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的含義和特點
(一)應用文的含義
應用文是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辦理公務以及個人事務而使用的具有特定形式或慣用格式的文字。
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應用文的主體包括單位和個人,即個人與個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往來之文字;二是既可以用于處理公務活動中的事務,也包括用于人們的生活、交際等,而且對公私事務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間接的;三是有特定形式或慣用格式,這些格式為社會所遵循、使用;四是包括文章,也包括零星文字材料等,形式多樣。根據以上幾點,消息、通訊等新聞文體、傳記等史傳文體、廣告文案不屬于應用文,應視為實用文體。
應用文與實用文的關系。
(二)應用文的特點
就全部應用文而言,其特點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實用性,一個是慣用格式。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應用文的這兩種特點,我們將其具體化為以下幾點予以介紹:
1.價值的直接實用性
應用文的主要工具是文字。只有文字的成熟或成熟的文字,才使應用文的產生有了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從歷史上看,應用文的載體是竹簡、縑帛、鐘鼎和紙張。歐陽修《與陳員外書》云:“古之書具,惟有鉛刀、竹木。而削札為刺,止于達名姓;寓書于簡,止于舒心意,為問好。”我們的先輩無論大事小事,必先“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從而形成了以神、鬼、上天、祖先為精神依托的神權政治統治模式,而掌握刀筆并把神事活動的情況記錄下來,也便成了我們最早的應用文,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應用文,從一開始就體現出其異乎顯著的實用性。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機關做決定、發指示,任何同志寫文章……要靠有用。”“直接實用性”是應用文區別于其他文章的根本屬性。與其他文章相比,理論文章重在析理,給人以知識;文學作品重在給人以審美愉悅,以陶冶讀者性情為主;而應用文不同,它重在為人們處理公私事務服務,作為臨民治事的工具,它的功能是通過直接的實用價值體現出來的。
應用文直接實用性的體現是多方面的。在內容上,應用文應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要能反映社會生活實際,切實解決公私事務。在形式上,應用文的結構、格式、語言等要為直接實用性服務,語言要淺切、易懂、規范,講求準確無誤、直觀明了。在時效上,應用文要講求內容的單一性和強烈的時效性,一切從提高工作效率出發,要迅速及時,以免延誤時機,影響工作,造成損失。
2.材料的完全真實性
應用寫作以“應”付生活,“用”于事務為目的,它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允許虛構、虛擬、合理想象、移花接木、張冠李戴。這一點與文學作品不同,文學作品也講求真實,但文學作品的真實更強調藝術的真實,允許藝術的虛構,其“真實”是文學的真實,是相對的,它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應用文的材料的真實,是一種完全的真實。要做到完全的真實,至少要做到“三真”:一是選用的材料本身必須是真實的,是符合客觀實際和社會生活現實的;二是寫作時動用材料的方式是得當的,反映給閱讀者即受眾的材料必須是真實可靠、準確無誤的。有的材料是真實的,是生活中發生的,但使用是不得當的,如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三是材料的選用與事實核心或實質是一致的。即材料的取舍與應用文主旨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材料必須充分地支撐觀點。如一份表揚某村是計劃生育模范村的文稿,使用的材料是:該村十五年只生育了一個人口。事實是:該村是貧困村,小伙子無法找到對象,十五年只有一位小伙子找到了對象。這段材料是真實的,使用也是真實的,但這段材料只能說明該村的貧困現象,不能說明該村是計劃生育模范村。材料的實質與表達主旨之間不能出現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