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系部門工作計劃
“兩翼”抓點。小組合作學習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創造條件實行小班額教學和圓桌式排座。注意學習小組建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注意組長使用培訓,提高指導交流能力。研究小組討論的時機、內容、形式,做到適時、適當、適用。加強小組分工、合作、交流、質疑的方法指導,做到有序、合理、高效。
導學稿是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課堂的作業、復習的資料。提倡中學全面推行導學稿。落實先自備、再共備、然后己又備的“一課三備”制度,推行“問題化教案”——學生通過自學能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學生可能發現不了的問題;必須拋給學生的問題。統一形式,規范格式。學期末,評選縣級優秀導學稿,網上共享。
研究縣一中、逸夫學校推行圓桌式排座和導學稿的范例,挖掘劉清華、劉衛民和張秀云實踐圓桌式排座和導學稿的經驗,以點帶面,全面提高。
“三研”抓實。課前研討具體化。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集結體。把解讀教材作為課前研討的絕對前提,追求作者、編者、教者意圖的統一。落實課前研討的8項內容。研究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原點。把研究學生作為教學的絕對起點,追求教材、教師、學生的和諧互動。讓精彩的備課成就精彩的課堂。
案例研討規范化。(1)教學目標的全面、準確與具體。(2)體現4+4n模式思想或流程。(3)重點、難點的有效突破。(4)學生質疑的深度、參與的廣度和當堂檢測的達成度。(5)學生學習的學科要求。(6)預設與生成的差異。(7)研究方法,探尋規律。(8)實現靈活模式的構想。
統一學科基本教學進度和教學計劃,防止教學速度過快。
主題研討系列化。年內,以“怎樣進行師生交流”為主題,全縣統一組織4次論壇、沙龍、講座活動。建立局、校、組分層負責的主題研討、課前研討、案例研討機制。年內,圍繞“一模兩翼三研”評選10名校本教研優秀校長。開展10次“把握教育真諦,傾聽思想聲音”的《人民教育》讀后感活動。
每學期,研訓員講觀摩課6節,骨干教師講示范課4節,一般教師講研討課2節,新教師講匯報課2節。教師間聽課20節,被聽課不少于4節。鼓勵教師間經常評課,推行校長推門聽課,倡導教研員隨機點課。支持教師上好常態課。
三、文化升級凸顯四個重點
文化管理是最高管理,文化競爭是最根本競爭。凸顯四個重點,體驗文化內涵,追求文化認同,傳承文化積淀,實現文化自覺,力促文化升級。
秩序。繼續踐行“制度規范行為—行為培育傳統—傳統積淀文化—文化潤澤制度”的管理文化鏈條。在校內,嚴格上樓下樓秩序、出操集會秩序、就寢就餐秩序,不喧嘩、不吵鬧、不追逐;在校外,強調責任意識、公德意識、規則意識,守交通規則、講文明語言、知禮儀榮恥,不茍且、不霸道、不掠奪。課堂上,專心致志、積極主動;活動中,張揚個性、盡顯活力。
整潔。圍繞整齊、潔凈、清新、明麗目標,實現環境育人功能。一是連續使用力量,與勤工儉學相結合,與建設實踐基地相結合,精心打造“園林化”校園。二是用心使用教室、宿舍、辦公室和學校設施,做到空氣清新,干凈整潔,沒有亂涂亂抹,沒有亂扔亂放。三是規范師生儀表,衣著得體,落落大方,無濃妝艷抹,無奇裝怪發。
課堂。先進的文化內涵,定讓課堂產生無窮魅力。一是關注學生學習。教育最大的秘密在于激發啟動學生發展的內動力。通過主體主動參與,實現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實現舊知識、舊經驗對新知識、新意義的接納,實現新結構的生成。把“聽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記得牢、親自做過并講給別人聽學得最好”作為教學規則,實現教的嚴謹,學的深刻。二是遵循教改本質。從教育原點出發,從學生個體出發。尊重學生質樸、純真、可貴的原始思維,在討論中學習,在爭論中思考,在質疑中醒悟,輕松、緊湊、靈動、新鮮,增強課堂本真的魅力。三是強化小組文化。教學以小組為基點,活動以小組為基礎,評價以小組為基準,在競爭中爭先,在合作中創優。探索課堂教學新秩序。沒有尊重,只有紀律就成了專制;只有尊重,沒有紀律就成了放羊。
標識。掌握文化標識,陶冶師生性情,打造學校精神,形成學校特色。人人知曉淵源、人人解讀深刻。細化規章,規范言行。開展“文化表征我解讀”、“名人故事大家講”、“我看學校精神”主題演講競賽等活動,以“文”化人,實現“知行合一”。收集整理各校各種標識,并評比表彰。
通過文化建設,實現校有特色,教有特點,生有特長。
圍繞文化升級,修訂學校文化建設達標升級標準,開展學校文化建設達標升級活動。舉辦學校文化建設第三次大拉練,評選學校文化建設先進單位10個。
四、資金投入側重內涵發展
圍繞教育內涵發展,加大投入力度,落實投入政策,調整投入方向。重點加強學校生活設施、教學設施和交通設施投入。
生活設施方面。以寄宿學校為重點,改善師生生活條件。一是改建、新建寄宿制學校取暖、供水和洗浴設施,解決取暖溫度低、熱水供應少,師生洗浴難等問題。二是加強學生餐廳建設,重點解決面積不足、設備簡陋和露天打飯問題。三是著手衛生室建設。年內,完成規模學校衛生室建設,配備必備藥品和專業醫務人員,承擔簡易傷病處理、衛生防疫、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