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思路三——因果、比較和遞進思路
任何比較都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即比較的標準(簡稱比標)要一致。比較一定要在有緊密聯系的事物之間進行,否則會顯得不倫不類。被比較的事物之間不但應有并列關系,還應有對立或矛盾關系,一般不應有重合關系、交叉關系或從屬關系,否則也無從比較。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比較,以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異同和性質。還要注意比較的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和寫作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對事物作比較,以便更全面、更準確地認識事物。
三、遞進思路
遞進思路是運用速進思維方法形成的一種文章思路。遞進思維是認識事物或事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輕到重,層層遞進,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一種思維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深入地、清晰地闡釋某些比較復雜的事理,說明某些比較復雜的關系,有助于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使文章有一定深度。因而一些說理性較強的公文常循此法形成文章思路。或者是認識問題的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或者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農村文化活動設施量少質差的現狀亟待改變》的調查報告,按以下思路寫成。
××縣農村文化活動設施量少質差
↓
“文化饑餓癥”帶來農村精神文明滑坡
↓
文化活動量少質差的主要原因
↓
采取有力措施重視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建設
很明顯,全文是典型的遞進思路。
運用遞進思路時,文章至少不得少于3個層次,否則就無所謂層遞了。各層次常用一些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語句引出下文。各層次之間必須有直接的必然聯系。要從前一個層次合乎邏輯地遞進過渡到后一個層次,不能在邏輯上沒有遞進(層遞)關系而只在關聯詞語上做文章。各層次間要環環扣緊,先寫哪一層次,后寫哪一層次,順序不能隨意調換、中斷。
公文寫作中的思路不止上述幾類,但這些是常見的主要思路。既可以用其中一種思路形成文章整體格局,也可綜合運用到幾種思路,但綜合運用時一定有主有輔。以前面所舉調查報告《農村文化活動設施量少質差的現狀亟待改變》為例,全文總的是遞進思路,而文中第一部分說明“量少質差的現狀”時,分別從文化站(室)、農民夜校、電影和廣播、墻報黑板報等4類文化設施數量的減少和私人錄相點數量增加錄相內容不健康的漸多等方面加以說明,這里既有局部的總分思路,又有局部的比較思路。文章第三部分分析原因與第一部分存在問題之間又是由果溯因的因果思路。
(選自葉黔達、柯世華《現代公文寫作技巧》四川人民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