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農村就要致力改善民生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一是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附城村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二是對農村及農業的投入不足。免征農業稅后,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是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附城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等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也還存在著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四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五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政策要求,附城村乃至全附城鎮的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在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等方面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農業產業化方面,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保障社會化方面,要全面深化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村鎮文明化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管理民主化方面,要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