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藥材產業的調查報告
充分開發藥材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既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又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達到強縣富民的目的。盡管我縣中藥材產業開發起步慢、基礎差,但也擁有許多發展優勢和機遇,只要我們找準優勢,搶抓機遇,因勢利導,加快發展,完全可能把它培育成一大重要的支柱產業。
一、 我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優勢分析
一是野生資源十分豐富。中藥材資源在我縣境內廣為分布。據1984年全縣中藥材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縣共有1082種中藥材,分屬253科,其中植物類藥材950種,動物類124種,礦物類8種。但全縣開發利用的中藥材只有30種左右,僅占中藥材種類的3%,全縣理論年采藥量可達1000噸左右,實際采藥量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藥材任其自生自滅,資源浪費非常嚴重。
二是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我縣位于湘西南邊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6度,全年無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內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發展中藥材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全縣森林總面積達248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2.8%,是野生中藥材生長的最佳地方。由于我縣氣候獨特,出產的中藥材品質較好。據懷化正好制藥有限公司反映,該公司從會同收購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從江西等地收購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由于化學藥物副作用大,容易產生抗藥性,而天然藥物因副作用小、療效獨特、價格低廉而倍受國際制藥工業的關注。在“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思潮的影響下,國際醫藥界正在進行一場“綠色革命”,以天然藥物標本兼治為特點的中醫藥在國際醫藥界愈來愈受到重視。有關部門介紹,我國國人藥品消費中有40%是中草藥,國際草藥市場將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在國際醫藥市場上,天然藥物已占約30%,國際植物藥市場份額已達270億美元,世界天然藥物年貿易額150億美元,藥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額300億美元,我國相關產品出口僅10億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比爾.蓋茨曾經預測:“在硅谷之后,21世紀的朝陽產業應在生物醫學領域。”專家分析,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藥材前景將更加看好,如紅豆杉、銀杏葉等。
四是發展基礎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來,我縣相繼引進培育了一些中藥材品種,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最高時達到了1萬余畝。但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以后,由于中藥材分散到戶種植,經營粗放,管理不善,導致種植面積銳減。到1988年,全縣僅存1000畝左右。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藥材市場價格的回升,我縣部分鄉鎮群眾自發種植紫珠、百合、天麻、魚腥草等中藥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總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特別是一些鄉鎮和農戶看到了中藥材的廣闊前景,嘗到了種植中藥材的甜頭,進一步加快中藥材發展的欲望更加強烈。如金子巖鄉提出“種植中藥材,致富金子巖”的口號,引導群眾大力發展中藥材生產,目前全鄉已建立百合生產基地500余畝。另外,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縣廣大科研人員在中藥材開發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開發的“棘托竹蓀”填補了國際科研領域在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術研究獲得省科技進步獎,開發的“竹蓀酒”獲得國家專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計劃”進行開發。
五是發展機遇十分難得。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國在藥業方面最有希望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是中藥。特別是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轉移生產”的趨勢日益明顯,許多國外天然藥物和保健品生產廠商紛紛到國內藥材產地尋求合作,利用藥材產地的道地性狀就地加工和外銷,形成海外市場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標準化種植基地。同時,懷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中藥材基地,發展醫藥工業,打造湖南西部“藥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龍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為龍頭的中醫藥制造企業群正在崛起,為我縣發展中藥材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加上農業特產稅取消后,農民種植藥材的積極性將更加高漲。
二、我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制約因素分析
當前,發展中藥材產業雖然面臨著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一些制約因素仍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我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客觀障礙。
一是市場份額有限,價格易波動。中藥材是特殊的農產品,貨緊則價揚,種植過多則賣不出去,且沒有其他用途,藥價變柴價。據有關專家介紹,市場對藥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總量只有糧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參年需求量約1800噸、當歸1200噸,多了就會造成巨大浪費。如果不深入進行市場調查,盲目跟風種藥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紀90年代初,我縣天麻生產曾經十分紅火,年產量高達50噸左右,以生產天麻為主的團河鎮盛儲村一度成為全縣的“首富村”。但后來由于天麻市場價格暴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驟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鬧,“首富村”也風光不再。
二是加工滯后,銷售不暢通。我縣中藥材加工業幾乎空白,上世紀90年代前后,我縣曾開發出市場十分看好的竹蓀酒,縣醫藥公司曾興辦過紫珠加工廠生產紫珠浸膏,但后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而停止生產。目前大部分中藥材經過簡單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進行銷售。從市場營銷情況來看,全縣中藥材市場建設嚴重滯后,團河中藥材市場才起步規劃,沒有實質性進展,除縣醫藥公司收購一部分中藥材外,大部分由農戶自產自銷,通過藥材商販賣往外地,年銷售量約100噸左右。可以說,加工滯后和銷售不暢已成為制約我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術要求高,質量難保證。中藥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說,地理、生態等因素如緯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氣溫、土壤和降水等對中藥材生長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術要求隨意種植,可能導致“桔生淮北則為枳”,既影響品質,又易遭到病蟲侵襲。中藥材對栽培技術要求嚴格,特別是隨著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的試行,對中藥材生產技術要求更為嚴格,對達不到gap要求的,不能進入下一道生產環節,生產的藥材就是廢品一堆。同時,中藥材抗病蟲性較差,極易受病蟲害侵襲,加上我縣農戶一般都把中藥材作為農作物生產的“附帶物”進行栽培,憑經驗管理中藥材,有的產量很低,有的品質達不到要求,有的甚至產生變異,品種退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