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基礎教育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二、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主要經驗
莘縣雖然是一個欠發達縣,但是縣委、縣政府領導抓教育的思想超前,教育決策者的辦學理念先進,廣大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高漲。莘縣的基礎教育經過幾年持續健康發展,已經躋身全市領先、全省先進。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做好了“七個堅持”:一是堅持優先發展不動搖,把滿足群眾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原動力。二是堅持教育公益性質,促進教育公平,把辦好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努力實現“有教無類”、“學有所教”。三是堅持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落實縣鄉辦學責任,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統籌規劃,促進協調發展;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公辦與民辦相結合;適度擴張優質高中資源,鼓勵社會力量采取多種形式發展高中教育。四是堅持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學校布局,促進農村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五是堅持不斷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搭建公正公平有序的競爭平臺。六是堅持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爭取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努力創造有利于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七是堅持依法治教,認真貫徹教育法律法規,加強教育督導,促進教育工作和諧發展。
三、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莘縣的基礎教育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積累了一些可貴的經驗,但是距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廣大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任務依然相當艱巨。縣鄉、鄉鎮、校際之間的差距較大,校舍、師資、內部配套設施等參差不齊,縣域內中小學辦學水平的差距嚴重制約著均衡協調發展。特別是巖集、張魯、劉莊、鄒巷、王鋪、馬集、櫻桃園實驗等幾處初中,在校生均在300人左右,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城區小學、初中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實驗小學、國棉學校、中心希望小學、實驗初中、新華學校無法滿足家長需求。家長擇校意識越來越強烈,大批農村孩子想方設法也要到城區接受義務教育,給城區小學、初中帶來很大壓力。
2、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還不能滿足群眾需要。一中、實驗高中在前幾年的招生擴張中已經達到了極限,近兩年不得不控制招生規模。兩處學校均按公辦民助性質運作,城區缺少公辦高中,二中地處朝城鎮缺乏吸引力,明天、師范兩處民辦高中辦學不景氣,優質高中教育相形見絀。
3、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機制亟待改進。縣鄉、鄉鎮之間教師流動欠靈活,年齡結構不合理。鄉鎮小學教師平均年齡偏大,達到了48歲,多數是轉正民師挑大梁。新招聘的年輕教師多數集中在鄉鎮中心小學,偏遠的農村完全小學師資短缺。地域性教師編制不合理,一中、實驗高中、職業中專師資匱乏,莘亭、十八里鋪、燕店、河店四個鄉鎮教師超編。
4、學校內部配套設施陳舊,急需更新。城區、鄉鎮中心中小學基本達標,農村完全小學空殼現象嚴重,圖書、儀器、音體美器材存在短缺、陳舊問題,造成無法開全課程,特別是農村小學英語、體育、音樂課很難開課。
四、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分析
莘縣人口眾多,22個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中心鄉鎮與一般鄉鎮之間綜合實力差距較大,造成教育的不均衡。
1、農村完全小學布局調整進度不平衡。燕店、河店調整力度較大,幾年前就實現了合理布局。莘城、櫻桃園、朝城、大張、古云、妹冢等幾個人口大鎮小學布局還存在教學點,造成資源浪費。一些長期保留的小學還沒有建起教學樓。
2、義務教育經費還不能滿足辦學需要。目前的小學生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的生均公用經費只能滿足維持正常的教學運轉和簡單的維護維修,添置圖書、儀器、音體美器材捉襟見肘。個別鄉鎮存在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統籌使用的情況,沒有按學生人數足額使用,造成經費使用不合理。
3、群眾享有優質教育的愿望越來越高,造成“扎堆”現象。由于家庭比較富裕,家長對農村教育不滿意,出現了許多進城就讀的學生,城區小學生源充裕甚至過剩。新華學校每年都出現初一學生爆滿現象,個別農村初中初一只招生200多人。并且,初二、初三轉學進城就讀的源源不斷。公用經費按人頭撥付,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