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課題開題會上的發言在高中課題開題會上的發言
三是理論支撐全面一點。理論支撐里面有兩點,一個是成就動機理論,一個是凱勒的arcs動機模式。我對西方教育理論有興趣,但是在行文時有一種本能的拒斥感,為什么?因為我用中文說不了了我就去找西方的理論支撐,但是回過頭來看真的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么?真的能解決我現實面對的問題么?就本課題來看,我覺得,可以從中國本土的傳統的教育理論中找一找。一部《論語》一萬多字,但是我有一個觀點,做老師的把《論語》從頭到尾讀過一遍或者翻過一邊的教師又有多少?我在語文教師中說,90%以上的語文老師教論語沒有讀全論語,至今沒有一個語文老師反駁我,我就相信我說了十多年的這句話是說對了,譬如說現在教育里很流行的一些做法和概念直接來自于《學記》,這一篇很短小的文章,90%的老師可能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要說看了。傳統里有很多好的東西都是值得研究的,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譬如說,跟這個課題相關的,孔子說“有教無類”,<蓮 山課件 >正面理解大家都知道,但是,“有教無類”的前提是“有類”,這個“類”就是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因為“類”是客觀的,所以我們要研究,要分析,才會實現“無類”的教育理想。
四是研究倫理合理一點。談到“類”,就要“分類”,但是我們不能人為地把孩子依據家庭條件分為三六九等,根據他的學習成績分為好中差三等,我聯系到《農村重點高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里的把研究的對象都是有心理問題的教師,這種稱呼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是研究的倫理,研究倫理跟課堂倫理、教學倫理一樣,是教育倫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已經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在國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我們研究一定要重視這個研究倫理的合理性問題。
五是研究人員廣泛一點。三層建議:一是研究對象不能只是高中生,應該包括高中生的父母,沒有父母的參與這個課題的可信度要打折扣;二是研究人員可以吸納一些家長和學生參與進來,他們的想法可以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之中得到體現;三是研究視域可以更廣泛一點,要進行大樣本的調研報告,才使我們的研究結論具有更廣的普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