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模式如何上課專項培訓講稿
一、 問題的提出
講習稿課堂教學模式是我校在原來248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借鑒江蘇東廬中學講學稿課堂角模式,結合我校實際,而提出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習題或問題為承載,通過對習題或問題的分析、研究、解答來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它最可貴的地方是既突出了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實現了由傳統教學教師的單向傳遞到師生互動的雙向傳遞。是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體現。因此,它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切合我校的實際,具有可以探索和實踐的價值和意義。
二、講習稿課堂教學模式備課應該抓住的核心是什么
(一)、傳統備課的反思和回顧。
傳統的教學強調的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甚至還包括備教具。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以教師的教為核心的教學只有備教材落實到了實處,而備學生、備教法幾乎落空,或者所沒有被更多的老師予以足夠的重視,加之近幾年來,一些教師心浮氣躁,敬業精神不夠,或者由于個人綜合素質影響,備教材也不能真正落到實處。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上課前的最主要的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上課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也是近年來教輔資料盛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機械重復,題海戰術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講習稿課堂教學模式備課應該抓住的核心是什么
講習稿課堂教學模式備課同樣是上好課的根本和前提。但是備課中應該注意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備教材以及教材的基礎課標。這是上好課的最基礎部分,它的根在課標。教材是實現課標的基本素材。有些教師經常對我說,課上不完。我反問一句,誰讓你把課上完了呢?你的認識從根本上講就有問題,我們想方設法要完成的不是教材任務,而是課標任務。這也就是新課程一直所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最重要的是課標。有了課標,我們就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有效的取舍。今年在質量分析的時候,語文組的同志對我說,對照中考說明,對照今年中考考題,通過對蘇教版和人教版的對比,他們發現在必考篇目的50篇中,蘇教版中有好多沒有出現。所以今年在教學的時候決定把蘇教版和人教版做以認真的對比,突出對必考篇目的教學,對非必考篇目可以略講,甚至不講。一句話,以中考為核心,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有取舍我同意,但是這種取舍我不同意。因為他們沒有抓住根本。根本應該在課標,應該在該學段中對學生學習層次和程度的要求。我過去教詩歌單元,有的詩歌是課本上的詩歌,有的是我自己寫的詩歌。雖然我寫的詩歌不很成熟,甚至有些蹩腳,但是我把自己在詩歌中所運用的基本手法弄得很清。所以,對學生教的游刃有余。因為是老師寫的詩歌,學生有一種欽佩和敬仰的感覺。又因為講的很熟練,熟能生巧嘛,所以聽課不僅專心致志,而且興趣高昂。也有的時候我教學生寫的詩歌,有時候,學生所運用的一些手法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經過我的分析之后,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關的詩歌知識,而且有一種成功的感覺,學習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詩歌是詩歌而不是課本上所羅列的某篇詩歌,這是關鍵。
2、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自從有了網絡以后,可以說我們的整個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視野開闊了,信息激增。過去要求讀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不需要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多年前,我們就經常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整合什么?怎么整合?我想這是問題的關鍵。但是多年來,我們整合了沒有?客觀的說,我們已經整合了。我們通過網上,借鑒了別人的課件,借鑒了別人的教案、導學案,借鑒了別人的練習題,甚至通過網絡借鑒了別人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認為我們用的還不夠充分,不夠深入,不夠自覺。從自發向自覺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還沒有實現網絡與教學的有機統一,沒有進入常態化。今后我們要以課標為依據,更加大膽的取舍教材、整合教材,更加充分的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優秀的做法,在音頻、視頻和基本素材上更加廣泛的提取。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避免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低效勞動。二是可以開闊視野,豐富視聽,啟迪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去處置我們所遇到的一些教學問題。三是快捷。現在我們還需要買大量的書籍嗎?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了,打開電腦,隨意搜索,要啥有啥,盡得天下,有什么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