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課題開題會上的發言在高中課題開題會上的發言
我在學習本課題的過程中,也有兩個困惑,可能是我沒有弄明白四保先生的思路,或者說,在四保那里是清晰的,明白的,但是我天資笨拙沒有弄明白,我在這里面提出來,以求解。
第一個困惑是,我們研究這個課題如何處理好孩子的隱私權得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得到保護?我這里面說的是,得到保護,是底線,而不是更好的保護。因為一個孩子的背后總有一個父母,總有一個家庭,父母是不可以選擇的,父母的出身、經濟、地位等等各方面條件是不能夠選擇的,但是這些都是一個孩子作為一個人的起碼的隱私,經濟地位、家庭出身往往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課題研究如何處理好起碼保護孩子的隱私和自尊這兩個關系,是我第一個困惑。
第二個困惑是,這個課題是有很強的現實性的,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我在開題報告里沒有看到針對現實的什么問題,最重要解決什么樣的現實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到底是為什么?為了什么才研究的?是為誰研究的?研究的成果能夠在哪里去推廣,去運用?這些設計可能四保先生這個團隊已經想到了,但是我沒有發現,所以就把我的困惑提出來了。
我循著這樣的兩點困惑,所以就想結合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五點具體的意見,或者叫建議吧:
一是背景分析現實一點。研究的背景很豐富,但是缺少現狀的調研和描述,在高中這個階段,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是什么樣的?存在哪些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對這些要有一個大致的描述,但不是文學性的描述,而是建立在數據分析、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來的,這是我們展開課題研究的起點。這個起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研究的質量、品位和層次。
二是研究目的明確一點。研究目的基本上都是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很敏銳,也很智慧,但是作為研究目的可能需要以陳述句的方式來呈現,要明確一點,要有層次一點。在研究目的中要突出體現出研究的成果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學業成就這五個要素之間可能會形成什么樣的關系?經濟條件好的、地位高的、學生學習動機強的、方法好的、成就好的是一種,經濟條件好的、地位高的、動機一般、方法一般、成就一般等等會形成至少五六十種情況,但是這五十多種情況也并不是說全都是我們需要的,因為我們是進行的相關度的研究,怎么才叫相關?是真相關而不是偽相關?這一點在數學里是有專門研究的。可以借鑒數學里象限的做法進行維度劃分,形成若干個研究模型,便于操作。關于教育模型的問題,是可以幫助我們課題研究操作和推廣的。
三是概念界定清晰一點。概念界定是一種關鍵詞界定,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抓住關鍵詞界定,不要每一個詞都去界定;二是在界定概念時要界定清楚概念的關鍵意思。譬如說,“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這個短語,可能就需要拆分出來,“父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究竟是什么樣的,可以大致上分為幾個級別?這個級別的區分是依據什么標準?這么一分之后,可能就會感覺到是不是應該要把題目要換掉?父母經濟社會條件?這樣可能表述會更好一點。再如,“高中生”這個概念,這么泛泛地說不如不說,既然要界定就要把這個概念的關鍵點要界定清楚。譬如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什么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有大同也有小異,大同是純粹農村中學的高中生和作為縣城重點高中的高中生,縣城一般高中的高中生和南京城區一般學校的高中生和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是有共同特點的,要把這個大同的特點找出來,小異首先也是表現為大同,譬如說農村中學的高中生和縣城重點高中的高中生是不一樣的,但是你在區分出這兩者不同的時候,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發現就是農村高中學生的共同點是什么?我們常說,大同而小異,往往都是抓住了小異,而把大同忽略了,所以,我們研究就會出問題。研究就是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規律就是尋找共同點,找到這個共同點,就很容易把規律性的東西揭示出來。
再如“學業成就”,在后文的研究框架中有一張圖表,我天生對于圖標有喜感,但是這個圖標有問題,問題在哪里?學習動機指向學業成就,學業成就指向學習成績,這個里面關系搞反了,學業成就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但是在概念界定時是這么說的:“本研究擬采用學校的期末成績作為研究學習成就的依據,也就是直接才用被研究者的語文、數學、外語等科目的期末總平均成績為研究依據”,這句話要改,不改就會給人笑話。學習成績是很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僅僅只有這一環。而且這種說法跟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層面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