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為領導起草講話稿
為領導起草講話稿,是黨政機關中的文秘和研究室人員經常性的工作。記得筆者剛到黨的機關工作時,有一位老同志說,他第一次給部長起草的講話稿最后只保留了一句話,其他的全部都改了,等于重寫?磥恚瑸轭I導起草講話稿不是一件好差事。事隔多年,回過頭來看,起草講話稿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領導講話不是個人創作,而是“職務”作品,是代表一級組織、一個領導集體、一個機關發表意見,但是,又要有領導干部個人的風格和性格特征。如何把這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很考手藝的。好的講話對聽眾有一種吸引力、感召力、鼓動力。
有人說,只要是大筆桿子就能寫好講話稿。其實不然,陳伯達不是大筆桿嗎?還被斯大林封為“中國的歷史學家、哲學家”,但他為毛澤東起草的“八大”開幕詞毛澤東就不滿意,說寫得太長,扯得太遠,棄之不用,找到他的秘書田家英:“不要寫得太長,有個稿子帶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這篇唯一例外、不是毛澤東親自起草的兩千多字的開幕詞,被34次熱烈掌聲所打斷,其中有5次是“長時間熱烈鼓掌”,足見反響之強烈。誰都以為,這篇充滿“毛澤東風格”的開幕詞出自毛澤東手筆,發出了由衷的贊許。毛澤東卻說:“開幕詞是誰寫的?是個年輕的秀才寫的,此人是田家英。”
一篇符合要求的講話稿,一要對路,二要出新。
對路,首先要對實際的路。講話不外乎分析形勢、釋疑解惑,闡述意義、引起重視,總結經驗、指引未來,提出任務、明確要求,揭示問題、發人深省等等?傊,就是要解決當時最急迫、最重要的問題。這些都要求對實際情況了如指掌,講話才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若干年前,筆者曾陪一位上級領導同志到下面檢查工作,他一路上都講發揚黨的三大作風,總給人以似曾相識又不解渴的感覺,關鍵是下面同志都想知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究竟應當怎樣發揚三大作風,而這一點又語焉不詳,豈非隔靴搔癢?
對路,還要對聽眾的路。同樣的問題,對機關干部講與對公眾講,對*黨員講與對民主黨派人士講,對專家學者講與對實際工作者講,對不同行業、不同職場的人講,不論講話的角度、講話的重點、語言表達方式,都應有所區別,不能一篇講稿打天下、搞批發。
對路,還要對講話的領導干部角色的路。這對起草人來說,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講話的是主持全面工作的領導、分管領導,還是部門領導,是專家學者型領導還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領導,是舉重若輕型還是舉輕若重型領導,個人氣質是哪種類型,都要與領導干部本人相符。國家科委有關領導在為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起草講話稿時,鄧小平的講話是從他作為科學教育的主管領導人的角度,來講科學工作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的;華國鋒當時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他的講話稿就從更宏觀的角度講,為此,起草者請示了胡耀邦,耀邦建議講科教興國或科教建國。應該說,這個點子非常好?上,囿于“兩個凡是”,按胡耀邦意見起草的那篇講話稿沒被采納。郭沫若當時是中科院院長,又是詩人,他的講話稿就從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的角度講,既鼓舞人心又體現了詩人氣質,這篇講稿還收進了學校的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