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過程中幾種特殊思維方法的創造性運用
二是發散思維,即以一個問題或一個事物為中心,把思路向多方向發散,從多渠道進行思索,從而擺脫經驗造成的心理定勢,尋找新的答案。運用發散思維可以幫助作者打開思路,可以從多角度來把握問題的特殊性。例如近期發表于《文匯報》上的《“班門弄斧”新義》一文,作者從“班門弄斧”的常規意義(即用于嘲諷那些不自量力、賣弄拙戲、狂妄自大的人的意義)出發,進一步對這一成語進行審視,認為“班門弄斧”有時也值得肯定,因為它有不迷信崇拜,敢于向權威挑戰的一面,而這一面所體現的精神正是社會進步所需要的一種開拓精神,這即是通過發散思維。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分析事物的范例。
運用統攝思維。尋求寫作的高度
統攝思維又稱收斂思維,它是一種駕馭、吸收并凝聚各種信息的思維。對作者來說,運用統攝思維就意味著在已經占有的材料中有所選擇,逐步縮小范圍,拋棄若干材料和觀點,把最主要的東西集中起來,也就是說,對具體材料和具體觀點進行遴選后加以統攝,由此.可以集中筆墨使文章從感性進入理性,使文章收到一種高屋建瓴的效果。例如,前一段時期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通訊《菜價追蹤》一文。針對京城菜價上漲,蔬菜價格接近肉價的現象,文章作者從產、供、銷“一條龍”著眼,從農村到城市走了千里路程,進行了一次全程的追蹤調查,其目的是搞清菜價上漲的真正原因,以引起政府主管部門注意并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在占有了各方面大量材料和說法后,先從微觀上一一審視各個環節的情況,繼而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把一件件耳聞目睹的事實進行梳理遴選,最后才把焦點集中在菜價問題上進行分析,即找到了菜價上漲的原因——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又提出了如何建立一套新的價格調控機制的對策,從而使文章躍上了一個新的角度。試想,面對采訪得來的眾多材料和眾說紛紜的看法,如果作者不運用統攝思維的方法,那進入寫作階段就自然會“剪不斷,理還亂”了。寫作過程中統攝思維的運用,關鍵的一環就在于研究材料上,這種研究材料是把事物和事實的意義向一個點或幾個點上集中——自然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的集中,如果集中不起來,作者就很難提出有思想高度的觀點出來;如果集中得好,很鮮明,文章即可達到新的高度。現在一些文章寫得不盡人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寫作中不能充分地發揮統攝思維的作用。
運用立體思維,尋求寫作的深度
立體思維是相對平面思維、線型思維而言的,它是指在事物發展的不同層次上向縱、橫方向延伸的思維。也就是說立體思維要反映寫作對象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整體結構,反映寫作對象與其他事物的縱向、橫向聯系的網絡,以及這種整體結構和聯系網絡運動變化的立體狀態。立體思維具有多向性、綜合性、連續性、思辨性.在寫作過程中運用立體思維往往能賦予文章以超常的深度。例如,曾刊載于《人民日報》的《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一文,作者把中國改革放到世界經濟發展與人類進步的大背景下進行對照,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有橫向的比照,有縱向的剖析,有多角度的審視。文章通過對大量歷史事實和現實問題的回顧分析,有說服力地回答了中國改革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揭示了中國改革的歷史必然性。這篇力作之所以膾炙人口。重要原因就是運用立體思維,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賦予了文章以超常的深度。又如曾刊載于《經濟日報》的一組“來自湖北搞活國有經濟的系列報道”:《資本運營:找到一金鑰匙》、《資本運營:誰來使用這把金鑰匙》、《資本運營:用好這把金鑰匙》、《資本運營:認識上的新飛躍》。這組文章也是運用立體思維方法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綜合性、連續性地反映出了武漢地區國有企業進行資本運營的新作法、新經驗和深遠的意義,通俗而又具體地讓人領悟到“資本運營”這一政治經濟學術語的深刻內涵。文章同樣是以其超常的深度而引人注目.讓人歷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