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當時,得知會議內幕的葉劍英由廬山趕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條小船上與葉挺,賀龍商定,不去廬山開會,轉道去南昌。
前面的是青銅工藝的轉變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銅器鑄造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峰的更新期。在這時期的青銅器的禮器特性逐漸消失,而且相當一部分轉化為日常生活器用。
大家看一下這些都是近年搶救的14件晉候酥編鐘,大的52cm,小的22cm。銘文記載了晉獻候在周宣王率領下進行戰爭中,殺敵數百,擒獲俘虜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親臨賞賜。還有這個,由馬館長從香港搶救回國的西漢早期錯金銀鳥篆書銅壺,這個壺是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這個壺失去了一個蓋,它代表了西漢時期青銅器金銀錯工藝的最高水準,屬一級文物中特殊精品。
大家一邊參觀有關古代青銅器鑄造過程的模擬陳列和制瓷工藝的方法,一同隨我走進另一個館-—“陶瓷館”。
陶瓷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陶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距今8800年前的江西省萬年縣已有古人制陶足跡。在這里展示了不同時期陶器文化,歷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從選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較單調。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現也標志著我國陶瓷進入了絢麗多彩的階段。“唐三彩”是以鐵、銅、錳、鈷等金屬原料為呈色劑,在低溫氧化中燒成黃、綠、褐、紫等多種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為陪葬品,以馬的形象最生動,而駱駝也常見。好像這頭駱駝馱著貨物,在行進中仰首嘶鳴,兩只駝峰左右分開,這普通的生理特征,被永恒地保留下來。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還有宜興的紫砂器也是名聞天下的。宜興是中國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發展而成的,而宜興燒制的紫砂器質地細膩,堅硬而耐寒耐熱,泡茶不失原味,還能保持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顏色以赤褐色、淡黃色和紫黑色多種,造型多樣,是泡茶首選器皿。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好的紫砂器價值不菲,我們所看見的大多是明清時名人名家所作,甚為珍貴。
除陶器外,這里還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獨特創造發明的瓷器。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發展和燒制瓷器的設備DD窯,以及瓷器制品的展覽。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又一偉大貢獻。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由青瓷的生產,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制青銅器。好像這件商代青釉弦紋尊也屬陪葬品,但這可以說是現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勻凈的上品。
一直到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繁榮時期,呈現出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和龍泉、耀州、磁州、建陽、吉州窯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汝窯窯址位于河南寶豐縣,史五大名窯之首,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專燒青瓷,供宮廷用;定窯在河北曲陽縣,瓷器多以白瓷為主,且多采用金屬包邊;官窯,聽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開的,現在大家所見的都是南宋官窯瓷器,大家看這些窯器,用料講究,制作工整,布滿細碎紋片,口沿釉薄處隱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稱“紫口鐵足”;還有這些哥窯燒制而成的,由于燒制過程中產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種瑕疵美,被人賦以“金絲鐵線”、“網格金線”,這件哥窯汝釘足洗堪稱哥窯代表作。
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鎮成為我國制瓷的中心,景德鎮也被稱為“瓷都”。景德鎮的瓷器工藝的成熟與發展,結束了原有以青瓷為主流的傳統,開創了以青花為主流的彩色釉發展道路。青花的優點是著色力強,發色明快;藍花白地,素雅明凈;青花為釉下彩繪,有釉保護,永不退色。
清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尤以康、雍、乾時期為突出。釉上彩分五彩、斗彩、粉彩和琺瑯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為突出,造型豐富,除紅、黃、綠三色,還發明了釉上藍和黑色,這件五彩百鳥朝鳳盤,器形規整,畫面生動,實為五彩佳作。
最后,陶瓷器館還有古代瓷器制作坊和窯爐的模擬陳列。通過參觀,可以對我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與窯爐式樣、功能有個概略的了解。
館導游詞 篇31
各位朋友你們好,我首先代表我們旅行社以及我個人對你們的到來表示歡迎。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八一起義紀念館,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棟大樓是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原來是江西大旅社,建于,是一棟標準的徽式建筑,并且是當時南昌最高的建筑之一。
進入大廳后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建軍七十周年之際,在這里游覽參觀留下的題詞“軍旗升起的地方”。大家現在看到的房間是起義部隊衛生員的房間,對面的是警衛員的房間,中間是天井,天井不僅能起到通風采光的作用,還蘊涵了天圓地方的意思。地上的鵝卵石象征了一個個金元寶,而這些空白的線條則形似一個巨大的鎖,有鎖財的含義在里面。在天井四周的四個水缸是大旅社的消防設備,在起義的時候用來給起義軍喝水用的。當時旅社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木質結構,一直在解放以后才逐漸改變成為磚木結構的。
接下來我們要去看的是江西大旅社的喜慶禮堂,這里原來是給有錢人做壽辦喜事的地方,起義軍的領導同志曾多次在這里召開重要會議,部署起義的有關問題。這邊陳列的四把太師椅,兩個茶幾和那面穿衣鏡都是原物,其他的家具都是復制的。這座鐘所指的時間是南昌起義打響的時刻,8月1日凌晨2點。大禮堂右邊是九號房間,這里是起義時軍事參謀團的開會處,當時這里的房價是三塊大洋一天,而一個大洋折合人民幣大概是100元,可想而知,當時大旅社的消費之高了。在左邊是十號房間,在起義的時候,起義軍的領導同志們曾在這里工作過和休息過。
請大家跟隨我來二樓把,這是25號房間,周恩來同志曾經在這里辦公,這里也是旅社最好的房間,不僅有落地玻璃,還有電燈和電話。
進入二樓大廳后,大家看到的五尊雕塑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劉伯承。兩邊的浮雕是從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拓印下來的。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屏幕投影機,演示了朱德如何以設酒席,打麻將,吃飯的名義,牽制住了敵軍的兩名團長和團副,讓起義順利進行的情景。
南昌起義是在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的形勢下爆發的,初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5月,孫中山先生創建了黃埔軍校,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戰爭的巨大勝利和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觸動了蔣介石反動派的利益,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華東發動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又在武漢宣布“分共”,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無數革命者倒在血泊中,大革命慘遭失敗。
革命的失敗使中共中央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決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路線,7月1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對政局宣言”,確定了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總方針。后來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據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并派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領導這次起義,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準備南昌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七月24日,張發奎通知葉挺,賀龍上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當時,得知會議內幕的葉劍英由廬山趕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條小船上與葉挺,賀龍商定,不去廬山開會,轉道去南昌。
7月27日,前委成立后,根據準備的情況決定,起義由原定28日晚改為30日晚。7月28日,周恩來來到賀龍指揮部,將起義計劃告訴賀龍,并征求他的意見,賀龍表示堅決擁護黨的決定,周恩來當即以前委的名義任命賀龍為起義部隊的總指揮。起義的時間定于8月1日凌晨4點,后來由于軍中出現了叛徒,起義提前2個小時為凌晨2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