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申報材料
我們所說的合作,從形式上看,既有縱向又有橫向。縱向指本學科跨年段的合作;這種縱向合作研究,可以讓每一位教師對本學科的學科學習能力有一個整體的結構性認識,便于系統、準確地把握;橫向指本年段跨學科的合作,它可以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相互支持和依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關注小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
一)以滾雪球聽評課為載體,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聚焦課堂,強調專業引領、同伴互助、教學反思和行為跟進的“行動研究”。我們開展“一人多次研討式”或“多人多次研討式”的“滾雪球”聽評課活動。整個過程,每個學科組的老師們都積極地投入,共同擬定教案,精心備課,設計生動有效的課件,毫不保留為承擔教學展示的老師們出謀劃策。同一教學方案經過大家多次上課、評課、修改調整,每個人既借鑒他人的經驗,又結合自己的想法,邊研究邊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創新,總結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策略,找到了問題解決的途徑與方法。由于“滾雪球”教學研討活動集聚了團隊的智慧,目標明確,操作性強,實實在在提高了教師的課改執行力。
二)以校本專題研究為平臺,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各學科教師在研究之初就以年級組為單位,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習能力從每個單元到每節課都進行了教材梳理,并及時得到了專家的反饋,接著,我們按照梳理的內容進行了課堂實踐,并在一定層面上開展了研究課的探討,專家在這12節課中選擇了5個點做了更深入地輔導。在一遍又一遍修改文本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忙到晚上12點半,有的放棄周末休息,反復修改。在期末的教師專家互動論壇上,老師們精彩的發言,專家獨到的點評都深深吸引了大家。五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在專家的幫助下,獲得了更高一層的進步,也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如備課之前,先做教材分析,學生學習基礎分析,而后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設計教學過程,課后也不忘進行教學反思。
四、以多形式研究為途徑,促進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
一)課例研究
. 培養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研究,是我們培育學校合作文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又一抓手。學校結合專家輔導報告,組織各學科以年級組為單位,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選擇2至3個學科學習能力,在了解能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教材的梳理,找到了可以進行學科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點,制定了達標水平。接著,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根據標準,討論培養學科學習能力的途徑與方法,并依托滾雪球聽評課的合作教研團隊,將預設的培養途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并將課后個體反思與集體研討相結合,
同時,我們還將重點放在了提高教師課例研究的撰寫上,專家通過群體輔導與個別輔導想結合的方式,指導老師們進行課例撰寫,既規范撰寫的格式,又指導撰寫的內容。在體例上,我們的課例不同于以往的教案,它包括教材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以及教后反思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內容上來說,每個部分都必須緊緊圍繞我們的研究主題——學科學習能力來展開。如在教材分析中,應指明教師使用的具體教學內容,為什么選用這樣的教學內容,這個教學內容適合什么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什么適合等。在學生學習基礎分析中,應體現要培養這個學科學習能力學生需要怎樣的基礎,現在學生的現狀如何,某一能力中的哪個方面是已經具有了,哪方面還有困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困難,是否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關等。至于教學目標,則要盡可能地將能力細化、具體化、可測化,不能泛泛而談。設計思路主要是教師通過什么樣的途徑與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方法能清晰地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不同教師所撰寫的課例來看,有的能力培養在整節課是橫向鋪開式的,有的能力培養則是層層遞進式的。
應該說,課例是教師深入研究學科學習能力,將教學實踐梳理脈絡,提煉分析的產物,教師通過反復修改和完善課例,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水平,也積淀了一定的理論素養。
二)作業研究
學科學習能力的作業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回家作業有所不同,它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活動或一項任務,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或者由學生單獨完成的學習任務,如調查、實驗、辯論、問題解決等。此時的作業,既是達到目的的載體,也是展開教學的載體。為使老師們更為清晰地了解學科學習能力作業的撰寫規范與格式,我們特別邀請了理論研究所的王所長為全體教師進行了互動式的講座。講座前,先由三位教師按照規范的格式嘗試撰寫,講座中,王所長選擇了一份比較滿意的作業設計向大家介紹作業的設計,這樣的講座更貼近老師工作實際,也更容易為老師們所接受。在講座后,專家還與老師們進行了互動,大家把自己還不理解的困惑提出來,尋求即時的幫助。這一環節大大提高了教師作業設計的效率,從反饋效果來看,大部分教師都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正確選擇了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作業內容,從作業展示、作業說明、作業效果、實施時的操作要點等幾個方面全面展示了老師們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過程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