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調查報告
那么在學校里,作為“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調查結果:a)9.8%的老師只強調學習,從不教導學生的品德;b)20.8%的老師強調的道德品質教育雖已在校園內列為正規的課程,但形式老套,所舉的榜樣人物、模范事跡,空洞而缺乏說服力。c)46.4%的老師雖能深入淺出,于日常生活中舉現實例子對學生作頗有說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說不練”,給學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強,d)僅有23.4%的老師才能做到不僅課堂強調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由此可見,目前中學課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勢的跡象,德育的空洞無實際內容,榜樣人物缺乏時代性,缺乏說服力,不能面對新時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的要求已成為中學生對德育評價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實際上,據“對學校各科開設的課程滿意度”之調查題目的結果看,中學政治課的平均滿意度為2.60,已接近取值“③”--“態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與“較滿意”之間,但有近40%的學生評價很低,這表明了中學德育改革的勢在必行。
2.學生在家庭內、學校內缺乏與家長、老師的情感交流,就調查問卷中“交流狀況”一題而言,“與同學談心或討論問題”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最為頻繁、最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統計)功能得出中學生總體對“與同學交流與討論”一項的總體平均值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與②“較之多”間,靠近“較多”,這反映了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中,同輩群體和首屆群體間的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個人開始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作為一個社會的“準成員”逐步領會各種社會角色的含義和規范。其次,“與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總體平均值為2.53,在取值②“較多”與取值③“一般”中間。但相比之下,語言的交流狀況則不是很令人樂觀,“與母親談心和討論問題的總體均值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與父親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為3.13,”與老師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為3.62,已在”一般“與”較少“之間,且大大低于與母親的交流狀況均值。由以上數據得知,青少年選擇的交流對象首先是同學或朋友,其次是母親,再次是父親,最后才是老師,這同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有關,據調查,僅有1.7%的學生承認經常有老師到家中家訪,有20.7%的學生承認偶爾有老師家訪,有77.4%的學生從未見過老師家訪。同樣,在對”學校諸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中,學生最不滿意的列舉項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學生認為”師生間缺乏交流與理解。“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質教育已提到中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我們相信在將來的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師生間會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友誼關系,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3.對家庭、學校的各種狀況的滿意度:在問卷上,我們一共詢問了中學生對其家庭的七種基本情況的滿意度,得到的每項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較滿意“與取值③”一般“之間,但達不到超過”較滿意“的水平,按滿意度從高到低地排列為:”父母從不體罰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對父母的職業”(2.27);“對家庭的住房情況”(2.41);“對家里給自己的零用錢”(2.48),“對家庭的收入”(2.53),“對家庭對自己的興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聽取自己的意見”(2.74),由均值最低的兩項來看,目前中學生對家庭覺得較不滿意的方面主要還是親子間的交流與了解不夠,特別是對自己缺乏一種“以成人對待”,能夠給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決定權和發言權的民主態度,這對于處在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而言,是一種缺乏認同與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當我們在“自我評價”一題中詢問“您覺得自己是否獨立”,回答值的平均值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學生面對以上家庭環境難以培養自我的獨立感與成就感。
同樣,我們就學校的各項情況也作了滿意度調查,在涉及到的12個學校方面選項的詢問結果中,學生反映最不滿意的就是“作業太多”,其次為“課本內容單調、乏味”,再其次,中學生對“師生間缺乏理解與交流”也不滿意,這是三個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鴨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應該在學習中具有很高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填鴨”教育一方面使師生關系容易趨于緊張,另一方面又可能剝奪一部分學生人格的自由發展,例如社交方面,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大都重升學而輕素質教育,據調查,僅有20.0%的學校開設過培養學生“個人氣質修養、社交技巧”的素質課,而學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從調查結果看,均值為2.56,總體在“一般”水平附近,實在不高。著名的美國成功學的創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專業知識,而85%得助于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此言雖未免盡對,但未來的社會中,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條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現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們的中學生中也表現得讓人不滿意,這一點下文將具體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