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局工作計劃
15.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是積極發展學前教育。一方面搞好鄉鎮中心幼兒園的規范化創建,有條件的地區學前教育、幼兒教育都由學校來承擔。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嚴格民辦幼兒園的審批。二是高質量、高水平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執行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有關政策。健全城區和農村學校對口支援、城區骨干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城區教師定期到農村支教制度,幫助農村學校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三是加大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力度。在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上確立“高中階段學校和初中階段學校向城區集中;規模較小鄉鎮村中心小學學制變為1-3年,初中學制變為4-9年;規模較大鄉鎮保留一所初中,在村莊相對聚集的人口大村建立幾所寄宿制小學,利用布局調整后閑置的村中心小學校舍大力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礦區移交學校與所在地地方學校集中整合;新增教育資源向城區學校和鄉鎮所在地學校集中”的思路,實行“大集中,分片集中,相對集中和跨區域集中”的四種模式,以“撤、并、建為措施,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打破原有的學制、布局設點辦學”,整合教育資源,優化結構,最大限度的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辦人民滿意教育。四是著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加強對高考模式的研究,注意高考信息的收集、遴選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確保高考成績繼續保持上升的勢頭。對平川中學、中恒學校要以高考二本應屆生和補習生上線率、抓教學過程管理等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五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力支持平川區職業技術學校的實習、培訓基地建設。指導職業技術學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緊密結合生產服務一線對人才的要求,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六是積極做好成人教育。積極推進區職教中心和教師進修學校建設,加強職業技術教師的培訓和管理,切實增強服務經濟、服務群眾意識,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群眾就業生活需求,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更好地滿足群眾求知、求技的需求。七是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大對薄弱學校的幫扶力度,繼續實行局領導干部“包片聯校”制度,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和資源配置上要更多地向薄弱學校傾斜,確保增加農村教育投入的政策得到落實,保障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合理使用,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加速中小學危房改造進程,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推進以學校食堂、宿舍為重點的學校后勤改革與管理。完善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零門檻”制度,關心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生活情況,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和農村留守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八是規范民辦學校的辦學行為,積極引導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辦學,按照教育規律辦學。
16.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照《甘肅省二、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指標體系》、《評分細則》和指標任務的要求,做好迎評工作。
17.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堅持面向全區、務實指導,充分發揮督學職能,著力抓好對學校建設、教育教學、辦學水平的督導評估工作,特別要強化對“兩基”國檢工作的督導檢查,確保“兩基”國檢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8.加強教育宣傳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教育方針、政策、改革思路的宣傳,大力宣傳教育系統的先進人物、先進典型和工作成就,使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教育、關心和支持教育,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