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企業黨建考察材料
根據共同價值基礎的內在要求,在調研和試點的基礎上,市委提出把建設“活力和諧企業”作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總目標,同時,把“活力和諧企業”定義為:企業發展充滿活力、企業內部關系融洽、企業外部環境友好。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各方的思想困惑,把過去非公企業中斗力較勁的三股力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抓黨建工作的“內源動力”。企業主普遍意識到黨建工作是為促進企業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黨務工作者跳出了“就黨建抓黨建”的框框,找到了工作著力點,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了;職工感受到黨組織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黨組織更加擁護了。現在,規模以上的非公企業,絕大多數是要求上級黨組織來幫助建黨組織、要求推薦高素質的黨務干部,黨員和員工大都積極支持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各級黨委政府更是實打實的去促進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全市形成了抓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以明確具體的功能職責定位非公企業黨建工作
市委賦予非公企業黨組織政策導向、思想政治、文化建設、培育人才、整合利益、協調溝通和領導群團等七項功能,并指導非公企業黨組織正確履行職責。一是抓企業主這一關鍵要素,切實加大對業主的引導力度。以“黨組織和董事會理論學習聯合會議制度”為平臺,暢通黨組織與企業決策層的溝通渠道,尋找黨的方針政策、法規要求與生產經營實際的結合點,使企業在法律法規框架內謀求更大的發展。充分發揮經濟管理部門的教育監督管理協調職能,加強對業主的教育引導,為構建“活力和諧企業”創造良好條件。自提出“建設活力和諧企業”目標以來,全市已新增企業黨組織920個,286名企業主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二是抓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團隊精神。開展“和諧與黨建”、“我為和諧企業做什么”、“講奉獻、愛員工、筑和諧”等討論活動,積極培育企業精神;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主導企業先進文化;抓好企業黨校、企業網站、企業報刊和職工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建設;開展知識競賽、職工運動會等活動,營造團結進取的文化氛圍,培養“愛企如家”的團隊意識。三是抓人才工作,強化企業智力支撐。積極探索強黨與興企相結合的途徑,通過黨愛人才、黨薦人才、黨聚人才,幫助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資源。協助企業制定人才政策,引導企業完善人才激勵措施,并建立黨組織班子成員聯系企業人才制度,定期安排企業主與人才談心交心,穩定企業人才隊伍;以黨校、團校為依托,幫助組織各類知識講座和業務培訓、技術比武、評選“金牌員工”、技術標兵等活動,把黨員培養成敢于爭先的強手,應用科技的能手,全市黨員科技管理骨干占到非公企業黨員總數的65%;建立黨員優秀人才和非黨員優秀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分類管理,并建立企業黨組織參與企業干部推薦考察制度和企業后備干部檔案,及時向企業和上級黨組織推薦優秀人才。四是抓協調利益關系,實現企業勞資和諧。通過大力開展關愛員工活動,積極引導企業開設“節日食堂”、“自助廚房”、“一幫一”結對幫扶、建立幫扶基金等措施,解決員工困難,凝聚人心;通過健全職代會,勞、資、工會三方面工資福利集體協調等制度,構建利益協調機制,妥善協調勞資矛盾和薪酬糾紛,維護員工合法權益;通過建立黨組織書記、業主談心接待日制度、民主懇談會制度,開展“員工在我心中”等活動,構建員工反映意見機制,為企業提“金點子”,化解員工積怨。五是抓科學發展,增強社會效益。在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上著力,開展以關愛民工為主題的“和馨行動”,在勞動用工等方面切實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在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外來民工真正融入。全市簽訂集體合同非公企業占已建工會企業的70.6%,員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率達85%,員工投保率達63%。在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上著力,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數量適中、方便工作、促進發展”的原則,開展企業黨建聯合共建工作,達到了社會治安聯防、思想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文明企業聯建、黨員教育聯動。在引導企業參與公益事業上著力,引導業主成立了“民營企業慈善基金”,目前基金已達15億元。在建立以工促農機制上著力,組織規模以上非公企業與貧困農村開展“千企千村共建”活動,培訓農村勞動力并將他們吸收為企業員工。在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上著力,廣泛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企業樹立科學發展觀,遵守法律法規,合法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