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核心價值觀發言稿: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德育之魂
一、現狀和窘境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因此,“引導和帶領‘人’向好的方向發展,促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養成,從而更好地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規劃人生、享受人生”的“做人教育”是中學德育的重要話題。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各種價值觀思潮的激蕩在國人心中引起了“做人的矛盾”,使得正在逐步形成自己價值觀的中學生的“做人教育”面臨窘境。
1. 道德認識模糊。盡管《學生守則》明確要求學生要講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尊師敬長、關愛弱者,可在實際學校道德教育中發現,許多學生堅持認為 “講誠信會吃虧”。對社會上講人情、拉關系等不正之風,大約有一半的學生認為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必然現象”,大約40%的學生認為“雖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編織關系網”,只有10%左右的學生認為是“不正常的人際關系”。班主任工作中更是發現學生“說謊”現象嚴重,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贊成“為了實現個人目的,蓄意說謊是應該的”。這些現象說明學生道德認識模糊,是非觀念淡薄。
2. 價值選擇真空。學校教育中經常發現有這樣的學生:上學完全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家長、老師管理緊一些,學習就認真一些,如果稍微松一點,則馬上會聊天、逛街、玩游戲,如果不能讓他們滿意,則往往以“出走、罷學”為對抗;也有一些學生喜歡“傍權威學生”,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往往更多地受心目中“權威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失去了作為一個價值主體所應該擁有和行使的對事物(事件)進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行為自控的責任和權利;還有一些學生感覺人生茫茫,不知所措,無所謂對錯。這些現象說明在其自我的價值系統中,家庭和學校的價值和規范系統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學生無法依據父母和學校的價值系統建立自己的價值目標,難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和理想追求,整個思想意識處于一種“價值真空”的狀態。
3. 人際交往功利。許多學生在學校交往中常根據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處理人際關系, 不少學生認為“對我有好處的人,我會好好對他;學校管理中經常發現有的學生的學習經驗或者復習資料都不愿與人分享,參加值日勞動時也與同伴斤斤計較;在處理同學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時,有不少學生不愿意“盡最大努力與他人公平競爭”。可見,中學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存在過于功利而忽視情感的片面性問題。
二、主要原因
人的價值觀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塑造下逐漸形成的,它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并長期發揮作用。核心價值觀的迷失,是學校做人教育面臨的嚴重問題。那么,學生的價值觀問題究竟是在哪些條件作用下形成的?
1. 家長價值取向片面。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家長的價值取向無疑是最具直觀性和感召性的“教材”。一些父母把考試分數作為惟一的價值取向。而教育方式往往簡單選擇“金錢與責罵”,忽略了對子女進行做人的基本價值取向的熏陶和培養,孩子們從小領悟到的不是良知、愛心、勤奮、自立、合作、尊重、責任等積極的價值取向,而是自私嫉妒、盲目攀比、心胸狹窄、好逸惡勞等消極品質。
2. 社會價值多元混亂。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走向多元。然而當人們獲得自由,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主體性得到張揚的同時,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宿命論、獨斷論以及各種各樣消極的價值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如影隨形地滋生蔓延開來。相對于傳統價值觀的書本和課堂說教,這些負面價值觀借助報刊、影視、游戲網絡媒體,以更大的吸引力麻醉了部分學生的精神狀態,弱化了他們的道德意識,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
3. 學校德育泛化空洞。加強對中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中小學校一貫重視和堅持的德育內容。然而我們學校價值觀教育本身存在著嚴重問題。
首先,德育內容政治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降低學生接受的內驅力。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培養目標是“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道德教育需要貫徹以政府命令形式出現的社會意志。但當德育泛化為政治意識的教育,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完全取代了個人利益,極端地強調社會本位主義,必然與呼喚個性和創造性,在經濟生活已被廣泛接受的個人利益和適度的個人本位思想形成沖突。德育的實踐證明,“道德教育政治化”的傾向忽視了主體的自身利益和內在價值追求,不容易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