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文的語言藝術
公文還應盡量使用大眾化語言,不用冷僻字。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歷來提倡寫文章、作報告要通俗易懂,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的語言”。他們寫的文章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如《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語言樸實無華,說理清晰明朗,既沒有深奧的典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讀來朗朗上口,聽來句句實在。在談到祖國統一大業時,鄧小平同志說:“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中國臺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中國臺灣把大陸吃掉”,形象地闡明了大陸與中國臺灣不存在根本沖突,而要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盡快實現和平統一的共同愿望。
三、 恰當地引文和運用修辭手法,可使公文語言富于美感。
用典引故,是古代公文中常見的寫作手法,用以增強公文的分量和說服力,現代公文中運用較少。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只不過用得自然、貼切,常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近年來,中央領導人在一些公開、重大、正式場合中的講話,就很注意用典引故,使講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在首都各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會上的講話在,引用了一句古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接著說:“在今天這個美好的夜晚,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也同我們一樣,為香港回歸這一民族盛事感到歡欣鼓舞。”由此轉入有關澳門、中國臺灣的話題,抒發實現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殷切愿望,體現出了濃濃的骨肉親情。而1997年江總書記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他的到訪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講話時說:“俄羅斯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切美好的東西只有經過努力才能獲得。’這句話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我們兩國關系在經歷了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終于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在這里引用托爾斯泰的話,意味深長,恰到好處,極大地增加了講話的魅力。
修辭手法在公文中也有很廣泛的應用。公文中應用較多的是排比、對仗等句式型修辭手法。通常,使用排比可以使要說明的思想內容更加豐富,邏輯更加嚴密,層次更加清晰,氣勢更加恢宏;使用對仗可以使語言整潔優美,易于傳頌,或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使說理更有力、更充分;使用短句可以較好地較好地掌握公文語言的節奏和韻律,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還用xx大報告作例子,報告中多次運用了上述修辭手法。報告第四部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中,連續用了9個排比句,多角度、多層面地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內涵非常豐富,主旨層層推進,氣勢磅礴,意象萬千,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的經典論述。對仗的手法在報告中也用的較多,如著名的“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還有“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解決種種矛盾,澄清種種疑惑”、“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等。報告中還有大量的短句,如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如“隨前啟后,繼往開來”、“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同心同德,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