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后備干部外出考察學習體會
學習先進理驗,建設新型社區
今年8月,我作為長沙市岳麓區的后備干部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赴杭州學習班,13天的學習考察生活不僅使我看到了浙江作為沿海經濟強省,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偉大成就,也讓我領略到了市場經濟模式下,杭州市新型社區的亮麗風采。作為一名街道工作人員,我與社區打交道的時間很多,對社區的建設與管理也有一定的認識,以下我將通過比較杭、長兩市在社區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差異,同時借鑒杭州市的先進理驗,提出自己的一點淺見。
一、對幾種既有社區管理模式的評價
長期以來社區管理一直是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鏈條中薄弱的一環。在當下社會轉型過程中,如何面對社會分化和社會分層,把握社區內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需求,形成社區的公共需求,并對公共需求進行有效的管理?
社區公共需求管理的提出,既是對社區管理實踐經驗的歸納、總結、提升,也是對現有社區管理理論的反思、綜合。因此,創新社區管理模式離不開對當前幾種社區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較。
一般而言,社區管理也可稱為社區行政,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的活動。社區管理模式則是指為了達到社區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種管理體制、機制、手段、方法的有機結合體。根據目前社區管理的現狀,從社區管理活動的主體差異出發,可將社區管理模式分為政府導向型、市場導向型、社會導向型三種類型。
政府導向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以政府為核心,在現階段主要是以城市區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辦事處為主體,在居委會、中介組織、社會團體等各種社區主體的共同參與配合下對社區的公共事務、社會事務等進行管理,其實質是為強化基層政府的行政職能,通過對政治、社會資源的控制實現自上而下的社會整合,其社區管理范圍一般為原街道行政區域。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憑借堅實的政治、經濟資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行政管理網絡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如現階段為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城市所采納的。缺點在于這種政府辦社會的方式,由于有“全能政府”、社區“單位化”之嫌,抑制了民間的活力,從而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政府機構有再度膨脹的趨勢(社區基層機構吃皇糧的人越來越多),從長期來看,對一些經濟基礎相對較弱的城市而言,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
市場導向型管理模式。即通常所說的“物業管理模式”。自1981年3月全國第一家物業管理公司——深圳物業公司成立至今,物業管理行業在中國從無到有,并迅速成長壯大起來。雖然這一管理模式還不夠成熟,其結構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它已經成為城市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一種重要依托。其優點是社區的建設和管理由于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因而表現出了一定的生命力。缺點是由于當前物業管理的不規范,亟待加強管理。此外,這種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模式畢竟不能覆蓋小區中的社會管理和行政管理,還不能說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社區管理,其地域的范圍一般只為封閉性的小區。
社會導向型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可稱為社區居民自治模式,主要是指以社區居民為核心,聯合社區內各種主體組織、機構,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實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以沈陽市社區體制創新——自治性模式為代表。其優點是能夠調動社區內居民廣泛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使社區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管理自己的事務,有利于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避免了“全能政府”的難以為繼和市場的間或“失效”。此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社區居民自治還是一種管理成本較低的一種管理模式;從政治的角度看,社區居民自治有利于推進基層的民主建設,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參與,有利于造就新一代的公民。不足之處在于,從現階段社區管理實踐看,離開政府的引導,離開法律的規范,社區自治有流于形式、紙上談兵之嫌。
現實中的社區管理往往遵循的是上述三種理論模式的有機整合,以政府為統一領導,根據“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政事分開”的基本原則,發揮各種社區主體分工合作、協調共建的作用。這種綜合社區管理理論包羅萬象,原則性強,大一統的色彩較濃,而社區管理實務特別要求可操作性,這必然要求更加貼近社區管理實務,更有效地指導社區管理實踐的社區管理中介理論的產生。
二、杭州市現有的先進社區管理模式與長沙市社區管理模式的對比
1、杭州下城模式
杭州下城模式是杭州市下城區大膽探索政府推動力、社區自治力、社會參與力、市場運作力等“四力合一”發展路子所形成的社區建設模式。
在加大政府推動力方面,下城區在指導委員會下設7個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組織落實工作指導和業務服務等;規劃落實,XX年以來在部門、街道、社區三個層面建立了考核評估體系,有效地促進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還把社區建設作為全區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列入財政預算。強化社區自治力,進行體制改革調整社區分配,每個社區建立社區黨總支等組織,轉變思路及時開展“減負”工作,下放權力到社區,由民主選舉產生工作人員,優化年齡和文化結構。下城區還做到了黨員干部起帶頭作用,單位與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創建工作,增強了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凝聚了社會參與力。正因如此,下城區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運作力,實行“社區服務網點證書”制度,促進社區網點的新發展,采用股份制等形式,大力培育社區中介組織,使社區事務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