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經驗交流發言稿
孩子憤憤地說:“可她演講的內容是我獲獎的那篇文章呀!有本事自己寫稿子,這是不公平的。”
媽媽知道,孩子發泄夠了,也許心里會好受些,于是說:“看來你很有意見,說說為什么?”等孩子噼里啪啦說了一通以后,媽媽這樣開解孩子:“媽媽覺得你們的老師真了不起,她發現你的寫作優勢,許穎的朗誦演講優勢,在比賽中你們都得了獎,值得祝賀,還有什么不愉快的呢?你是最佳編劇獎,許穎是最佳演員獎。”
“是做編劇好還是做演員好呢?”
媽媽說:“人的才能不一樣,分工也不一樣,我們要發現自己的優勢并盡情地展示,同事也要看到別人的優勢并由衷地贊賞,而且要善于相互合作達到共贏。”
第二天,媽媽陪孩子看電影《音樂之聲》,和孩子討論編劇、女主演、導演。孩子說:“媽媽,這個片子故事講得好,演員也演得活靈活現。我昨天真傻。”
分析:這位家長是智慧的!孩子向家長反映情況時,家長可能有許多的處理方法,比如跟孩子一起咒罵學校、社會的不公;比如找到老師,要求給個說法······但智慧的家長卻沒有這樣做。他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也真心欣賞別人的孩子,同時能相信和寬容老師,對老師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
如果家長謙虛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別人的孩子是金子。”或是“不顧事實的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好的。”這樣的看法都是不恰當的。只有真心欣賞孩子,才有可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3、青春期的兩個小故事。
第一、“女兒有男朋友了”
讀初三的女兒,隔壁班一個男孩子經常下課來找她說話,女兒過生日叫幾個同學聚會也叫了那個男孩子,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信。媽媽在尹建莉老師的幫助下這樣和孩子談了一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從那以后,女兒和媽媽之間能把這樣的情況當成正常的事情來交談。女兒會和媽媽說覺得誰不錯,但是在交往時和別的同學沒什么兩樣。
只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很正常的事情,干嘛要“責罵、羞于開口”呢?這要家長用恰當的語言引導,相信孩子會理智的看待這樣的問題,不至于影響學業甚至逃避家庭。
第二、“兒子的小紙條”
一位母親給上初二的兒子洗衣服時,在衣兜里發現一張紙條,展開一看,竟是“我愛你”這類傳情達意的約會便條。結合前幾天老師提醒家長說孩子上課總走神,成績直線下降,要求家長幫助查找原因,母親心中頓時明白了原委。她真想立刻將兒子叫到跟前問個究竟,然后狠狠批評他一頓。可又一想,這樣大吵大鬧可能會逼得孩子在彎路上越走越遠。
于是,他與老師商量對策。對于孩子交往的情感需求要滿足,更要引導。他發現兒子喜歡語文,就鼓勵孩子參加年級朗讀組,男女同學在一起閱讀文學名著,在老師的指導下排節目,看演出。老師在作文評語中經常和他討論人生的意義。
經過一學期的和諧教育,一次次的談心引導、表揚鼓勵,孩子漸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心中有了奮斗的目標,愛好得到了發揮,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嘗到了更大的歡樂,“興趣”逐漸移到了學習上。
其實,青春期的愛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愛,它只是異性間相互吸引和朦朧的好感。如果能從容而平淡的引導他們,一切都可以安然無恙的過去。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節選了電影《淺藍深藍》的幾個片段與大家一同賞析。看看如何才能做好家長的角色。
三 家長的角色
第一、家長應該是孩子成功的領導者。也可以說是家長威信的表現。當孩子做錯時,家長要注意把孩子的缺點給指出來,并讓他去改正,而不是姑息縱容。
影片中豆丁因為被高大的“大王”欺負,失去了在小朋友中的領袖地位,在受欺負時沒有朋友站出來幫他,因此心里很委屈,產生了情緒。但他又不愿告訴媽媽。情緒積累下來于是在生日這一天爆發出來了。不聽媽媽話,故意反著做,把一桌子的飯菜浪費了。媽媽罰了他(罰站、罰洗臟衣服)。可是,當豆丁說出自己積壓很久的委屈“反正你喜歡我”媽媽有很智慧的給準備離家出走的豆丁以退路。“你要帶水嗎?餅干?被子?訂機票?你走了,媽媽會很孤獨·······”豆丁從開始和媽媽的抗拒到融合需要媽媽的寬容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