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應用文寫作靈感
知識積累 知識是培育靈感之花的養料。一方面,知識積累愈豐富,寫作資本愈豐厚,引發寫作靈感的機會就愈多;另一方面,也只有積累了豐厚的知識,才能使作者的主體情性得到陶冶,寫作靈感得到更好的發揮。劉勰提倡“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詞”(《文心雕龍·神思》),主張通過后天的積寶、酌理、研閱、馴致,以提高天賦,激揚性靈,為藝術靈感的產生創造物質條件。這的確比西方唯心主義靈感論的觀念高明得多。縱觀古今卓有成就的作家,他們往往學富五車,知識底蘊極其寬厚。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既是他的經驗之談,也是對積累知識能獲得寫作靈感的生動說明。一部《紅樓夢》被稱為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它涉及的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學、美學、建筑學、醫學甚至烹飪學等方面,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足以讓后人驚嘆。開國領袖毛澤東,他的詩詞以創造性的想象,浪漫的筆法,奇特的比興,超越時空,坐地巡天,鍛古鑄今,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除了偉大的政治家氣魄、詩人形象煥發出來的風采,他的詩詞還充溢著令現代文人為之傾倒的知識魅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所說的“神”就是靈感,它是從苦讀中積累了方方面面的知識而培養和激發出來的。無數事實證明,人的天賦靈性有差別,后天的努力更重要。經過后天長期的努力,積累了豐厚的學識,陶冶了藝術的性靈,寫作中就可以得到靈感之助。
二、誘發寫作靈感的主客觀因素
有了豐厚的積累,并不意味著就有了寫作靈感,靈感的爆發需要外界的觸發契機和內心的誘發機制。明人謝榛所言:“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說出了寫作靈感是主體與客體的碰撞,是心理與物理的神會,是外界觸發和內心誘發的雙重結果,是作者無意觸發和有意誘發的產物。我國當代作家王汶石對寫作靈感是需要激發的闡述更詳細:“作家在生活閱歷中,積累了大大小小數也數不清的人和事、經驗和各種感情……它們像燃料似的保存在作家的記憶里,就像石油貯存在倉庫里一樣,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個偶然的機遇……忽然得到了啟發(人們通常把這叫做靈感),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油庫里,一切需要的生活記憶都燃燒起來,一切細節都忽然發亮,互不相關的事物,在一條紅線上聯系了起來,分散在各處的生活細節,向一個焦點上集中凝結……一篇文學作品就這樣形成了。”[4]作家所說的“一支擦亮了的火柴”,就是激發靈感的機緣和機制。縱觀古今文學家的藝術實踐,至少有這樣幾種基本的靈感激發形式。
思想啟發 思想是點燃靈感之光的火石。作者受新思想的啟發,用新思想觀照原來的生活積累,能迅速“照亮”記憶深處的積累,實現思維活動中質的飛躍。對此,當代作家峻青曾有深刻的體會。1962年峻青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山東膠東半島,為故鄉人民在三年自然災害中艱苦奮斗、毫不動搖的樂觀精神所感動,他很想將收集到的素材寫成作品,但苦于找不到突破口,遲遲沒有動筆。正好這年9月,黨中央召開會議,會議指出:“我們的國家不愧為偉大的國家。我們的人民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我們的軍隊不愧為偉大的軍隊,我們的黨不愧為偉大的黨!”這些閃光的思想使他豁然開朗,生活素材全部被“照亮”了,他一下找到了作品的主題所在,于是接連寫了《秋色賦》、《傲霜篇》、《壯志錄》、《瑞雪圖》等一組作品,歌頌了我們偉大的人民。由此可見,應該關注與學習新的思想與真理,那是靈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