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系部門工作計劃
教學設施方面。一是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更新計算機教室。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通過多元投入為全縣學校配備多媒體設備,按照裝備年限和老化程度,三年內完成全縣所有計算機教室更新,按40%的編制標準,為教師配備教學用筆記本電腦。二是加強信息中心網站硬件建設。充實優質遠程教育資源,實現設備質量升級,運行速度升級,網絡資源升級。三是加強實驗室裝備建設。著眼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成通用技術實驗室和理化生實驗室裝備。按分組實驗標準,補充配備實驗儀器。完成上谷、安匠、三十家子初中和承希學校實驗室裝備建設。
交通設施方面。一是改車補為購車。劃撥專項資金,嘗試為部分學校配備校車。二是籌建校車運營公司。統一調度,統一核算,統一標識。建立校車檔案,推行校車準入和淘汰制度。三是著眼“跑堂”教師生活困難和經濟壓力,給予必要補貼。
完成上谷初中綜合樓工程;完成安匠、二溝、新杖子、山神廟、黃杖子小學教學樓工程;謀劃擴建逸夫學校,謀劃籌建進修學校;謀劃籌建城東、城西兩所公辦幼兒園;謀劃籌建頭溝初中餐飲樓。
五、教師發展著眼機制創新
創新教師學習機制。一是建立青年教師成長檔案,明確發展目標,制定成長規劃。二是深化教師讀書制度,人均一份教學刊物,學校固定教師讀書日、交流日。年底評選縣級“百佳”讀書教師。三是落實教學反思制度,培養反思習慣,提高反思質量。教師每周寫一篇教學反思,每月寫一個教育故事。倡導開展網上交流。四是夯實教學基本功,開展板書與粉筆字、語言與標準話、作圖與簡筆畫三項內容的“四千教師大練兵”活動。分學科舉辦全縣教師基本功大賽。
創新業務研訓機制。一是,著眼于“大教研”建設,整合教研室和教師進修學校、專家型校長和特級教師、市級知名教師和縣級骨干教師資源,開展大培訓、舉辦大講堂、進行大視導、實現大提高。強化信息資源應用,搜集整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按季開展導學稿、教學反思、學科課件評優活動。二是,通過增加一批、保留一批、淘汰一批的辦法,重新確定縣級骨干教師。十二月底,使縣級骨干教師增至800人。落實骨干教師每學期兩次業務講座制度、落實骨干教師與年輕教師“一對二”結對子制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支持特崗教師成長,照顧特崗教師生活,創造條件使優秀特崗教師脫穎而出。年底,評選出德藝績“三星”特崗教師50名。三是,以異校同課為主要形式、以增強教師實際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開展送教下鄉、聯校支教和集中培訓活動,大家談、大家思,提高研訓針對性,時效性。
寒假期間,邀請省內外專家開展中高考備考輔導;暑假期間,借助“山莊”,邀請全國教育知名人士,在縣城舉辦國家級學術研討活動。
創新師德建設機制。教師是道德的化身,校長是道德的向導。抓好師德是本職,不抓師德是失職。首先,加強班主任的選配。班主任的境界決定學生的境界。建立班主任工作機制——資格準入,學習研討,工作例會,評價激勵;明確班主任工作條件——思想本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研究班主任工作策略——理念篇,班級篇,藝術篇,師愛篇。七月初,組成百名班主任工作講師團巡回演講。同時,開展萬人評師德活動。學生評教師,教師評校長,社會評學校。完善學生、家長、教師、社會多元化師德評議體系。建立工資晉級、職稱評聘、評優評先與師德建設掛鉤機制。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教育需要愛,也需要愛心方法。第三,繼續嚴格教師行為“六禁止”。禁止酒后進課堂、禁止課上接打手機、禁止向學生推銷資料、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禁止有償家教、禁止諷刺挖苦家長。另外,禁止公辦學校教師在工作日期間到校外教育機構兼職兼課。違反師德的行為一經查實,嚴肅處理。
暑期,對教師普遍進行免費身體檢查。年內,在縣城團購200戶教師公寓。切實解決貧困教師生活困難和子女工作安置。支持工會工作,辦好教工之家。繼續舉辦教職工籃球賽和師生藝術節。
六、整體改革繼續縱深推進
分配方面,實施績效工資。本著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發揮工資分配的激勵功能,向農村教師、一線教師和貢獻突出的教師傾斜。設立農村教師補貼,提高班主任津貼標準。區別崗位,分類考核,制定統一的績效考核參考標準。年中,召開學?冃ЧべY工作經驗交流會。
管理方面,打造年級管理實體。擴大年級自主權,落實年級內部用人權、分配權、考核權,將年級組打造成集教學、教研與管理為一體的教學實體和責、權、利統一體。明確教務、德育、后勤部門職責,強化中心意識。解決部門責任不清、權力不明、推諉扯皮問題;解決年級組各自為政、自閉自負現象。
考核方面,統一考核評價體制。確立以業績為主的綜合評價體制。將“兩評四考”、教職工績效考核、年度考核有機結合,考核標準、考核辦法、結果使用相互聯系,定性與定量考核、捆綁與個人考核、過程與結果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整體統一。將特崗教師納入“兩評四考”范圍。
機構方面,增設專職監督組織。完善扁平化管理,強化校長負責制,設立專職監督組織,有人有權有責,直接對校長負責。及時檢查、督促、反饋并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