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芻議
(一)規劃要以政府為主導。村莊規劃是一項長遠性的系統工程,它不是農民個體所能承擔的重任,基于我縣目前農村發展的實際,亦非普遍村集體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屬的公共服務重要內容之一。規劃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支持,農民參與”的原則,在全社會形成“建設新農村規劃須先行”的濃厚氛圍,堅持用“科學規劃”理念武裝農民頭腦。
(二)規劃要堅持因地制宜。各村發展步伐不一,地域特點和經濟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規劃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從各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規劃工作。堅持有選擇、分類型、分層面扎實推進規劃工作,忌搞“村村一張臉”,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農村。
(三)規劃要與宅基地整理相結合。我縣農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數甚至達數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數是土木結構,可以說普遍呈現出“面積不小,質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許多農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極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觀條件下,農村住宅建設審批制度又極為嚴格。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與保護土地兩者矛盾日益顯現,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說是調和這對矛盾的一大法寶。通過宅基地整理,引導村莊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約化水平,達到“退宅還耕”、“盤活土地資源”的目的。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以環境整治為切入點
“垃圾成堆堆,污水隨地流,灰塵滿天飛,蒼蠅排長隊,蚊子開大會”這是對許多農村惡劣環境的形象描述,與“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本要求相去甚遠,造成農村生活人居環境惡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設施;第二,農民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如何締造優美整潔的高質量的農村人居環境,急待“對癥下藥”。
(一)加大財政對農村環境整治的轉移支付力度。從我縣目前實際情況看,農村建有垃圾池的村尚為數不多,更甭提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場等較高層次的要求了。況且從目前我縣村集體經濟普遍較為薄弱的現實出發,我縣農村還未到有能力自行解決環境問題的階段,作為浙江這個經濟大省中的欠發達縣,這就需要爭取上級政府對我縣農村環境整治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大財政對我縣農村環境整治的轉移支付力度。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建設垃圾池、垃圾填埋等硬件設施,為農村環境整治夯實硬件基礎。
(二)建立農村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農村環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性的基礎工作,所以必須建立該項工作的長效機制。第一,要大力開展環境衛生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在農村形成“講究衛生,人人有責”、“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風尚。讓人人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牢固樹立以愛護環境為榮,以污染環境為恥的觀念。第二,要建立農村環境保潔制度,以行政村為主體,建立一支義務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員隊伍,開展日常衛生保潔工作,當然有能力的村可考慮有嘗服務。第三,環境整治不僅僅是衛生整治,還包括社會風氣整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人情淡漠、唯利是圖、道德信念滑坡等問題在也農村大行其道,賭博風、麻將風可謂十風盛行。解決這些問題,要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為抓手,在農村設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開展健身、學習等有益的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此舉在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的同時,還可達到減少矛盾糾紛的目的,有利于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