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營銷管理》的感悟(精選3篇)
讀《營銷管理》的感悟 篇1
最近讀了一本書,嚴格說是一本教材,即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因為菲利普·科特勒的盛名,因為《營銷管理》的名氣,我才決定膜拜閱讀的。這本書共644頁,龐大的數字,可怕可怕,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當然,我沒有精讀,只是粗略地讀了一遍。
其實,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本書。我讀到一半時,越覺得不對勁,怎么科特勒先生自己寫的書里還會出現“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里說”這種字樣啊。后來,我上網查了下,果真出問題了,這本壓根不是大師寫的那本《營銷管理》,而是哪位仁兄山寨出來的并且名字都一樣,我被騙了。之后,我在想,要不要繼續下去呢?幾番糾結后,我還是決定讀到底。
其實,這本山寨版寫得還是挺全面的。只是,像這種學術專著類的文章,學院式枯燥乏味的寫作風格,讀起來真的很讓人蛋疼,甚至有放棄的沖動。我覺得,讀這本書跟讀政治書差不多,看著看著,感覺那些道理我也懂,都是些不痛不癢的論述。可是,一合上書本,你讓我復述剛才學到了什么,我還真不知自己學會了什么,說不出來,啞口無言。我想,可能是它理論性太強的緣故吧。
有時候,我覺得這種書用來作學術論文還是不錯的,但如果用它來作市場實戰操作指導的話,你立馬會發現它一無是處。比如,讓你給一家實體店鋪寫份可操作性的營銷策劃,你想想,這本山寨版的《營銷管理》能給你提供什么具體的思路嗎?答案是,不能。當然,不是說這種書不好,只是它的立意太高,格局太大,它可能給了你戰略思想,但絕對無法給你具體的戰術。這就好比練武,這種書就像內功心法,它能增強你的內功,卻無法教你一招半式。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就是把整本書都背熟了,我最終也只適合考場,不適合戰場。
最近我發現,每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前,光看題目,我會對它充滿著無限遐想和期待。可是,讀完以后,往往讓我大失所望。原因是,書文的內容,和我腦海里想象的內容大相徑庭,不是我想要的。比如,這本《營銷管理》。我一直以為,我讀了之后,會對“營銷管理”有更深的認識,但結果恰恰相反。作者寫的“營銷管理”并不是我之前腦海里想象的那種“營銷管理”,很奇怪吧。但是,你若讓我闡述一下我想象中的“營銷管理”是什么樣的,我也說不上來。所以,我常常很被動,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書,找不到想要的書,這就導致我常花了大把的時間,卻勞無所得,徒勞無功,沒有收獲,悲劇啊悲劇。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那么的爛,至少它普及了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并且我還了解了好幾個新的名詞。老實說,這種書我還寫不出來呢,因為它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太強,不是我的風格。
讀《營銷管理》的感悟 篇2
營銷無處不在,成功的市場營銷也絕非偶然,而是精心的策劃并有效的執行的結果,如何成為合格的營銷人員?什么是市場營銷?營銷人員所具備的素質都是有那些?所謂的市場營銷的定義就是“滿足別人并獲得利潤”,市場營銷可以把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轉變成商機。營銷管理就是選擇目標市場,并通過創造、交付和傳播優質的顧客價值來獲得顧客、挽留顧客和提升顧客的科學于藝術相結合的一門學問。
市場營銷,一般營銷什么?
市場營銷人員一般營銷一下十大類型的產品:有形的商品、服務、事件、體驗、人員、場所、產權、組織、信息和創意。
誰是營銷者?
營銷者是那些從潛在顧客那里尋求響應的人,如果雙方都在積極尋求把自己的產品(服務)賣給對方,那么我們就把他們定義為營銷者。
一般而言,可能存在的八種營銷需求:
1.負需求:消費者對某個產品感覺到厭惡;
2.無需求:消費者對某個產品不了解或者不感興趣;
3.潛在需求:消費者可能對某個產品產生了強烈的需求,而現有的產品又不能滿足其需求。
4.下降需求:消費者逐漸減少或者停止購買某種產品;、
5.不規則需求:消費者的購買可能是每個季節、每個月、每周甚至每小時都在發生的變化;
6.充分需求:消費者充分的購買所有投放到市場中的產品;
7.過度需求:消費著想要購買的數量超過了市場的供應的數量;
8.不健康需求:產品可能吸引消費者,但卻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營銷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優秀的營銷人員總能發現滿足顧客并且擊敗競爭者的新方法。
讀《營銷管理》的感悟 篇3
1)慈不帶兵、仁不管財,
2)公司無財,員工不來。公司無賞,員工不往。
3)很多人想成功卻不能成功,是因為只有想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做到為了成功你肯做些什么、犧牲些什么、忍受些什么。
4)如果你無法對所從事的事業投入濃厚的熱情,那么,去找一個你真正喜歡的工作干吧。因為他決定了你的成敗,也就是你人生的品質。
5)教育顧客是一個強大的營銷手段。如果對客戶進行教育,你的利潤就會攀升
6)生活中每一件事做到知足常樂,工作中每一件事永不滿意。
7)客戶只對他們自己,以及能夠給他們帶來切實利益的東西感興趣。
8、關閉你生命中的一扇門,然后打開另外一扇門!要么愛上你現在的工作,要么就去找其它工作。
9、喜歡上你的客戶,而不是你的產品、服務,或者你自己
10、每天至少同一位客戶進行交談。能夠設法使他們進行交談就再好不過了。你可能會聽到能夠使你的業務蒸蒸日上的好建議!
11)我們必須學會:多渠道、多方式、多品種開展業務。一方面提升我們的利潤,另一方面提高我們的抗風險能力。
12)在你之上的人向你索要的東西只有一種.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解決之道使他們看來顏面有光,并且讓他們實現目標。他們希望屬下是個能解決問題的人。而這些策略將提供解決問題之道,你要讓自己變成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他們最愛這種人了。
13)兩種特別的增加收入的策略。第一種是:將現有的東西盡情發揮。首先,要關注那些別人不愿和你做生意的主要障礙上。第二種策略是:如何將你的極限加倍。
14)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門檻。
15)盡量消除你的客戶與你進行交易時的風險,消除客戶行動的障礙及購買時的主要障礙。
16)一個人要成事,成就一番大事,最最重要的是:心胸和心態,而不是想法和能力。
17)一旦你提供一個沒有風險的機會,人們就會和你打交道、做生意。
18)神說,沒有愿景,人會迷失,因為前進的道路中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和困難。而有了愿景,我們就會堅持下去。
19)客戶向你購買產品或服務,是因為他們相信有助他們獲得更大的方便、安全、愉悅、經濟、成就,或者只是簡單的自尊感覺。
20)客戶們并不是在購買產品或服務,人們是來購買最后的成果。
21)當客戶購買任何產品或服務時,都要學會問自己:客戶最終想要的結果是什么呢?
22)人生回報有三:付出、愛心、感恩。
23)當我們在抱怨時,首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盡善盡美。
24)你可以抱怨,這是你的權利,但你會發現,事情反而變得更糟。
25)不是我們不能成功,而是我們認為我們不能成功。
26)管理越規范,要求越嚴格,員工對公司越有歸屬感,對工作越珍惜。
27)管理就是嚴要求,而不帶處罰的要求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8)讓客戶和你合作感到輕松、誘人、愉悅。
29)賴昌星名言:不怕干部講原則,就怕干部沒愛好。
30)賴昌星名言:是石頭就有縫,是人就有弱點,我就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沒有欲望,如果有,一定在峨眉山上。
31)今日事,今日畢,日清日高。言必行,行必果,事事達成。
32)主動、用心、專注、專業、干練、品質、效率。
33)你的存在讓別人活的更好,你才能活的長久、輕松。
34)利用行業第一的策略。
35)絕不向顧客推銷產品。
36)讓顧客相信你是和他站在一邊的。
37)充分盤活你的隱藏的資產、資源、忽略的機會。
38)如果你確實做到了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那么其他的一切便不在話下。
39)一個沒有服務意識的企業是一個沒有未來的企業,同樣一個沒有服務意識的人是一個沒有未來的人、
40)不附帶處罰的要求是沒有意義的要求。
41)企業發展多大,就看有多少人操心,而操不操心就看這是和他有沒有關系。
42)與人合作的能力,是人能否成功的第一能力。
43)要讓人行動,得讓他看到足夠的好處。
44)沒有共識就沒有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就沒有強大的團隊。
45)一名政治家絕對不能坐著日本轎車出席美國工會的聚會。負面認知可能會顛覆正面的信息,再好的想法也可能被錯誤的表達方式扼殺。
46)遇到問題,我們大部分時間或第一時間,不是想的如何挽回損失、解決問題,而是在極力的證明誰對誰錯--悲哀啊。
47)遇到問題最要不得的兩句話:第一、這事我沒辦法。第二、絕對不是我的錯。
48)遇到問題首先說是別人的錯的人,是一個我們不會考慮要用的人。
49)當你發現自己并非無所不能,并能坦然接受別人的建議、幫助甚至指責是,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很輕松,人際關系很融洽,做什么事都那么稱心如意,
50)遇到問題,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完成,還是認為不可能完成。
51)受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處理同樣的問題或麻煩,卻不想辦法徹底解決,這就是我們的做事習慣。人歡迎的一點:永遠做一個問題解決者,而不是制造問題的人。
52)追究問題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而不是證明誰對誰錯,讓后去處罰他。
53)重要的是什么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
54)佛家將修行,是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他們通過參禪。我們將提升,也是通過不斷改正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而問題和錯誤往往是通過別人才能認識到的,你愿意別人幫助你嗎?
55)每一個環節都做好,不要給下一個環節添麻煩。能一次做好的就不要兩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就會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提高大家收入。
56)昨天做不到的,不等于今天做不到。今天做不到的,不等于明天做不到。因為一、環境在變。二、客戶的情況也在變。二、你的能力也在變。所以,只要真誠、持續的跟蹤,成功是屬于你的。
57)建議客戶,同類的產品要有三個價格:高、中、低。同等的價位還要有三個品牌。同個品種要有各種劑型。因為我們針對的是不同層次、需求的顧客群。
58)每一件事情要做好:第一要定人,誰來做,第二要定標準,做到什么程度。第三、要檢查與考評。
59)管理:可以越級去調查,不能越級去指揮。可以越級去投訴,不能越級去匯報。
60)大格局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是一種以大見小、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
61)只有超越常規的思維,才能有超越常規的發展。做和別人同樣的事情,你不會有比他好的結果。
62)讓人信任的基礎:無私、自信、負責、能力。
63)領導者就是領導人心,要想服眾,靠的不是你的權利,而是你的負責、犧牲、奉獻,時時為你的下屬考慮。
64)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只有改變自己才是唯一出路。
65)有賣點突出賣點,沒賣點就要包裝出賣點。
66)我們不要只想著依靠渠道走貨,要把渠道當成方便顧客購買的場所。能不能讓顧客主動到渠道去才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做到了,就不是你去求渠道了,而是渠道主動找你。
67)人生的一切結果都是交換。國與國、企業與企業、家與家、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交換有兩個條件:雙方自愿,第二交換的結果雙方變得更好。
68)離開了利潤談收入是沒有價值的,離開了創造了多少利潤談我們的收入,不應該是我們銷售人員的思維模式。
69)真正的品牌是顧客心中某一品類的代名詞,它代表的是品質、保證、聯想、象征、承諾,一種情感的東西。首要功能在于簡化顧客的選擇,實現向其"預售"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高效銷售。
70)提高銷售的兩個問題:影響客戶成交的障礙是什么?為此我們做了什么
客戶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么?我們是否充分挖掘
66、一旦你知道了如何關心和你共同工作的人,那你的收入及成功機會
就會開始增加。
71)對于新同事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告訴他該怎么做,因為有時她們是真的不知道做錯了。
72)成功其實有時很簡單,只要在某一點或某一面做到獨特、做到無與倫比,就成功了。
73)靈活性和速度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74)以4c思考問題,以4p付諸實施
71、地頭力--它是指不靠記憶或經驗得來的知識,是一種現場瞬間反應的能力,一種從零開始的思維突破能力,一種對現地、現場、現物、現時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快速反應,清楚說出自己的邏輯和假設,言之成理,并具說服力和溝通力,就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一個公司的強盛,不在于它的規模,而在于"地頭力"是否強勁,在于公司是不是建構在"地頭力"的基礎上。
84)我們學習、培訓、開會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好市場,但市場有問題了,卻以開會、學習、培訓為理由不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就是本末倒置,大錯特錯了。
85)永遠不要和別人比誰更好,而要證明你與別人不同。
86)如果你不是第一,去找能成為第一的賽場,或自己定義一個品類。
74、有效溝通、獎罰分明、堅定決心、協調資源,是提升執行力的主要因素。
75、個別員工執行力差是能力的問題;公司整體執行力差就是管理的問題!
76、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77、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
78、更為深刻的了解顧客,通過把握顧客的需求,為顧客提供更為貼心的產品和服務,更有效的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好忠誠度,實現客戶的重復購買。
79、我們有兩大客戶,一是渠道,二是顧客。
80、營銷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交換源于價值,營銷的目的在于使價值升值。價值包括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制度價值、人的價值。
90)對于新員工的錯誤,我們要有耐心,因為他不知道那樣做是錯的。當然,對于新員工,自己要虛心學習,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不要挑戰別人的耐心。
91)領導的作用是檢查、協助、督促下屬去完成任務,而不是代替他去做。
92)沒有人會拒絕改變,但所有的人拒絕被改變。
93)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94)什么叫專業:客戶不知道的你知道,客戶知道的你比客戶知道的更清楚、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