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風(fēng)景導(dǎo)游詞4篇
大家好,歡迎各位光臨鄭州黃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觀光旅游、休閑度假。
我是導(dǎo)游,非常高興為各位導(dǎo)游講解。
大家都知道,黃河流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發(fā)祥地之一。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而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被敬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仍以炎黃子孫自稱,以炎黃子孫為榮。
鄭州黃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黃河國家地質(zhì)公園,她位于鄭州西北20公里處,處于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是黃土高原的終點,華北大平原的起點。在這里,可以欣賞黃河的“懸、險、濁、蕩、闊”等特征景區(qū)以中原第一嶺——邙山為依托,北靠莽莽黃河,東臨京廣鐵路,西望著名楚漢爭霸古戰(zhàn)場。景區(qū)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現(xiàn)已開放景區(qū)面積20多平方公里,已經(jīng)建成并對外開放的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漢霸二王城、星海湖、炎黃二帝等六大景區(qū),分布著“炎黃二帝”“哺育”、“大禹”、黃河碑林、萬里黃河第一橋、浮天閣、極目閣等景點。這里被譽為萬里黃河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現(xiàn)在大家參觀的是景區(qū)的第一景觀——炎黃二帝巨型塑像。 炎黃巨塑景點包括炎黃二帝塑像、廣場和紀念壇三部分。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采用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shù)和中國建筑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巨塑以黃河岸邊的黃土為根基,山人合一,渾然天成,在我們身后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整個塑像融黃河、黃土、炎黃文化三者為一體,體現(xiàn)與大地共生,與山川同在,與日月齊輝,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的藝術(shù)效果。今天大家看到的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在1987年經(jīng)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倡議和反復(fù)論證下修建的,從1987年倡議至開工建設(shè),歷經(jīng)20年。對方案的設(shè)計五易其稿,先后召開了11次論證會,由國內(nèi)100余位知名專家學(xué)者參加。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中華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開拓和創(chuàng)業(yè)的化身。
整個塑像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其中毛石7萬多方,景石3萬多噸。巨塑內(nèi)部為雙子座樓東側(cè)10層,西側(cè)11層,實用面積8000平方米。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羅斯的母親像高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并肩矗立的二帝像是名副其實的巨人,眼長3米、鼻長8米,兩張巨大的臉合在一起就有1000多平方米. 山體右下方是范曾教授為炎黃二帝塑像親筆手書長達的長33米,寬3.3米《炎黃賦》碑刻。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泛舟于龍湖之中,希望這片波光粼粼的碧水能為各位洗去一路風(fēng)塵,帶來一路好心情。
龍湖因淮陽是龍都而得名,它由柳湖、東湖、南壇湖、弦歌湖四部分組成,我們腳下的這片湖面叫柳湖。龍湖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14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近萬畝,俗稱萬畝龍湖。湖中有島,島上有城,城中有景,被譽為“內(nèi)陸奇觀”、“中原明珠”。迎面這片陸地是龍湖中最大的島嶼,它的上面就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也就是今天的淮陽縣城,可以說淮陽縣城是一座水上城市。大家想聽一聽城中的故事嗎?古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那只有等到下了游船以后再說了。
龍湖是怎么形成的呢?龍湖原來并沒有這么大,它是因為黃河泛濫而形成的。幾千年來,淮陽城屢遭黃患,歷代官民為保護這座古城不被淹沒,每次黃水泛濫,就在城周圍三至五里外修堤筑壩。黃水退后,攜帶的泥沙沉積于堤外,堤外漸高,堤內(nèi)漸洼,形成湖面。1996年柳湖清淤時,在西邊湖底發(fā)掘有一口宋井,據(jù)此可以斷定,大面積的龍湖形成于元代和明初。
[船至九龍巨雕附近]
這九條巨龍雕塑于1996年。為什么有九條?又在湖中?因為傳說龍生九子,九又是最大數(shù),湖又叫龍湖,所以蛟龍游龍湖便不難理解了。我們都是龍的子孫,今天也可以說是蛟龍游龍湖了!
前面的這個高臺是1996年清淤時建成的,它的下面是一口宋代古井,其套環(huán)式八棱青石井口,現(xiàn)存淮陽縣博物館。為了保護它,并告訴后人,特建亭立碑,以示紀念。
前面這座小島叫西銘山,也有叫雞鳴山的,是因雞、西相近而形成的。宋朝時候陳州知州張詠深愛龍湖景色,在島上花幾年時間建造了別致的“望雨臺”。細雨時日,登臺遠望,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極具詩情畫意。“望臺煙雨”是古陳州八景之一。張詠通詩文,博才學(xué),頗有名聲。宋真宗時,由寇準引薦,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因遭丁謂彈劾出任陳州知州七年。一天,張詠看到丁謂逐寇準的奏報,慟哭失聲,大罵丁謂,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縣,今城西十二公里的柳林集。清代詩人汪思回有詩《望臺煙雨》贊曰:“園僻常宜雨,臺高故受煙,溪云籠樹密,山翠帳湖妍,不盡陳州勝,因思張詠賢,追攀尋去住,暮靄隔前川。”
民國初年,西銘山因附近居民取土做坯建房,破壞嚴重。民國28年,縣長苗德在此立一石碑,禁止取土,碑文說:此山半城半郭,載在縣志,北望羲陵、柳湖,南瞻厄臺、思陵,東有長湖、城垣峭壁,天然風(fēng)景之佳,全縣都不如這個地方。1996年清淤時,增高了西銘山,進行了綠化、美化,重現(xiàn)了望臺煙雨之景觀。
各位朋友,前面這個舟形高臺,就是淮陽著名的八景之一——蘇亭蓮舫,也就是宋代文壇巨匠蘇轍的讀書臺。蘇轍子由,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與其父洵、其兄蘇軾被譽為宋代“三蘇”,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年間,蘇轍來陳州做教諭。他在《初到陳州》里說:“謀拙身無向,歸田久未成,來陳為懶計,傳道愧虛名,俎豆終難合,詩書強欲明,斯文吾已試,深恐誤諸生”。蘇轍對柳湖風(fēng)景情有獨鐘,常到這塊高臺上讀書作詩,并不斷邀請?zhí)K軾、張安道、李簡夫等人在此吟詩作畫。蘇軾在《和子由》詩中有證:“太昊祠東鐵墓西,一樽曾與子同攜;回瞻郡閣遙飛檻,北望檣稈半隱堤。飲豆羹藜思兩鵠,飲河水賴長;如今勝事無人共,花下壺盧鳥勸提。” 后人敬仰蘇轍文才和功績,便在讀書臺上建亭紀念。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從此,蘇亭蓮舫成為古陳州七臺八景之一。
清代詩人吳履坦在《蘇亭蓮舫》一詩中贊曰:“十里荷香滿碧湖,中央虛敞一亭孤,往稽世代人傳宋,獨著風(fēng)流姓是蘇。翠蓋陰中停畫漿,紅衣隊里醉醍醐;只今玩賞橫橋畔,景物猶堪入畫圖。”
[船至湖心]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柳湖的中心,也就是進入了淮陽的七臺八景又一景的“柳湖漁唱”的畫面之中,你們看到這浩渺的水面,一定會想象到水下游魚的歡暢,你看到湖岸上行行垂柳,一定會感悟到它對你的依依之情。如果沒有的話,那你就聽一聽清代詩人馬祖悅的《柳湖漁唱》:“煙柳行行映碧波,漁舟高唱往來過,聲殘明月疏星晚,響入斜風(fēng)細雨多。”尤其當朝霞冉冉升起,或夕陽徐徐西下之時,天上霞光萬道,湖上金光四射,游船輕輕搖動,魚兒頻頻歡跳,其情其景更是令人陶醉不已,流連忘返。
各位朋友,泛舟柳湖的時間快要結(jié)束了,柳湖的北岸,就是聞名華夏的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廟——太昊陵,請大家下船時注意安全,并整衣肅冠,作好朝拜人祖的準備。
各位游客大家好:
石林位于昆明市東,是世界罕風(fēng)的風(fēng)景名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杰作。在路南廣達40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遍布著上百個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獨立成景,有的縱橫交錯,連成一片,占地數(shù)十畝,上在畝不等。只見奇石拔地而起,參差崢嶸,千姿百態(tài),巧奪天工,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石林的主要游覽區(qū)李子箐石林,面積約12平方公里,游覽面積約1200畝。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qū)內(nèi)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jié),石林四周的彝、漢等各族群眾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石林歡慶佳節(jié)。人們在白天舉行摔跤、爬桿、斗牛等比賽活動,夜晚則燃起熊熊篝火,耍龍、舞獅、表演民族歌舞。阿細跳月、大三弦舞則是最受歡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外石林
外石林主要指位于大小石林之外的周圍風(fēng)景區(qū)。這片風(fēng)景區(qū)方圓數(shù)十里。在野嶺荒山,鮮花綠樹叢中,又有許多奇峰怪石點綴其間。這些異石個體龐大,形象生動,加上周圍環(huán)境生機勃勃,視野也較為開闊,游覽又別有一種情趣和感受。
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處,也叫新石林或摩寨石林,占地5000多畝,新辟游路6公里多。與“石林”相比,這里又是另外一種特色和風(fēng)格。
進入乃古石林,只見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濤沖天而起,氣勢磅礴,又像壁壘森嚴的古代戰(zhàn)場,令人思緒萬千。景區(qū)內(nèi)還有神奇瑰麗的地下溶洞,人們稱之為地下天宮或水晶宮,屬地下巖溶地貌。
大疊水瀑布
大疊水瀑布位于路南縣城西南20公里,有公路相通至疊水電站,舍車步行二三公里便可到達。瀑布的水源系南盤江的支流巴江,落差88米,最大流量達150立方米/秒。洪水季節(jié),只見飛流直下,氣勢磅礴,聲震山野,數(shù)里之外可聞其聲。干旱季節(jié),飛瀑則分兩股下瀉,有如銀鏈垂空,纖秀柔美。
長湖
長湖位于路南縣城東15公里的維則村旁,系巖溶湖泊。湖長3公里,寬僅300米,故名。湖中有蓬萊島,湖底布滿參差錯落的石筍、石柱。長湖深藏在圭山的懷抱里,故又稱“藏湖”。
芝云洞
芝云洞位于石林之西北約5公里處,又叫紫云洞,由大,小芝云洞,大乾洞、豬耳朵洞組成,總面積約2.55平方公里,它是巖溶地貌的地下奇觀之一。
奇風(fēng)洞
奇風(fēng)洞位于李子箐石林東北5公里處。它由間歇噴風(fēng)洞、虹吸泉和暗河三部分組成。每年8至于11月,會時有大風(fēng)從大小數(shù)十厘米的噴風(fēng)洞出,安靜的大地頓時呼呼兒響,塵土飛揚,并伴有隆隆的流水聲。2、3分鐘后,一切復(fù)原,數(shù)分鐘后又再次噴風(fēng)。雨季間隔15至30分鐘噴一次風(fēng),旱季約隔一小時。
謝謝大家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富春江風(fēng)景區(qū),下面我將引領(lǐng)您瀏覽富春江沿岸的山山水水,讓您飽覽天下聞名的富春江美麗風(fēng)光。家看一看,富春江風(fēng)景區(qū)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而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的名勝古跡。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家看到的是風(fēng)景區(qū)東線,東線以富春江七里瀧風(fēng)光帶和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影嚴陵問古”、“雙塔凌云”、“子胥野渡”、“七里揚帆”、“葫蘆飛瀑”等景點,影人行明鏡,鳥度屏風(fēng)里”之妙趣,是富春江回歸自然旅游線;而南線以“地下藝術(shù)宮殿”--靈棲洞天、“江南懸空寺”--慈巖為主,其“東海龍宮”、“國第一天然立佛”等景觀世之罕見,是科普考察和佛教文化觀瞻旅游線;再看這邊的西線,以“華東明珠”--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好運島等景點為旅游點,其千島湖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于一身,堪稱天下奇觀,是千島湖山水風(fēng)光旅游線;而新安江城又以“風(fēng)涼、水清、霧奇”三絕聞名,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城鎮(zhèn)避暑勝地。
錦繡新安江被譽為國的“多瑙河”。新安江龍舟漂流、新安江九姓漁民水上婚禮、月亮島等旅游項目、景點與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好運島等景點組合成新安江城郊水上旅游線路。’游客朋友們,置身于這樣的山水之間,你有什么感覺呢?距今16XX年前的文學(xué)家吳均也曾來到富春江,家來看看這位文豪寫的《與朱元思書》 :
與朱元思書 作者:吳均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翻譯過來就是:風(fēng)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xiàn)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涌的江浪勢如奔馬。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耐寒常青的樹木。山依恃地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比遠。爭著向高處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擊著石塊,發(fā)出泠泠的聲響;好鳥彼此和鳴,織成嚶嚶的諧美旋律。蟬兒則無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不絕。在仕途上鷹一般沖天直上的人,望一眼這么美的峰巒就會平息熱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籌劃治理世俗事務(wù)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會漏下一些光斑。
游客朋友們,你也有同感嗎?歡迎您長留富春江三百年。今天我們的愉快旅途結(jié)束了。祝各位一路順風(fēng)!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