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后備干部外出考察學習體會
下城區的社區建設已初見成效,確立了社區建設運作的新模式,促進城區、街道辦事處更好地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突出社區自治功能的有效發揮,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促進社區建設事業多元投入格局;形成了社區建設工作的新合力,把各方力量調動起來,把各方力量組織起來,利用社區資源調動社區參與力,促進社區建設;推進了社區硬件建設的新發展,強化了社區的功能,使之具有了基本保障、管理協調和社會穩定三大功能,受到胡景濤同志的肯定。
2、杭州上城規范化運作模式
杭州市上城區自1999年被確定為“浙江省社區建設實驗區”以來,按照中辦、國辦[2003]23號文件,提出“規范運作、整體推進、重點突出”的總體思路和黨的十六大關于“規范有序”的建設精神而形成的創造性社區建設模式。
該區按照“經濟爭領先,文明上水平、建設出新品、管理創特色”的工作目標和建設“精品城區、首善之區”的要求,開拓創新,全面推進新型社區建設。根據“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要求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優化權利結構,調整街居規模,優化資源配置;從重組社區規模、組建社區組織體系著手,拓寬創新思路,在全市率先推出新型社區模式,建立健全社區組織與管理體系,搞好配置措施,加強硬件建設,改善社區環境,走出了“共駐共建社區,實現政府、社會、百姓三者聯動”的建設新路子。確立了社區建設規范化運作模式。該模式主要環節為:
1.優化管理體制。主要是理順城市綜合管理體制的三個層次,即領導體系、監察體系、作業體系。
2.調整權利結構。將環衛、房管、市政、綠化、愛衛、文化六大部門的職能進一步向街道延伸,對涉及工商、環保、街道秩序、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工作,依據六部門執法委托的內容下放到街道。
3.整合社區規模。兩次調整、整合社區規模,使之適應規范化管理要求。
4.統一建設標準。將原“星級評比標準”統一到新型小康社會型社區建設、管理、發展三大標準體系中。
5.規范發展目標。按全社會小康社會發展要求,提出并規范全區小康社會型社會目標規劃,統一按三個階段實施。
6.啟動聯動機制。即以創建“星級”社區為載體,實現區域性聯動;以社區黨建為抓手,實現地域性聯動;以社區服務為龍頭,實現全社會聯動;
7.完善保障機制。強調三大保障體系,即組織有保障,制度有保障,財力有保障。
8.推進社區自治。采用社區居民聽政會形式,啟動自下而上的社會評議機制。
9.統一崗位制度。主要采用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與定期崗位培訓。
10.做到“五抓五落實”。即抓管理,落實好考評檢查;抓特色,落實好建設規劃;抓硬件,落實好配套設施;抓隊伍,落實好提高干部素質的措施;抓宣傳,落實好先進典型經驗的推廣工作。通過上述十環節的落實,使社區工作規范有序且體現民主自治。
3、杭州王馬樓道學習型特色社區
王馬社區位于長慶街道中部偏東,東臨東河、西至新華路、南接慶春路、北銜鳳起路。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居民3816戶,常住人口10011人。該社區以學習型社區建設為抓手,以樓道為基本組織單元,首創樓道黨支部和樓道睦鄰“運動”,提出“服務為主,學習為先,發展為首”的社區建設模式,充分利用轄區內有市工商局、青春中學、青藍小學、長征財經職業學院等單位和梁宅、白衣寺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形成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社區文體主題公園與之內外呼應、相得益彰,成為社區的“市民中心”。1. 樓道黨支部推出“一、二、三、四、五”民心工程。即建立1個樓道黨支部民情聯系本制度,樹立兩個學習型組織(樓道、團隊或家庭)典型,結交三位黨外朋友,幫助四戶困難群眾提供五個服務崗位。真正體現黨建工作輻射到樓群和家庭。2. 建立五種學習型單元。即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樓道、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單位(企業)、學習型團隊。3. 制定了“學習型家庭”,向家長進行宣講,要求家長為子女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倡“人人學習、主動學習”的氛圍。4. 提出“用我的大手牽你的小手,讓我們成為知心朋友”的學習理念,開通了青少年心理咨詢和輔導,并創辦了“半月談、讀書會”,定期組織家庭與家庭、樓道與樓道的學習交流。在學習型家庭創建過程中,遙祥1幢501室吳桂良家庭擬訂了社區第一份家庭學習計劃,從而拉開了家庭申報、樓道申報、團隊申報、地區單位(企業)申報創建活動。同時開展是“科普知識進家庭、法律知識進家庭、公德教育進家庭、文藝體育進家庭、計劃生育自治進家庭、衛生保健進家庭、環保綠化進家庭”等“走進家庭”活動。5. 建立多種文化類組織,豐富學習形式。街道投資百余萬元獎金修建了社區文化體育公園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組建了10支文化體育團隊,開展了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針對不同層面的居民,針對性開展老年人學英語,學越劇、學健身、學編織等科普活動;失業人員培訓技能,例:電腦、電工、家政等培訓,為再就業提供學習平臺;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教育和引導,法制教育等專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